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時節,艾灸腕和踝

2020-08-18 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理療科主治醫師 曹昺焱 □主任醫師 肖京

生命時報記者 單祺雯

關節對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負責人體承重、保持靈活運動,堪稱身體的功臣。同時,關節也是一個十分脆弱的部位。中醫認為,關節處「皮薄肉少」,容易受到外界風、寒、暑、溼、熱等邪氣的入侵。這些困在關節處的「危險因子」滯留久了,就會給身體帶去長遠危害。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理療科主治醫師曹昺焱說,想要養好關節、強身健體,必須及時把其中的邪氣清除掉,最佳時間就是長夏(農曆6月、陽曆7~8月份)。

中醫理論認為,長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個月,此時自然界陽氣最強盛,人體新陳代謝也最為旺盛。《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雖然長夏溫度持續上升,但處於季節交替之際,內在陽氣已開始衰弱(中醫常說「夏至—陰生」)。這個類似鐘擺原理,當鐘擺向左的速度達到最大時,恰恰是其加速度開始轉向的時候。所以,在夏秋之交的長夏季節開始艾灸,可以固護人體開始衰弱的陽氣。同理,此時給予關節一定量的熱刺激,可藉助長夏的旺盛陽氣,將潛藏在其中的陰毒逼出。

艾灸關節對身體的保健作用很大,主要體現在可以調理五臟六腑。金元時期著名針灸醫家竇默的醫學著作《標幽賦》記載:「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現代中醫臨床將其稱為「四根三結理論」。意思是說,經絡以四肢為根,頭、胸、腹為結,類似樹根和樹幹枝葉的關係,頭、胸、腹有病,需要從四肢尋找穴位治療。其中,以腕、踝關節最為重要,因為十二經絡原穴(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位於腕、踝關節上。也就是說,艾灸腕關節和踝關節,可以治心肝脾腎等內科疾病。這就像一串珠子,點燃一端,順著可以疏通整條經絡。

艾灸的主要材料為艾草,其具有溫經、祛溼、散寒、抗過敏的作用。艾灸的熱刺激和藥物刺激作用於人體穴位,可以疏通經絡氣血,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臨床上常用艾灸治療髖、膝、踝、肩、肘、腕等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畏寒為主要表現的「老寒腿」、肩周炎、「滑鼠手」等疾病。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膝骨關節炎、頸腰椎疾病、強直性脊柱炎、骨質疏鬆等疾病導致的疼痛和不適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艾灸腕關節和踝關節,方法很簡單:左邊灸15分鐘,右邊灸15分鐘,每天保證30分鐘的時間。在家自行灸,建議使用艾條在局部關節3~5釐米處進行懸灸,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宜。一般情況下,不推薦用鐵灸盒,一是會燙,二是光照不到。艾草點燃後的波普和人的波普比較接近,穿透性強,用鐵灸盒難以達到相同的保健效果。▲

