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2019年中國醫學重大進展」,其中入選「藥學重大進展」的有7項成果。
南都記者注意到,這之中既有全球第一個在中國首發具有全新作用機制的創新藥、用於治療腎性貧血的「羅沙司他」;也有首個在美國FDA獲得「突破性療法認定」的中國本土研發抗癌創新藥。
此外,近期在爭議中受到關注的阿爾茨海默症藥物「九期一」,全球首創的治療銀屑病的「本維莫德乳膏」;對多種耐藥菌有抗菌活性的可利黴素等,均入選該榜單。
同時入選的多個基礎研究成果,未來可能支撐起藥物研究,特別是可以提供新的作用機制和新的靶標,幫助人類對抗癌症、大型傳染病等。
近十年中國藥學領域SCI論文數量顯著增長
據了解,「2019年中國醫學重大進展」 共含有6個榜單,分別涵括臨床醫學領域、口腔醫學領域、基礎醫學與生物學領域、藥學領域、衛生健康與環境醫學領域以及生物醫學工程與信息學領域,總計有39項重大進展。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介紹,入選榜單的成果,既有發表在《Nature》《 Science》《柳葉刀》等頂級醫學期刊的論文,也包括多種獲得國家藥監局審批上市的創新藥和首仿藥。
藥學重大進展榜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藥物化學家李松發布。據統計,自2010年至今,近十年間中國藥學領域的SCI論文數量顯著增加,已基本與美國持平。
李松認為,中國在藥學領域有「很大進步」。「以前都說我們國家是製藥大國,但不是製藥強國,現在由大到強,由仿到創的趨勢正在形成。」他說。
在李松看來,藥學領域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領域有所不同,需要製藥產業的支撐。
此次發布的榜單也體現這一特點。入選榜單的多個國內外「第一」的藥品,提高了用藥可及性和治療效果。也有多項基礎研究成果入選。李松表示,這些成果可能支撐起未來的藥物研究,特別是可以提供新的作用機制和新的靶標。
腎性貧血新藥羅沙他司:用諾獎技術開發,首個在中國首發的1類創新藥
藥學重大進展榜單第一項為羅沙他司,該藥的上市為腎性貧血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方案。據介紹,羅沙他司可促進內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表達和鐵的吸收、利用,有效改善貧血症狀。
值得一提的是,用於開發羅沙他司的技術,就是獲2019年諾貝爾獎的「低氧誘導因子原理」技術。該藥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低氧誘導因子治療腎性貧血的藥物。
在李松看來,羅沙他司的意義在於,這是全球第一個在中國首發的,具有全新作用機制的1類創新藥。資料顯示,一類新藥具有非常高的創新性,代表了中國藥品註冊分類中藥物創新的最高水平。
而對於患者來說,此前治療腎性貧血多需要注射,這增加了用藥的難度和風險,相比之下,羅沙他司僅需口服對患者更為友好。
抗癌新藥澤布替尼:中國本土研發藥物首獲美國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藥學重大進展榜單第二項為抗癌新藥澤布替尼。
據南都此前報導,澤布替尼由百濟神州的中國科學家團隊獨立研發,這款新型BTK抑制劑的藥物設計旨在最大化對BTK靶點的特異性結合率,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脫靶效應。
2019年11月14日,美國FDA宣布澤布替尼獲得加速批准上市,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至少一項療法的成年套細胞淋巴瘤患者。這是中國首款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在FDA獲批的抗癌新藥。
在李松看來,澤布替尼在美國的上市,是一個具有標誌性、趨勢性的變化,證明中國本土有能力研發和美國同水平的藥品。
爭議甘露特鈉膠囊:近17年全球首個被批准阿爾茨海默病藥物
藥學重大進展榜單第三項,為中國原創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D)新藥甘露特鈉膠囊(九期一,代號:GV-971)。
據介紹,甘露特鈉膠囊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影響中樞和外周兩個系統,發揮抗阿爾茨海默病的作用。在用於治療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時,甘露特鈉膠囊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研發歷時22年的中國本土原創新藥是2003年以來全球第一個被批准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也是全球可用於臨床治療該病的第六個藥物。
2019年12月29日,甘露特鈉膠囊正式上市。此前國家藥監局有條件批准了該藥的上市註冊申請。這一消息傳出後,甘露特鈉膠囊便面臨巨大的爭議。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此前多款聲稱可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品,最終都被發現存在造假或沒有療效。也正因此,GV971被批准上市的消息傳出後,國內外學界對其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GV971將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填補了該領域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也有人指出,GV971上市前臨床試驗過短、論文存在諸多疑點等。
