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何黃鱔頭和田螺尾不能吃?

2020-12-20 關山聽風

「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這句農村俗語,兩種不能吃的東西,還帶有一定的民間文化色彩。但總的來說這句俗語是不太準確的,現實生活中,一部分黃鱔頭是可以吃的,一些田螺尾也有人吃。

黃鱔不吃頭

南方農村有一道黃鱔美食,名叫「盤龍」,就是炒小黃鱔時,讓每一條黃鱔盤成一個圓圈。這可是一整條的黃鱔,自然也就包括了黃鱔的頭。吃這道菜時,不喜歡吃黃鱔頭的人,就把黃鱔頭去掉,喜歡吃的一整條都吃進了肚子裡。

記得小時候,我們兄弟到水溝、稻穀時挖泥鰍,說是挖泥鰍,實際上泥鰍、黃鱔、小魚一起抓。拿回家裡,用清水衝幾遍,放到鍋子裡,把鍋蓋一蓋,稍加把火,把它們悶在裡面,然後去火,就行了。

如果抓得泥鰍、黃鱔、小魚較多,一餐吃不了那麼多,可拿出一部來燻幹的,剩下用油煎一下,放水、作料,煮熟就是一道香噴噴美味。黃鱔頭自然不要去掉,一鍋燉。出鍋後,喜歡吃黃鱔頭人,吃進肚子裡,不喜歡吃的人,扔掉就是了。不過,這都是一些中小的黃鱔,吃不吃黃鱔頭,那純粹是個人的生活習慣。

抓大條的黃鱔,一般就要到水塘裡,用鐵絲鉤放蚯蚓釣,或者把蚯蚓放在專門用來捕黃鱔的竹鎖(一種竹簍子),傍晚時放在水塘裡,清早收起,每每收穫不少。那都是比較大的黃鱔,一條有二三兩,更大的有半斤。

這種黃鱔處理起來比小黃鱔麻煩得多。首先要用南瓜葉子,或冬瓜葉子把黃鱔表面的黏液去掉,其中還有寄生在黃鱔身上的小生物,農村叫黃鱔蝨子。然後剖開,去內臟、去骨,去頭後,這些都不要,扔掉。再用黃瓜、紫蘇燉湯,也是一道美味。

傳說,大而老的黃鱔頭上有一個「王」,不能吃。在舊時社會,吃「王」字是觸犯皇帝,是對君不忠,會招來殺身之禍,請敢吃?

事實上,我從未看到黃鱔頭上有「王」字。問過其他人,同樣沒有看到過。看來這種說法是一種假託,實際上,頭和骨頭是一樣的,越大越老的黃鱔,頭全是骨頭,吃起來沒有味道,而內臟,人們嫌其太髒兮兮。因此,黃鱔身體的這三種東西都扔掉了。

這就是「黃鱔不吃頭」的部分理由,但並不是所有黃鱔的頭都不能吃。黃鱔越大越老其頭裡的骨頭就越硬,越沒味,而黃鱔越小其頭裡的骨頭就越軟,有的黃鱔頭吃起來連骨頭的感覺都沒有。

現在有的人說黃鱔頭有毒,或其他東西,這純屬無稽之談,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是人們的一種飲食習慣而已。

田螺不吃尾

「田螺不吃尾」的說法也不全對,只能說在一般情況下,農村人是不吃田螺尾的。

那「一般情況下」是什麼情況呢?農村把田螺撿回來後,一般用鍋把田螺煮死,然後挑出裡面的肉,只要前面的,後面的不要,連殼一起扔掉。

有一些人家嫌田螺髒的話,用清水餵養幾天,尾部照樣不能要。

按農村的傳統說法,田螺尾是可以吃的,而且味道鮮美,農村有一些人就有吃田螺尾的嗜好,喜歡吃這一口。農村把田螺尾稱為田螺腸子。

想吃田螺尾,田螺用清水餵養三五天是遠遠不夠,至少要餵養半個月以上,有的要餵養一個來月,等到田螺腸子內的東西全部排空後,就可以吃了。餵養田螺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一天換兩次清水。過去農村大多沒有自來水,家裡的水都是用水桶到水井裡挑,費力費時間。

即使有一些男人不怕麻煩,女主人也不肯讓他們把田螺放在家中餵養這麼久。原因是我國古代有一個民間故事,叫《田螺姑娘》,說田螺是神女,田螺放在家裡餵養久了,會像傳說中的那樣,變成姑娘。家庭主婦婦自然很忌諱這種事,不會把田螺放在家裡餵養很久,一般餵養幾天就煮了。這樣田螺的尾還很髒,當然不能要,也不敢吃。

事實上,現在有很多地方的人家裡是吃全田螺的,方法是一樣,餵養半個月以上再吃,包括一些飯館也是這樣。

一些人其實還是吃過田螺尾的,只是不太了解而已。因為做好的田螺菜餚,田螺的尾殼一般要去掉,人們就認為把田螺的尾去掉了。事實上,這是一種田螺的烹飪方法,不去掉尾殼,就只能吃到前面的一段,後面一段很難挑出來,去尾殼並沒有把殼內的尾去掉,而是便於吃田螺時,把殼內的尾一起挑出來吃。