相關焦點

  • 長夏時節,您養脾了嗎?
    現在中醫告訴您答案:因當下正處於長夏時節很多人會問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那長夏是什麼時候呢?其認為長夏為農曆六月(2020年7月21日至8月18日);全國「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用二十四節氣標註法明確指出了長夏的時段:「五臟應四時,脾與四時之外的『長夏』(夏至—處暑)相通應。」那麼問題的關鍵——如何在長夏時節養脾呢?
  • 「健康科普」長夏時節,您養脾了嗎?
    現在中醫告訴您答案:因當下正處於長夏時節, 天氣偏向於悶熱潮溼, 周圍環境易於返潮, 人體內也容易形成「溼邪」, 脾臟的特點是「喜燥而惡溼」,而溼邪的侵襲也使人食欲不振、精神疲乏。人們在此時總是貪食涼物,喜好辛辣,如此可以刺激食慾,增進胃口,可這樣對脾胃的傷害卻是雪上加霜,故長夏是健脾、養脾、治脾的重要時期。很多人會問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那長夏是什麼時候呢?
  • 長夏時節 防溼為先 第A05版:養生 20200806期 當代健康報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郭雲協  立秋後,酷暑未過而秋天已經悄悄來臨,中醫把這個時節稱為「長夏」時節。長夏時節,暑溼交替是最典型的天氣特徵,讓一些常見疾病的表現症狀與其他季節有所不同。  俗語說,長夏要防溼,入秋應防燥。
  • 長夏時節 增甘加鹹
    在整個夏天,都要適量的攝入一些苦味食物,而在長夏的時候,可以適當吃一些甜味的食物以補充脾氣按五行理論,長夏的飲食應「增甘加鹹」,溼氣傷脾,而甘味是入脾的。為什麼要加鹹呢?面對長夏的高溫,人體主要靠蒸發水分也就是出汗來散熱降溫,每天都要出大量的汗以維持體表相對穩定的溫度
  • 脾應長夏與脾主四時
    對於五臟主時大家並不陌生,肝應春、心應夏、肺應秋、腎應冬,但是對於脾應長夏與脾主四時就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 消除長夏暑溼,常來按一按陰陵泉穴!
    夏日炎炎,對於人體來說,最主要的外邪就是暑氣和溼氣。在《黃帝內經》當中最早將暑溼論為病,《素問刺志論》中說:「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而李東垣在《脾胃論》當中更加詳細地論述了暑與溼相結合,阻傷中焦脾胃之氣的表現:「時當長夏,溼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知多四肢睏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長夏之暑溼最容易帶給人們脾胃方面的不適。那麼,在長夏的暑溼季節,我們要如何對身體進行調理呢?
  • 「長夏」吃扁豆排毒除溼 食用必須煮熟
    中醫將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叫「長夏」,「長夏」時期正是扁豆上市的時節。中醫認為,扁豆屬藥食同源的蔬菜,具有健脾、化溼的功效,適合在「長夏」暑熱未消雨水增多的天氣特點下食用。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齊玉梅提醒市民,食用扁豆必須煮熟,否則容易食物中毒。
  • 立秋已至,到了治養脾胃的好時節---長夏,中醫講解長夏如何治養脾胃.
    良方去疾、妙藥養生、關愛自己、眷顧家人今日立秋,從立秋至秋分,即8月7日一8月22日,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這四個節氣的時間段都稱為長夏,(夏,按節氣指自立夏日起至立秋前一日)。脾惡溼,胃惡燥,溼又有滯之性,故長夏多患脾胃病,脾臟升清降濁功能減低,出現食欲不振、乏力、腹瀉等症狀;而孫思邈云:惟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來成瘧痢。 為什麼要在長夏養脾胃呢?長夏是溼熱多雨的季節,從中醫學角度來講,溼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溼氣通於脾」。《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 「長夏」是什麼?長夏的健脾祛溼的養生之道您知道嗎?
    我們都知道四季都有各自的養生之道,按照「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的規律,看到這肯定會有人問:春夏秋冬都知道,這「長夏」指的是什麼?中醫中的「長夏」指的是,從大暑到白露這段時間。張景嶽指出順應四季養生,其中在「長夏」這段時間應「長夏化」,也就是「長夏應脾而變化」。
  • 長夏應脾,立秋時分常吃它,除脾溼,和脾益胃效果好,血氣自生
    長夏應脾,立秋時分常吃它,除脾溼,和脾益胃效果好,血氣自生今天是立秋時節,按說進入了秋天,天氣應該涼下來了,但是大家應該都有感覺到,其實立秋跟夏日差別並不大。事實上,我們的先人其實不是按照一年四季來劃分的,他們把一年分成五個季節。
  • 長夏(暑溼)季節頭身困重,口膩腹脹有什麼小方法?
