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閱讀名家醫話求索精要
良方去疾、妙藥養生、關愛自己、眷顧家人
今日立秋,從立秋至秋分,即8月7日一8月22日,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這四個節氣的時間段都稱為長夏,(夏,按節氣指自立夏日起至立秋前一日)。中醫傳統上夏季是養心,長夏是養脾胃。夏為火,火生土,故長夏屬土,主脾胃。長夏屬土,與中醫五臟之脾臟相應,五臟應脾,與胃相表裡,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維持生命。歷代醫家均非常重視脾胃的養生作用。脾惡溼,胃惡燥,溼又有滯之性,故長夏多患脾胃病,脾臟升清降濁功能減低,出現食欲不振、乏力、腹瀉等症狀;而孫思邈云:惟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來成瘧痢。
為什麼要在長夏養脾胃呢?長夏是溼熱多雨的季節,從中醫學角度來講,溼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溼氣通於脾」。《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溼腫滿,皆屬於脾。」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溼病諸候》亦云:「溼病,由脾胃虛弱,為水溼所乘。」夏令時節,人們多貪涼飲冷,偏嗜肥甘厚味,日積月累,脾陽受損,運化失權,溼邪漸生漸積,人多不覺。儘管溼邪致病常隱蔽徐發,從中醫治未病的角度來講,治當顧護脾胃為要,換言之,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減少溼邪發病率,如宋·張杲《醫說·卷六·臟腑洩痢》云:「暑月食物,尤要節減,使脾胃易於磨化,戒忌生冷,免有臟腑之疾。」
脾胃皆屬土,脾為己土,胃為戊土,而臟腑分焉。脾為髒,胃為腑,凡髒主守,腑主通,髒陰而腑陽也。內經云:「胃為水谷之海,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胃主納,脾主運,胃喜涼,脾喜燥,昔人每多混治。脾胃為營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脾胃虛弱,百病始生,所以談脾胃虛弱的證候、病機及辨別。
從證候和病機上分析:脾虛,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胃脘隱痛喜按,腹脹納呆,食後甚脹,嘔惡噯氣,大便溏薄,少氣懶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黃或淡白,消瘦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注意脾氣虛無寒證證候,脈並不沉,而脾陽虛則有喜暖跡象,形寒肢冷,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舌淡胖邊有齒痕,脈沉遲無力。中氣下陷則是脾氣虛兼有眩暈耳鳴,脘腹墜脹,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瀉久痢,小便混濁如米泔,或脫肛,子宮下垂,胃腎下垂,眼瞼下垂,舌淡苔白,脈弱等跡象。脾不統血證則是有出血跡象,脾氣虛弱,無力統攝血行,而至血溢脈外。
因脾胃同居中焦,胃主受納腐熟,脾主運化,兩者協同,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故脾胃有病往往互相影響。胃氣虛證也見痞滿,隱痛,喜按。納少噯氣,屬氣虛表現。胃陽虛證也見冷痛脘痞,納少及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的陽虛表現。胃陰虛證也見隱隱灼痛,嘈雜乾嘔,呃逆,失潤表現,寒滯胃脘證則冷痛劇烈噁心嘔吐,口泛清水,有實寒表現。
既然談到了胃的寒,也談一下胃熱病,胃陰虛證(虛熱)與胃實熱證的辨別。
陰虛證與胃熱證均有熱象,具備了津傷胃熱,胃失和降,納運失職的共同病機,故有胃痛、善飢、口乾渴、大便乾結、煩熱、嘔吐、形體消瘦、舌紅、脈數的共同症狀。
胃陰虛(虛熱)證,隱隱作痛,食欲不振,飢而不欲食,尚兼有胃脘痞滿的胃陰不足、受納功能低下的症狀,舌脈是舌紅少津,甚則舌有裂紋,脈細數,多有胃病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的病史,多見於熱性病或溫熱病後期,津傷未復,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胃骯隱痛,虛火氣逆的乾嘔呃逆呈慢性發作,時作時止。
而胃實熱證,灼熱疼痛,食慾旺盛,消谷善飢,並有齒跟紅腫熱痛潰爛,口臭,鼻蛆,齒蛆,吐血鮮紅的胃腑功能亢進、熱蒸胃絡、迫血妄行和胃熱挾濁氣上逆的症狀,舌是舌紅苔,多有感邪化熱,或熱邪內犯,或肝鬱化火,或嗜食辛辣煎炒之品的病因,起病較急劇,病程較短,胃骯灼痛,急性發作,胃火挾肝氣上逆的嘔吐吞酸嘈雜,常與肝相關,若胃熱日久,耗氣傷陰,則可形成胃的氣陰兩虛證。
胃陰虛(虛熱)證,治療宜滋陰養胃,降火和中,方用香巖養胃湯,胃實熱證,治療宜清胃瀉熱,降逆和中,方用清胃散《脾胃論》。