因此,過去的農村人不吃田螺尾,一是一些人不想餵養得太久,嫌麻煩二是一些人認為田螺尾不乾淨,不敢吃。

相關焦點

  • 農村說「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何黃鱔頭和田螺尾不能吃?
    還有田螺也是在農村比較常見的,到河邊上都可以摸得到。黃鱔和田螺是我們以前吃得最多的野味那為什麼說「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這是老人留下來的俗語老話,是千百年來飲食經驗的總結。
  • 農村俗語:鱔不吃頭,螺不吃尾,為何黃鱔頭和田螺尾不能吃?
    生活在我國江南水鄉的農民都知道,吃黃鱔的時候要去頭,吃田螺的時候要剪尾。這是幾千年以來,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日常生活當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形成的水鄉農民的飲食生活習慣,而傳承下來的一句農村俗語。現在農村很多青年人只知道吃黃鱔的時候不吃頭,吃田螺的時候要剪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都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在農村關於吃黃鱔頭和吃田螺尾,都存在很多的傳說。這些傳說雖然不可信,但說明了一點,黃鱔頭和田螺尾在過去古代都認為是不能吃的。
  • 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什麼不能吃?有何講究?
    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什麼不能吃?有何講究?文/號外飛飛說歷史 圖/網絡中國民間有很多關於飲食的俗語,大都是老一輩人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總結而來的。就比如說「豬不椒」、「魚不蒜」等等,或許結合當時的社會情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今隨著人們認知的提高以及烹飪技術的進步,類似的俗語就不一定適用於現在了。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的這句俗語是「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黃鱔的頭和田螺的尾是不能吃的。那這是為什麼呢,這其中是有何講究嗎?小編馬上為您揭曉。首先來看前半句「黃鱔不吃頭」。
  • 農村老話「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黃鱔頭和田螺尾不能吃嗎?
    農村老話「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黃鱔頭和田螺尾不能吃嗎? 「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這是農村流傳下來的老話,它告訴人們,吃黃鱔不要吃黃鱔頭,吃田螺不要吃田螺尾。這是為什麼?是個道理?
  • 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什麼黃鱔頭和田螺尾不可以吃?
    「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這是老人們留下來的一句俗語老話,這也是千百年來飲食經驗的一個總結,而其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告訴人們,黃鱔的頭不要吃,田螺的尾也不要吃,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今天來給各位粗淺的分析一下:黃鱔不吃頭:民間關於黃鱔不吃頭有一個傳說,相傳有一種黃鱔叫望月鱔,此鱔比較喜吃腐肉,更加誇張的是,此鱔每逢月圓之夜,會出洞昂首望月,因而得名望月鱔。
  • 農村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忌吃尾」,黃鱔為何不吃頭?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忌吃尾」,黃鱔為何不吃頭?有道理嗎?文/農夫也瘋狂每年到了端午節以後,我們鎮上趕集的時候,賣黃鱔、泥鰍,還有田螺的就特別多。因為這個季節的時候,南方的雨季也快要到來了,並且水田的秧也插好了,有些農民在不忙的時候就會去水田、水溝附近捉泥鰍、黃鱔,摸田螺。當然了在集市上所售賣的多數都是人工養殖的,不過像田螺則還是以野生的為主,畢竟這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強,在水田邊、魚塘裡到處都有。說到吃黃鱔、田螺,在農村裡有「黃鱔不吃頭,田螺忌吃尾」的說法,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黃鱔為何不吃頭?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看了這句話,下次別再吃錯啦!
    農村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何黃鱔頭和田螺尾不能吃?有道理嗎?中國有句老話說「民以食為天」,任你再大的英雄好漢,沒飯吃也只能徒呼奈何,可見「吃飯」對人來說的重要性,但是,在這句話之後,還有一句「食以安為先」,突出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總結出了許多與飲食安全相關的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就是其中之一,那麼這句話到底有什麼道理呢?
  • 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怎麼理解?真的不能吃嗎?
    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怎麼理解?真的不能吃嗎?有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都對田螺和黃鱔不陌生吧。這兩種食物吃起來味道都很鮮美,而且還有一句相關的俗語,叫做「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這句俗語為什麼要這麼說呢?現在還有道理嗎?
  • 「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民間的這些飲食禁忌,你聽過嗎?
    不過在我國的飲食文化中,很多食物都有兩面性,也有著不少禁忌,吃的時候總是大有講究。比如在民間一直流傳的那句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就直白的道出了黃鱔與田螺的忌食部位。那麼這種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呢?黃鱔作為食材相當有名氣,它的做法有很多,比如黃鱔煲粥、紅燒黃鱔、清燉黃鱔等等。
  • 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民間的飲食禁忌,真有科學道理嗎?