    那麼長夏(暑溼)時節又該如何養生呢?一年當中什麼時候為長夏呢?長夏時節的其後特點又是什麼呢?長夏又與哪個臟腑相通應呢?長夏(暑溼)時節為什麼容易出現頭身困重,四肢酸楚、口膩納呆、脘腹痞滿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些問題。一、首先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長夏:長夏是指夏末秋初,從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的四個節氣為長夏。
  • 長夏好養生!健脾祛溼,趁現在用1味中成藥排出累積多年的溼氣
    而如果要祛溼的話,現在就是一年裡最好的時節。古人以五行對四季,四季缺一,所以有了「長夏」。關於長夏的月份有不同的說法,中醫認為長夏是夏秋之交溼氣最重的時節,為陽曆的七八月份,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氣候特徵為溼熱蒸騰。長夏對應五行中的土,脾屬土,而溼邪易困於脾,所以中醫認為「長夏最宜養脾」。
  • 健康術語-長夏
    解讀長夏二字在《說文解字》的解釋為:「長,久遠也」;「夏,中國之人也。」「中國之人」意為中原地區的人。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長夏包含了一個信息,即中原、中土。而中原正是中華民族「化生」、發祥的地方,是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中國文化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思維的共性,說明了長夏與中原、中土的同樣重要性。
  • 夏秋之交是為長夏,這份「攻略」送給中老年人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可你知道嗎,在夏秋之交,中醫還分出了一個季節——長夏。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這般形容長夏:「長夏,六月也,謂火土相生之時。」  「長夏溼熱蒸人,人感之四肢睏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
  • 夏秋之交是為長夏 這份「攻略」送給中老年人
    本人供圖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可你知道嗎,在夏秋之交,中醫還分出了一個季節——長夏。《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這般形容長夏:「長夏,六月也,謂火土相生之時。」「長夏溼熱蒸人,人感之四肢睏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中國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李東垣在其《仁齋直指方論(附補遺)》中如此敘述長夏。
  • 長夏溼氣重、胃口差、不想吃飯,烏梅加它泡茶喝,讓你吃嘛嘛香
    長夏溼氣重、胃口差、不想吃飯,烏梅加它泡茶喝,讓你吃嘛嘛香長夏,是指夏秋交替的時節。因為天氣炎熱,人們避暑措施不當,往往在這個時節,溼氣會很重,經常出現口味差、不想吃飯的情況。脾胃是消化食物和運化營養、水溼的重要場所,如果它們的功能出了問題,胃口自然就會變差,吃什麼都不香了。水溼是影響脾胃功能的最大障礙,因為身體裡的水溼多了,會增加脾的負擔,使脾深受拖累。中醫認為,脾胃互為表裡,不能分家,如果脾受溼阻,以至於出現脾胃不和、胃口不好的症狀。所以長夏時節要想胃口好,就要保護好脾胃,健脾祛溼。
  • 長夏多見「溼病」,飲食預防如何吃?
    古人為了與天之五行、人之五臟等相配,又創造了「五時」,也就有了長夏的概念。長夏是指夏季最後一個月份,從7月7日至8月6日。此時氣候最為潮溼,空氣中溼度大,大氣壓偏低,由脾所主。溼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溼病」就多見於這個季節,出現煩躁、疲倦、食欲不振、腹瀉等症狀。那麼,長夏如何預防溼邪?
  • 長夏祛溼妙招,趁這幾天排出多年溼氣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這是小朋友都知道的事,但是在中醫裡,夏季和秋季之間,還有一個時期稱為長夏時節。相較於炎熱的夏季,這段時間更多的是潮熱,這個時期氣候特點是多溼,就是溼氣重,在這個時節,溼邪容易傷人,那人是如何被溼邪侵擾的?我們又該如何祛溼呢?
  • 大暑:長夏溼熱,養生講究「清」「靜」
    俗話說: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南方的朋友直言:「深圳這兩天像烤箱一樣」大暑除了高溫悶熱也是溼氣最甚之時恰逢梅雨季節溼熱交爭是一年中使人最難忍受固有「長夏防溼熱」
  • 長夏不養脾,五臟會受損!這裡凹陷代表脾虛了,趕緊調!
    長夏,延於盛夏止於秋涼,大多數的農作物在此時轉化成熟,孕育籽實。故長夏的生化作用為「化」,應於人體脾胃系統,故云——脾主長夏 長夏天熱,人體陽氣外洩多,故而中寒,脾胃虛弱,最容易發生胃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