故可見脾虛必見溼,受溼脾必虛,清陽不升,中氣不足,亦可致下陷,亦可致陽虛,陽虛久至使胃虛寒,變化多端。長夏之祛溼的意義重在健脾,護脾陽之清升。故脾胃虛弱的人,應及時一調理好飲食,營養清淡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負擔,建議少食多餐。當進入盛夏時一節,氣溫高且溼氣大,悶熱難耐而大汗頻出,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飯前大量飲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飲,反之,極易損傷脾胃,此易內傷也,導致慢性脾胃疾病。所以長夏更應注重保護好脾胃,飲食養生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飲食宜清淡可口、品種多樣。脾胃為後天之本,調養之法宜清熱祛溼,健脾和胃。健脾養胃的良品為蓮子,芡實,茯苓,山藥,薏仁。前四品為著名的四神湯,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愛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面對此種情況連御醫也是束手無策。於是乾隆皇帝命當地知府張榜求醫,不久,有一僧人前來揭榜,在把過脈之後開出「蓮子、芡實、淮山、茯苓等量燉豬肚」的藥方後,宣告「四臣,事成!」。四位大臣服下這藥方之後,果然立即痊癒。此後,每有官員南巡,皆以此方燉煮食物養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湯』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
當然脾胃也要靠日常保養:注意飲食有節,過飢過飽或過食生冷食品都能影響脾胃的功能而引起疼痛,消化性功能減弱,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胃喜潤惡燥,而醇酒辛辣,油膩厚味的食物均能生熱化燥,對胃部不利。保持精神舒暢愉快,情緒穩定,避免情志刺激。臨床上由於精神刺激、情志不舒、肝氣鬱滯,使胃病復發和加重的最為多見。起居有時,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重鍛鍊,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通過運動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和分泌。有規律的生活對於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被,免受寒邪侵襲。
脾胃病的中醫診治經驗:
古今論脾胃及內外傷辨,說到調養脾胃不得不提到中醫史上聲名卓著的「補土派」創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1180 - 1251年),字明之,晚號東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幼好醫藥,從師張元素,不數年盡傳其業。治病用藥重視健脾養胃,提倡飲度療法。著《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等醫著。東垣大昇陽氣,其治在脾。又言五臟以守為補,六腑以通為補,卓然有見。
龔廷賢總結先賢的經驗云:蓋內傷之要,有三致焉。一曰飲食勞倦即傷脾。此常人之患也。因而氣血不足。胃脘之陽不舉。宜補中益氣湯主之。二曰思欲而傷脾,此富貴之患也,資以濃味,則生痰而泥膈。縱其情慾,則耗精而散氣。內經曰:腎者胃之關,夫腎脈從腳底湧泉穴起,上股內、夾任脈、抵咽嗌。精血枯,則乏潤下之力。故吞酸而便難,胸膈漸覺不舒爽宜加味六君子湯加紅花三分知母鹽炒一錢主之。三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者,勞力者之患也。宜保和丸。三因和中丸權之。此內傷之由如此。龔廷賢又云:凡善調脾胃者。當惜其氣。氣健則升降不失其度。氣弱則稽滯矣。運食者元氣也。生血氣者飲食也。………夫心氣和則脾土榮昌,心火為脾土之母,肝木為脾土之賊,木曰曲直作酸,故疏肝則胃氣暢矣。肺乃傳送之官。肺主氣屬金。肺金有力。則能平肝木。不能作膈悶矣。人多執於舊方香燥耗氣之藥。致誤多矣。予家傳三因和中健脾丸,為脾胃家之通用。
清代醫家華岫雲在總結葉天士治脾胃經驗云:《脾胃論》莫詳於東垣,其補中益氣、調中益氣、昇陽益胃諸湯,以勞倦內傷為主,故用人參、黃芪以補中,白朮、蒼朮以溫燥,升麻、柴胡升下陷之清陽,陳皮、木香理中宮之氣滯,以太陰惡溼,而病患胃陽衰者居多,用之得宜,效如桴鼓。
華岫雲而對葉天士之脾陽不虧之認識及辨證更為讚賞。若脾陽不虧,胃有燥火,則當用香巖養胃陰之法。凡病後熱傷肺胃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嗌幹,煩渴不寐,便不通爽,此九竅不和皆胃病,豈可以芪、術、升、柴治乎。故先生(葉天士)必用降胃之法,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此即宗《內經》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之理也。故治胃陰虛,不飢不納,用清補,如麥冬、沙參、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治胃陽虛,食谷不化,用通補,如人參、益智、陳皮、濃樸、烏藥、茯苓、生術、地慄粉、半夏、韭子、生薑、黃米。治脾陰虛,胸嘈便難,用甘潤,如甘草、大麥仁、白芍、當歸、杏仁、麻仁、紅棗、白蜜。治脾陽虛,吞酸噯腐,用香燥,如砂仁、丁香、炒術、神曲、麥芽、乾薑。如四君、六君、異功,凡守補皆脾藥。
治脾胃陽虛,運納俱少,食已欲瀉,用升降法,如補中益氣湯加茯苓、益智、木瓜,或益黃散。治溼傷脾胃,用平胃散,或清暑益氣湯加減。治中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治飢傷,痛而納食稍安,病在脾絡,因傷飢餓而得,當甘緩以養脾營,當歸建中湯。治食傷,傷食惡食,腹痛作飽,當分消胃土,用生益智、草果、廣皮、茯苓、雞內金、炒楂肉、神曲、煨姜。病後調理脾元,參苓白朮散,或六君子湯。
最後,祝大家有個好的後天之本,健康與天壽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