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作者:丁明虎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博士
連日來,歐亞大陸遭遇的極寒天氣引發了許多媒體和科學家的關注與討論,有聲音認為這次冷事件意味著「全球變暖已停止並開始冷化,近來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這樣的冷天可能會持續20年甚至30年」,部分媒體甚至宣稱「小冰河期來臨」。
事實上,「小冰河期」一詞並非第一次被提出,一直以來,在科學界就存在這個說法,就像在氣候變化上也分為支持派和反對派一樣。但嚴格來講,小冰河期這個概念沒有存在的科學依據。
「小冰河期」並不存在
在氣候學領域,所謂冰河期一般以萬年來計算,而比較短的冰河期也是要以百年或者千年來計。根據米蘭科維奇理論,地球的氣候變動取決於太陽軌道的遠近(地球繞太陽的軌道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有時離得近,有時離得遠,有時照射的角度不一樣也決定地球攝取太陽輻射量的多少),從而形成冷熱變化。
如果冬天吸收到的太陽輻射量較小,下雪結冰程度較高,會反射比較多的太陽輻射,導致夏天無法完全融化冬天所結的冰,這樣就形成所謂的冰河期。而直到地球軌道持續改變到下一階段,冰河期才會結束。以往這樣的冰河期可能是10萬年或者更久才會發生一次,但直到大約100萬年前,星球變動節奏的加快使得冰河期變為每4萬年一次,而後縮短為1萬年。
按照科學計算,最近數百年內或者幾十年內,正是人類可能要進入下一個冰河期的時段。而由於冰河期以萬年計,其產生和消亡在計算中可能產生誤差,但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所謂誤差放在人類生存的時間坐標中也是幾百年或者上千年。所以說,現在人們認為即將進入冰河期的說法沒錯,但既可能是未來100年,也可能是未來1000年。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就不存在以二三十年為期的「小冰河期」。
短期冷事件,不足以推倒氣候變化說
那麼人類進入冰河期就能否定全球變暖這一事實嗎?這是說不通的,因為氣候變化與冰河期遵行的是兩套完全不同的計量標準。氣候變化一般以百年為尺度來觀察人類生存環境,關於其所帶來的全部影響和後果的預計都是發生在數百年內,這與冰河期的萬年完全是兩個概念,就像是一個玩桌球,另一個玩籃球,中間不存在邏輯上的辯倒和證偽。至於這次短期冷事件,更不足以推倒氣候變化之說,天氣是短時精確變化,而氣候則是百年的趨勢走向。一直以來,世界範圍內的主流科學家們都認為,人類活動某種程度上導致全球氣候變化是不爭的事實,而人類必須為了保護家園提前行動。但也有少數科學家站在反對方,反對的聲音分為兩種:一種認為,全球變暖是事實,但由於地球在周期上屬於溫暖期,因而變暖完全是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無關;另外一批人則認為隨著地球即將變冷,所謂暖化最終會停止。但由於目前全球在氣候變化上所掌握的數據和科學事實都有強有力的支撐,而反對者給出的證據仍然不值得信服,例如後者用所謂的「小冰河期」來解釋此次嚴寒天氣的說法。事實上前些年發生的所謂「黑客侵襲科學家電腦發現全球變暖之說是騙局」,也在後來被證明純屬子虛烏有。
極寒原由:北極海冰大面積融化
而這次冷事件從機制和原理上來講,依然是全球變暖造成的,全球變暖的一個明顯的危害特徵就是容易造成極端事件:例如暴風、暴雪、暴雨、乾旱、熱浪等異常天氣,值得提醒的是,所謂極端事件除了極熱,還有極冷。所以,全球變暖其實並不意味著一味變暖,而是帶來的全球冷熱上的異常變動。
所以這次冷事件依然要放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來分析,全球變暖造成的北極海冰大面積融化,格陵蘭島冰蓋也越來越小——去年美國海軍潛艇經過北冰洋時雷達測出的冰蓋厚度也證實了這一結果。海冰在減小過程中自然要吸收熱量,熱量的來源主要是上層空氣,所以空氣中的熱量損耗會導致空氣變冷,就會形成異常的冷高壓,就是所謂的AO(北冰洋濤動)指數偏向負值,冷高壓向外擴散,從而帶來這次歐亞大陸大面積的冷事件。
事實上,氣候變化帶來的更多後果會在未來陸續浮出水面。例如據測算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一米,預計會有43個島國消失,目前這43個島國都在策劃移民方案;由於暖化,原來在稍微低緯地帶的生物出現在南極海底,這就會造成生物鏈的破壞,例如科學家已經在南極海底觀測到肉食性帝王蟹的存在;在北極,因為冰面融化無法捕獵,從來不吃同類的北極熊開始互相殘食……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審視今年初的極寒天氣,會讓我們更加感受到人類保護家園行動的刻不容緩。(本報記者楊梅菊/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