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脫位了會怎麼樣?就會「下巴掉了、胳膊抬不起來了、腿不能動了···」

2021-03-05 常笑健康

關節脫位,多由外來暴力因素所致,會引起明顯的運動功能障礙。如果處理不當或者拖延處理,可能致患處病情加重而引發肌肉萎縮,甚至癱瘓。

而且不同部位的關節發生脫位,症狀也不盡相同,那麼有哪幾處關節是最容易發生脫位,且症狀是什麼樣子的呢?

肩關節運動涉及盂肱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及肩胛骨——胸壁聯接,其中以盂肱關節的活動最重要,故臨床上習慣將盂肱關節脫位稱為肩關節脫位。肩關節由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肱骨頭構成,屬球窩關節,關節盂小而淺,肱骨頭大呈球形,其面積為關節盂的4倍,關節囊薄而鬆弛,所以肩關節是人體運動範圍最大而又最靈活的關節,可做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肩關節周圍有很多肌肉通過,這些肌肉維護了肩關節的穩定性,但肩關節的前下方肌肉較少,關節囊最鬆弛,是影響關節穩定性的薄弱點,故肩關節前脫位最為常見。

肘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僅次於肩關節脫位,好發於10~20歲青少年,多為運動損傷,佔肘關節損傷的3%~6%, 發病高峰年齡在13~14歲,即骺板閉合後。肘關節脫位多由間接暴力所致,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後脫位、側方脫位及前脫位。後脫位:為最常見的肘關節脫位。當肘關節處於伸直位、前臂旋後位跌倒時,手掌著地,暴力沿尺、橈骨上端向近端傳導,在尺骨鷹嘴處產生槓桿作用,導致前方關節囊撕裂,使尺、橈骨近端同時向肱骨遠端後方脫出,形成肘關節後脫位。側方脫位:當肘關節處於內翻或外翻位時遭受暴力,可發生尺側或橈側側方脫位。前脫位:當肘關節處於屈曲位時,肘後方受到直接暴力作用,可產生尺骨鷹嘴骨折和肘關節前脫位,此類相對少見。

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構成,是人體最大的杵臼關節。髖臼為半球形,深而大,周圍有強大韌帶和肌肉附著,結構相當穩定,故往往只有強大暴力才能導致髖關節脫位,約50%髖關節脫位同時合併有骨折。小兒髖關節脫位的發病時間成雙峰分布,發病的第一高峰在2~5歲,這與關節鬆弛及軟骨比較柔韌有關,常發生於輕微外傷,如站立位時跌倒。第二個高峰出現在11~15歲,運動損傷和交通事故增多有關,且常合併髖臼骨折。

病人常出現關節疼痛、腫脹、局部壓痛和關節功能障礙。早期全身可合併複合傷、休克等,局部可合併骨折和神經血管損傷。晚期可發生骨化性肌炎、缺血性骨壞死和創傷性關節炎等。脫位通常影響活動度大的關節,如踝、膝、髖、腕、肘,但最常見的是肩和手指關節。微動關節,如在骨盆的關節,當使關節固定在一起的韌帶被牽拉或撕裂時,也能被分開。椎骨的脫位如果損害神經或脊髓就能危及生命。顯著的椎骨間脫位,損傷脊髓,導致癱瘓。

畸形:關節脫位後肢體出現旋轉、內收或外展、外觀變長或縮短等畸形,與健側不對稱。關節的正常骨性標誌發生改變。

 

彈性固定:關節脫位後,由於關節囊周圍未撕裂的肌肉和韌帶的牽拉,使患肢固定在異常的位置,被動活動時感到彈性阻力。

 

關節盂空虛:脫位後可觸到空虛的關節盂,移位的骨端可在鄰近異常位置觸及;但腫脹嚴重時常難以觸及。

 

關節脫位是指兩個關節面失去了正常的對合關係,不在相應的正確位置上,這種損傷主要是軟組織的問題,是關節周圍的關節囊、肌腱、韌帶等組織出現了損傷而導致的關節脫位。

 

而骨折則是骨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中斷了,骨折會比關節脫位更痛,而且腫脹程度也比關節脫位更嚴重。所以在無法分辨是脫位還是骨折時,應該立即到醫院拍片確定是骨折還是脫位。

 

如果是骨折,還需確認骨折的位置有沒有產生移位以及骨折的程度,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檢查肌腱韌帶是否有損傷。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不管哪個部位的關節發生脫位,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疼痛和患肢功能障礙,也就是不能動了。因此,這個時候覆位就是最關鍵的事情,所以在接下來的關節脫位治療篇中,我們會詳細地給大家講解如何應對「脫臼」。

簡介:從事創傷骨科專業近20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擅長複雜四肢關節周圍骨折以及老年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微創治療,骨不連及骨缺損的顯微外科治療。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近三十篇,擔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創傷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老年醫學會骨科專家委員會委員;康復醫學會疼痛康復專業組委員;上海市虹口醫學會骨科學組常務委員。門診時間:周五上午,武進路85號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總院