    黃鱔和田螺是公認的美食,也是最鮮美的下酒菜,有關於黃鱔和田螺的做法,在中國就能找到很多食譜。不過,喜歡吃黃鱔和田螺的人,一定有聽說過老祖宗留下的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這句話。但是,為什麼要留下這樣的飲食禁忌,大家都知道嗎?
  • 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有什麼道理
    在農村吃過田螺、黃鱔的都知道,吃田螺時確實是從來都不會要它的尾部肉的,而吃黃鱔的時候也都只是吃黃鱔身體那一部分,頭部全部都當做垃圾給丟掉了。在農村有「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一說。那為何黃鱔的頭田螺的尾不能吃呢?首先要說清楚的是黃鱔頭並非不能吃。
  • 「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到底有什麼講究?
    民間有一俗語,那就是「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從小的時候,村裡的那些年紀大的長輩就會教育小孩子們這一句話,這一句話就總結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很多人都認為這些話是正確的,也有人認為是不正確的,那麼這一句民間俗語到底有什麼講究呢?「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到底有什麼講究?
  • 農村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忌吃尾」,今天終於明白,別再吃錯了
    所有人都知道,我們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物種繁多,我們通常都有數不清的美食,我們中國的菜餚在烹飪上就有許多流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國「八大菜系」,因為各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的差異,我們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小吃,像炒黃鱔和炒田螺都特別受我們的歡迎,農村俗語「黃鱔不吃頭
  • 民間美食禁忌:「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有什麼「說道」嗎?
    民間美食禁忌:「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有什麼「說道」嗎?我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普通的食材經過大廚精心烹飪花樣非常的多,吃法也各有不同。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兩面性,沒事也不例外,既然有好吃的一面,必然就會有禁忌的一面,而且還非常的講究。比如大廚口中的俗語:吃黃鱔不吃黃鱔頭,吃田螺不吃田螺尾,這句話很顯然的就告訴了人們這些美食的禁忌,究竟這樣說有依有據嗎?在我們眼中其實黃鱔並不陌生,它是一道相當有名的菜餚,其中還含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 俗話說:「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真是這樣嗎?聽聽廚師怎麼說
    俗話說:「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真是這樣嗎?聽聽廚師怎麼說!在這個發達的中國有著很多古老的諺語,不論是關於生活的還是飲食的,說起來真的是停都停不下,其中在飲食上有這樣的一名話: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意思也就是叫黃鱔不吃頭,吃田螺不吃尾,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我們來聽聽廚師怎麼說的!
  • 農村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啥黃鱔頭不能吃呢
    黃鱔是一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食材 ,不但味道極佳,而且滋補效果也是很好的,尤其是一些野生的大鱔,肉質更是異常的鮮嫩,口感頗佳,鱔魚的作用的很多很多的,還可以作為偏方使用,像一些突然出現嘴歪眼斜的症狀,會使用鱔魚的血,趁熱塗抹在白布之上,然後敷於臉部,連續幾次之後就會有很好的改善,鱔魚在民間有不吃頭的說法
  • 農村老人常說: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這是為什麼?
    農村的美食不少,而關於吃美食的講究也不少,其中農村老人常說,吃黃鱔時是不要吃黃鱔頭,吃田螺都要剪掉螺尾,這是為什麼呢?黃鱔不吃頭為什麼黃鱔頭不能吃而普通的蝦、魚的頭卻可以吃呢?首先,它頭部沒什麼肉,黃鱔頭非常小,成三角形,絕大部分都是骨頭,食用部分微乎其微。所以沒必要去吃。其次,黃鱔頭有一種特殊的腥臭味,是非常難除掉的,所以,人們在食用黃鱔時,要去掉黃鱔頭。
  • 「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在民間的這些飲食禁忌,你聽過嗎?
    「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在民間的這些飲食禁忌,你聽過嗎?!生活中這些科學事件和這些奇怪的現象,在我們。身邊也是非常的多啦,大多數的人會選擇一個敬而遠之,這樣的一個觀點,有這樣一個事情出現呢,我是半信半疑的,然後呢,對他保持一個敬畏的態度。
  • 為什麼說「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古人的話,原來這麼有道理
    若是你處理過黃鱔,那麼你一定知道黃鱔只吃身體那一截部分,鱔魚頭是要斬斷丟掉的。而好食田螺的朋友也知道,撈回家的田螺一定要先用剪刀剪掉田螺尾部。為什麼老話告誡我們,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呢?揚州人愛吃的響油鱔絲最考驗功夫,屬於精緻菜,更多的人則是將黃鱔處理後和豆腐一同燉湯,燉出來的湯色雪白,喝一口香醇入喉。黃鱔的營養價值極高,民間也有常吃黃鱔能增強體質的說法。
  • 農村諺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你知道為什麼嗎?我不知道
    農村諺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你知道為什麼嗎?我不知道,去了解他黃鱔是一種很多人都喜歡吃的遊戲,現在很難捕捉到野生黃鱔,我們通常吃一些人造的養殖,黃鱔的味道很好,而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因此只有在蔬菜市場上才能看到有賣的黃鱔,尤其是野生黃鱔,不管多少錢應該買,這是東西這是很難遇到的歲月。民間有句俗話說鰻魚不能吃他的頭,為什麼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