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縣學內的泮池
縣學是鎮江官辦學校的另一種學校。因為鎮江歷史上是府縣同城,因此,鎮江的府學和縣學也是同城的。歷史上,鎮江的縣學稱為丹徒縣學,其可考歷史自宋至清,依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據《祥符圖經》記載,「關子廟,在縣西二裡」。這說明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間之前,丹徒縣已設有孔子廟。而縣之立學,「自慶曆始」即與孔子廟結合在一起,因此可以看出,一期時的縣學因該「在縣西二裡」。這裡的「在縣西二裡」係指子城之西二裡,目前具體位置並未通過考古發現。
據《光緒丹徒志》記載,北宋崇寧以後,縣學「附於郡學東隅,在郡學成德堂之東」,但於南宋建炎初,與府學一起焚於兵火,直到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才由縣宰趙學老重建,其後,又於乾道七年(1171年)由縣宰韓元老重修,後復頹圯。寶祐四年(1256年)教授孫繼學創明善堂於舊址,景定四年(1263年)仍改明善堂為縣學。入元後,仍依舊規。這一時間當為第二期。
第三期應為元延祐六年(1319年)到正德庚辰(1520年)期間。
元延祐六年(1319年)丹徒縣教授朱天珍建議新建縣學,並得以實施,即度地儒林裡彰德營,得潘氏故居屋二十檻,地六畝有奇。延祐七年(1320年),學校告成,校址位於淮海書院西側。據《志順鎮江志》記載,學校建築有:先聖廟,大成殿三間,前為戟門;東西廡權作明倫堂,以為講習之所。先賢祠,在大成殿之西偏,奉祠濂溪、明道、伊川、晦庵、南軒五先生。地靈祠,在殿之東偏。教諭廨舍,大成殿東廡後,三間。明正德庚辰(1520年),知縣李東建明倫堂將兩齋的基址夯築就緒。
到了明嘉靖元年(1522年),提學御史蕭鳴鳳念舊學湫隘,將縣學遷於朝陽門內壽丘山南麓,原龍華寺故址(今江蘇大學夢溪校區),東南側為範公橋(即清風橋)。此後,縣學先後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八年(1669年)、雍正七年(1729年)相繼修葺。在鹹豐二年(1852年)毀於兵火,後又於同治四年(1865年)在故址重建,並於光緒元年(1875年)竣工。因為壽丘山為縣學所在,故壽丘山又稱「縣學山」。這是縣學的第四期。
這時的縣學建築分中、東、西三區,自南向北分別為:
中區:學門、欞星門、石橋、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學門之南為泮池和萬仞宮牆;學門與泮池之間為東西向大街(今正東路),學宮兩端街上立有牌坊。
東區:龍門、範公祠、文昌樓、宋忠簡公(宗澤)祠、名宦祠、鄉賢祠、崇聖祠、敬一亭。其中名宦祠和鄉賢祠的設立是德育教育的具體體現。
西區:齋房、教諭署、訓導署。
除了府學和縣學,古代鎮江的書院也有不少,據史書記載,宋元時期有淮海書院和濂溪書院,明清時期有清風書院、香山書院、三山書院、杏壇書院、寶晉書院等。其中,有的為民辦官助,也有的屬官方性質,但它們都是府學、縣學的補充。
淮海書院是宋淳祐年間由太常少卿龔基先首議創立的,院址在北固山西鳳凰池上。該書院的設立是為了收容、培養避難京口的淮土學子。而以龔基先為首的淮鄉先達皆捐金資助,後來賈似道為兩淮制置使時,又助錢五萬貫及撥範家沙蘆場二所。宋理宗並為書院書額。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書院為甘露寺僧兼併。元貞元年(1295年),教授黃一龍在府治西南斜橋之儒林裡置地重建,有屋八十餘楹。其中,欞星門、戟門三間,大成殿三間,東西廡二十間,殿後行廊七間,祭器庫在殿西北偏。先賢祠在殿後西北隅,供奉淮鄉先達及創置書院者;地靈祠在堂東室。明倫堂五間,堂之兩廡為六齋,曰:博文、約禮,尊老、育材、明德、達道。大學齋五間,在堂前西北隅。書樓二間,在明倫堂後。學庚在明倫堂南,公廚在明倫堂西北,德音亭在學門之內。書院山長公廨十二間,學門之南。明初,淮海書院併入縣學。
濂溪書院是宋寶祐年間由當時的郡守徐慄為奉曾寓居鎮江的道學家周敦頤所辦,所收的學生來自四方,不拘鎮江一地。書院緊臨黃鶴山下的鶴林寺。有堂三,曰晞賢、立善、養心;齋二,曰正道、和德:亭二,曰愛蓮、光風霽月;中立祠堂。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始專屬官府。元初時,書院為鶴林寺僧撤毀,書院山長徐蘇孫再創於皇祐橋之南,並於大德九年(1305年)遷至府治東南定波門內。
清風書院辦於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是當時丹徒知縣李東為紀念範仲淹所建,院址在壽丘山上(即範公讀書處),嘉靖三年(1524年)併入縣學。
香山書院建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鎮江知縣鄭一嶽開辦,院址在壽丘山下。清順治五年(1648年)香山書院改為三山書院,並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停辦。
杏壇書院辦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創辦者為丹徒知縣張晉,書院位於壽丘山。
去思書院辦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是丹徒士紳笪重光等為紀念曾任鎮江知府的高龍光集資所辦,院址在城西昭關下。去思書院於鹹豐三年(1853年)毀於兵火,舊址後被圈入英租界。
鶴林書院辦於乾隆八年(1743年),由丹徒知縣宋楚望在城南善濟坊創辦。
寶晉書院辦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時任丹徒知縣的貴中孚於北固山麓米芾舊居海嶽庵原址創建,因舊居有米芾收藏書畫的寶晉齋,遂命名為寶晉書院。該院重八股,清末廢科舉後停辦。
京江義學辦於雍正二年(1724年),創辦者為縣令馮詠,院址為縣學東偏範仲淹讀書處,該書院的特點是學子可免費就讀。(霍強 沙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