相關焦點

  • 關節脫位了會怎麼樣?就會下巴掉了、胳膊抬不起來了、腿不能動了
    關節脫位,多由外來暴力因素所致,會引起明顯的運動功能障礙。如果處理不當或者拖延處理,可能致患處病情加重而引發肌肉萎縮,甚至癱瘓。關節脫位了會怎麼樣關節脫位是指兩個關節面失去了正常的對合關係,不在相應的正確位置上,這種損傷主要是軟組織的問題,是關節周圍的關節囊、肌腱、韌帶等組織出現了損傷而導致的關節脫位。
  • 關節脫位會怎樣?| 下巴掉了、胳膊抬不起來了、腿不能動了
    原創 周孜輝 常笑健康▼本文作者▼關節脫位,多由外來暴力因素所致,會引起明顯的運動功能障礙。如果處理不當或者拖延處理,可能致患處病情加重而引發肌肉萎縮,甚至癱瘓。
  • 真的會「笑掉下巴」 顳下頜關節脫位儘快手法復位
    張先生前不久在同學的婚宴上聽到一句笑話後哈哈大笑,忽然耳邊傳來「咔」一聲輕響,緊接著臉上肌肉一陣酸痛,嘴巴怎麼也合不上了。大家趕緊陪他上醫院就診,醫生說張先生的顳下頜關節脫位了。 長沙市口腔醫院頜面外科主任龍衛平介紹,顳下頜關節脫位就是大家常說的下巴脫臼或掉下巴,是顳下頜關節紊亂症候群的一種。
  • 為啥老年人容易「笑掉下巴」?骨科醫生揭秘,顳下頜關節脫位導致
    像一些大幅度的動作,比方大笑、特別用力地嚼骨頭、咳嗽嘔吐等等會可能會讓下巴脫臼。人們常常聽到的笑掉大牙,笑掉下巴也就成了常見的原因之一。正常時候,只要配合好醫生,經過手法復位,不出3分鐘就能恢復。其實下巴脫臼在臨床上也被稱為顳下頜關節脫位。作為一個關節組織,周圍遍布了肌肉和韌帶。
  • 一個噴嚏「打掉」下巴 日常生活需防範「顳下頜關節脫位」
    瀟湘晨報長沙訊 近日,長沙的王先生早上起來只是用力打了個噴嚏,嘴巴竟然合不攏了,只要一動臉就疼得受不了,只能捂著動彈不得的嘴,話也說不清楚,隨後,馬上打車到醫院看病。經醫生診斷,王先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打噴嚏時嘴巴張得過大,導致顳下頜關節脫位,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下巴掉了」。
  • 「媽媽,我的胳膊抬不起來了」 醫生提醒:給孩子穿衣動作宜輕柔...
    小明(化名)的媽媽沒想到,早上給3歲的兒子穿衣服時,小明的胳膊像斷線的小木偶一樣耷拉著,怎麼也抬不起來。急忙送醫才得知,孩子左側橈骨小頭半脫位。專家特別提醒「新手」爸爸媽媽,為孩子穿衣服時動作宜輕柔,尤其孩子上肢上舉穿套頭衣物時不要用力牽拉,容易造成脫位。
  • 老年人顳下頜關節不穩,真的會「笑掉下巴」?
    女兒陪奶奶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出她患有「顳頜關節脫位」,俗稱「掉下巴」。掉下巴是由於某種原因使顳下頜關節窩脫離關節窩而不能自行復位,導致下頜骨髁突髁突脫位的臨床症狀。為臨床常見脫位之一,多發生在年老體弱者。
  • 老年人顳下頜關節不穩,真的會「笑掉下巴」?
    女兒陪奶奶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出她患有「顳頜關節脫位」,俗稱「掉下巴」。 掉下巴是由於某種原因使顳下頜關節窩脫離關節窩而不能自行復位,導致下頜骨髁突髁突脫位的臨床症狀。為臨床常見脫位之一,多發生在年老體弱者。
  • 啃甘蔗太用力 下巴「掉了」
    開玩笑時,我們經常會說「小心笑掉下巴」,沒想到還真有這事,不過不是笑的,而是啃甘蔗啃的。11月16日,家住椒江的邵女士因為啃甘蔗,下巴脫臼了,直到口腔醫生手法復位後,才得以恢復正常。  啃個甘蔗,下巴「掉了」  甘蔗,市民常吃的水果。
  • 「笑掉下巴」---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治療淺析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顳下頜關節科張清彬教授顳下頜關節脫位是下頜骨的髁突滑出關節窩以外,不能自行復位。
  • 顳下頜關節脫位有三種類型,下巴脫臼別自己亂託
    說起下巴脫臼,很多人是從周星馳主演的電影《九品芝麻官》認識這個疾病的。而在現實生活中,被下巴脫臼困擾的人還真不少,有些患者連打個哈欠下巴都會「掉」下來。下巴脫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何有些人一次脫臼後頻頻復發?有什麼辦法可以徹底治癒呢?下巴脫臼或者民間俗稱的「掉下巴」在醫學上稱之為顳下頜關節脫位。