在此前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該藥多名研發人員集體亮相,回應爭議。研究者認為, 9個月時長的3期臨床觀察時間符合要求;藥物臨床試驗證明有效,生物標誌物的臨床研究正在繼續開展等。
(詳見:研發者回應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爭議:將進行國際多中心臨床三期試驗)
對於甘露特鈉膠囊引起的爭議,李松表示,希望「讓子彈飛一會兒」,讓甘露特鈉膠囊拿到更多的有效性、安全性等臨床數據。
他表示,甘露特鈉膠囊讓患者的臨床用藥多了一種選擇。「老年痴呆的治療實在是太難了,醫生沒有很好的武器,我們做藥物就是要給臨床醫生提供很好的武器。」
抗感染新藥可利黴素:對多種耐藥菌有抗菌活性
藥學重大進展榜單第四項,為抗感染新藥可利黴素。2019年6月,該藥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等。
公開資料顯示,可利黴素對耐藥的革蘭陽性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藥的化膿性鏈球菌)等有較強活性,同時,對紅黴素和β-內醯胺酶類抗生素耐藥菌也有抗菌活性。
隨著抗菌藥物在臨床的廣泛使用,細菌耐藥性正逐漸引起關注。耐藥性的出現,意味著某種抗菌藥物在對抗細菌的戰鬥中逐漸失效,失去一定的治療效果。
以化膿性鏈球菌為例,這種細菌可引起可以引起化膿性疾病,如急性咽炎、呼吸道感染、丹毒、膿皰病、軟組織感染、心內膜炎和腦膜炎等,毒株還可引起猩紅熱等。
此前就有研究發現,化膿性鏈球菌正在對紅黴素、克林黴素等出現抗藥性。
李松表示,可利黴素與阿奇黴素相比,具有更好的療效和安全性。同時,該藥的上市對臨床應用會有很大的幫助。
本維莫德乳膏:中國全球首創,30多年首個上市治療銀屑病藥物
藥學重大進展榜單第五項,是用於局部治療成人輕度至中度穩定性尋常型銀屑病的本維莫德乳膏。據介紹,本維莫德乳膏通過抑制T細胞酪氨酸蛋白激酶,感染/阻斷細胞因子和炎症介質的釋放等發揮療效。
銀屑病又被稱為牛皮癬,是一種常見慢性炎症性皮膚病,截至目前尚沒有根治的辦法,是國際醫學界公認的難題。
2019年5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銀屑病治療藥物本維莫德乳膏上市。該藥也是30多年來,全球首個上市的治療銀屑病的外用藥膏。
南都此前曾詳細報導該藥的研發歷程。土壤中不腐爛的昆蟲屍體最初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這些昆蟲由土壤線蟲體內的一種共生菌殺死。科學家據此提取出了一種具有防腐作用的天然化合物,該化合物最後演變成了本維莫德乳膏。
(詳見:一款中國首創藥的誕生:昆蟲死後不腐,科學家卻找到牛皮癬新藥?)
負責本維莫德臨床試驗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張建告訴南都,該藥與卡泊三醇相比具有更好的療效,增加了醫生和患者的選擇。
基礎研究:為新藥研發提供結構理論基礎、加強應對未知病毒感染能力
藥學重大進展榜單的前五項均為2019年新上市的藥品,第六項和第七項則為重要的基礎研究成果。
成果六為對多種蛋白質結構的解析結果。這將為新藥研發提供機構理論基礎。「我們看清了它的結構,就有可能更有針對性的去設計小分子藥物。」李松解釋道。
例如,一項研究首次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體CB2與新型拮抗劑複合物的三維結構。由此,將對免疫調節類疾病、類炎神經痛、腫瘤等藥物研發提供支持。
而對人源甲狀旁腺激素受體結構與功能的解析,將為骨質疏鬆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支持。
成果七則拓寬了阿司匹林的應用範圍,有望用於治療自身免疫疾病,並加強應對未知病毒感染的能力。
據介紹,由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藥理毒物研究所、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等發表的研究,首次揭示cGAS的乙醯化修飾,可抑制其酶的活性,進而抑制下遊幹擾素通路。
中科院官網刊登的一篇文章詳述了這一發現的作用。據介紹,cGAS在疾病發生和治療中的作用類似於細胞的「守衛者」,對外界入侵者非常敏感。
研究發現,乙醯化修飾是控制cGAS活性的關鍵分子事件,而阿司匹林可以強制cGAS發生乙醯化,並抑制cGAS的活性。也就是說,這一發現表明,阿司匹林不僅具有抗炎、抗腫瘤等功能,也有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功能。
該研究主要作者之一、中科院院士張學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一發現使人類未來應對重大疫情時,不僅具有控制已知病毒感染的手段,還有望具備應對未知病毒感染的能力。
此前曾有學者預言,未來大型傳染病仍將「襲擊」人類。「它正在來的路上,什麼時候來,以什麼方式來,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它一定會來。」 李松說。
李松表示,前述發現值得藥物研發人員關注。如果能夠基於這些研究發展出廣譜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減少疫情來臨後的死亡率,減少民眾恐慌。
採寫:南都記者宋承翰 吳斌 實習生馬銘隆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