2020-07-17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新華科普
腓骨肌腱病變,您了解多少?
在先前的科普文章中小編已經為大家詳細宣教了如何進行踝關節外側韌帶重建術後的康復訓練以及訓練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注意事項,那麼今天我們來聊聊導致踝關節外側病變的一個非常重要卻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原因—腓骨肌腱病變,要想減少慢性病變導致的後遺症只有對其進行精確診斷和及時的治療才能將運動功能恢復到最佳狀態。
首先,帶大家簡單了解下腓骨肌腱具體在哪兒,又有哪些損傷類型。腓骨是位於小腿外側的一根長骨,它有長、短兩條肌腱,存在於踝關節腓骨尖水平後方,前方與外踝後面相邊界,內側有距腓後韌帶、後下側有脛腓韌帶和跟腓韌帶,後外上方有腓骨支持帶,主要功能是使足部外翻,通俗的說法就是腳踝外側的兩根筋。腓骨肌腱常見的損傷類型有腓骨肌腱撕裂、腓骨肌腱滑脫、腓骨肌腱炎、腓骨長肌腱籽骨痛綜合症POPS等。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下腓骨肌腱撕裂和肌腱滑脫如何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首先來看看如果發生了腓骨肌腱撕裂,是不是一定要手術了呢?答案是並不一定,通過下列圖示可對治療方法的選擇一目了然:
那麼對於急性腓骨肌腱滑脫,通常又會選擇怎樣的治療方式呢?
腓骨肌腱滑脫的治療方案應基於損傷是急性還是慢性的,以及患者是否是運動員等因素。對於非運動員發生的急性肌腱滑脫可先選擇保守治療,石膏固定4-6周,但有一半的可能性會復發。如果保守治療失敗或形成了慢性關節不穩依然會建議選擇手術幹預。但是對於運動員而言,無論發生急性或慢性的肌腱滑脫都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一旦發生腓骨肌腱撕裂、斷裂或是滑脫時有需手術介入時,那麼術後的康復治療對於患者功能的恢復非常重要。根據手術類型分為兩種情況:
a)術中沒有修復支持帶:需促進早期活動,制動時間不得超過4周。
b)術中修復了支持帶:需進行2周免負重製動再進行4周負重製動和主動活動及相應的物理治療。
關於何時能夠恢復術前的正常活動往往取決於患側下肢的力量以及整體的運動狀態和本體感覺能力等等。但無論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幹預,康復訓練在整個功能恢復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上海新華醫院康復醫學在診療各類急慢性肌肉骨骼系統疾病有著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若您有這方面的需求歡迎前往門診就診諮詢。
本平臺科普內容獲中國科協科普部
「科普中國共建基地2020年-2021年」項目資助
版權聲明
本平臺旨在為大眾交流學習,歡迎分享,轉載前請於平臺留言,獲轉載後,請註明出處,必須保證帖子內容、作者、二維碼原封不動,未經允許不得二次轉載,未經許可嚴禁用於其他用途,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作者:靳夢蝶、李錦
原標題:《腓骨肌腱病變,您了解多少?—— 新華科普587篇》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