  • 肩疼抬不起胳膊,未必就是肩周炎!關節外科專家提醒:九成肩疼不是肩周炎!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受肩痛困擾,隨著早晚溫差拉大,肩膀更是動不動就鬧「脾氣」。肩膀一痛,很多人就會想是不是得了「肩周炎」,結果甩胳膊、拉單槓、針灸、按摩、拔罐「輪番上陣」也不見效,反而肩痛越來越嚴重。近期,濟南市中心醫院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張濤做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直播間,與廣大網友互動交流,介紹肩關節保健知識及相關疾病的治療預防。張主任特別指出,很多人只要肩膀疼,就認為是肩周炎。
  • 肩疼抬不起胳膊,未必就是肩周炎!
    肩疼抬不起胳膊,未必就是肩周炎!關節外科專家提醒:九成肩疼不是肩周炎!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受肩痛困擾,隨著早晚溫差拉大,肩膀更是動不動就鬧「脾氣」。肩膀一痛,很多人就會想是不是得了「肩周炎」,結果甩胳膊、拉單槓、針灸、按摩、拔罐「輪番上陣」也不見效,反而肩痛越來越嚴重。
  • 一抬胳膊,肩膀就「掉」下來
    N海都記者 章微 通訊員 吳志 羅金財 海都訊 家住莆田的陳勇耀(化名),一抬胳膊,整個左手臂就從肩膀上「掉」了下來,讓他痛得幾乎暈過去。更「悲劇」的是,他的胳膊已經「掉」過十多次了。近日,他在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接受了肩關節鏡微創手術,終於告別了「習慣性脫臼」。
  • 「下巴別掉」:救救顳下頜關節脫位
    復位時,由拇指指腹首先向下向後用力施壓,著力點作用於頰嵴,以食指為軸,同時中指與無名指託住下頜體上抬。口內法操作方法:讓患者靠牆坐在25cm左右高的板凳上,頭靠牆穩定不動,患者口角平面與術者立正時腕關節平齊。術者立於患者正前方,戴手套,兩拇指置於患者兩側後牙咬合面上,其餘手指握住下頜體下緣,讓患者放鬆不要緊張,同時拇指向下壓,力量逐漸增加。
  • 吃甘蔗請悠著點,當心下巴「掉」了
    嘴巴合不上了&nbsp&nbsp&nbsp&nbsp前天深夜,下了夜班的小湯回到家,發現家裡茶几上擺著幾段甘蔗,就順手拿起吃了起來。「甘蔗特別甜,吃得我根本停不下來。」小湯回憶說,累了一天的她「癱」坐在沙發上,一邊刷手機,一邊津津有味啃咬著甘蔗。
  • 驚掉下巴是種怎樣的體驗?
    狂笑笑掉下巴,或者是受驚後下巴掉了,都是喜劇電影中常常出現的橋段。掉下巴之後的一副嘴巴合不上的樣子總是讓人忍俊不禁。現實生活中,掉下巴也是時常發生。「掉下巴」在醫學上稱為「顳下頜關節脫位」,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周星馳的喜劇電影《九品芝麻官》就展示了顳下頜關節是如何脫位的。
  • 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盤移位?
    「掉下巴」在日常門診工作中時有碰到,其專業名稱叫「顳下頜關節脫位」。日常生活中,也有朋友或患者朋友經常會說「我經常掉下巴」且問「為什麼會掉下巴」?從專業角度來說,「掉下巴」這個病已經出現至少幾百年了,也一直不溫不火的存在著,治療著。但是在2018年11月13日,「掉下巴」火了,「火」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一個叫王源的演員,說他本人「下頜骨脫位」了,很痛苦,很疼,還堅持拍戲而上了熱搜。
  • 患上肩周炎,肩膀抬不起來,甩胳膊能緩解?醫生:不能用「蠻力」
    骨科遇見過很多患者肩膀疼痛前來就診,主動提及:醫生,我是肩周炎有段時間了,胳膊一直抬不起來。現代社會人們關注比較多的小毛病就是肩周炎,輕則抬胳膊費力,重則形成各種併發症。甩胳膊能夠緩解肩周炎的消息在各大平臺瘋狂點讚轉發,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甩胳膊的行列,但是醫生看來是否能夠甩胳膊真的得分情況,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種方法。小孩子出生之後肩膀部位就是最靈活的一個關節直到生命的終結。
  • 肩膀翹起來了是肩關節脫位?醫生說是另外一個關節
    而上圖中盂肱關節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肩關節,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也最容易脫位,下圖就是肩關節脫位的X線片。但是,肩關節脫位的畸形並不會讓然感覺肩膀翹起來,而是感覺肩膀不能動了。肩鎖關節脫位的分型一點也不複雜,其實就是根據鎖骨翹起來的程度來進行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