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作為口頭流傳的世俗語言,千百年來廣為傳頌且深受世人的追捧,其涵蓋範疇之廣,幾乎遍及社會文明各個角落,最為經典之處,就是貼合當時現實生活,無形中將社會百態呈現而出,語言簡短精煉,卻通俗易懂,啟人心智,在傳給後世之人的過程中,我往往能發現最樸實的處世之道。
在農村俗語中有一句:「窮不搬家,富不遷墳,生意不好改大門」,初次聽來,這句老祖宗的經驗之談,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雖說字意非常明了,但涉及的生活認知,顯然難以苟同,畢竟俗語中的現象,不過都是平常之事。那麼,俗語背後到底有何講究呢?帶著這些疑問,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吧。
首先,不妨分析下「窮不搬家」,這句老話可謂由來已久了,並且自古就有「近搬窮三天,遠搬窮三年」的說法,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窮搬家」這種思想觀念,根源還是古代社會多種因素導致的。試想一下,如果古人過於貧窮,就會窮則思變,想依靠外地謀生尋求出路,然而條件有限下,一旦男人外出務工,家人生活無法維繫,舉家搬遷就勢在必行了。可是,搬家又豈是易事,首先本身就很貧窮,老家至少有個容身之所,而搬家意味著從新開始,突然到個陌生環境,凡事都需慢慢適用,所以前期難免舉步維艱,混不好的話,甚至還反不如初。此外,搬家又避免不了丟三落四或損壞家具等物品,到了新家還要重新置辦,並且還會添置一些新物件,本來所剩無幾的積蓄,想必也消耗殆盡了。所以說,「窮搬家」就會越搬越窮,並非不無道理。
「富不遷墳」這句老話,更多還是源於風水禁忌。在古代封建社會,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些迷信思想,比如某個家族非常繁榮興盛,欣欣向榮,人們就會認為是祖墳埋了風水寶地,後人因此得福的。如果隨意遷墳,不僅對祖先不敬,還會破壞家族運勢,讓整個家族無法繼續興旺下去,因此,懷著家族昌盛的共同理念,久而久之,古人便留下了「富不遷墳了」這句話了。
其實,在科學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這種思想早已淡化,甚至逐漸走向消亡,無人提及,對於這句老話的理解,根本無需過多解讀,權當了解古代世俗人情了。
而最後一句「生意不好改大門」,同樣存在些風水觀念,不過也有一定道理。對於買賣人而言,生意不好是件頭痛的事情,而這一情況也非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大都是些綜合因素導致的結果。
然而,俗語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改大門!並且還衍生了三種改法,第一種就是改變大門的朝向,比如之前朝南,現在改成朝北;第二種就是直接放棄當前門店,重新再開家新店,或許位置好了,生意也能紅火起來,畢竟新店新氣象嘛;第三種就是直接換一個大門,希望新的門臉掙掙面子。
其實,老話傳達的意思,無非希望人們綜合看待問題,根據現實情況進行調整,從而讓生意有所改善,並創造更多的財富。雖說有些片面,但出發點還是好的,就算不能如償如願,至少讓我們懂得尋找自身的缺陷,比如服務的態度、產品的質量、生意的誠信等等,把這些問題解決了,生意自然會扭虧為盈,自己也能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