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盤移位?

2021-02-12 張清彬下頜關節三叉神經痛工作室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顳下頜關節科 張清彬教授


        「掉下巴」在日常門診工作中時有碰到,其專業名稱叫「顳下頜關節脫位」。日常生活中,也有朋友或患者朋友經常會說「我經常掉下巴」且問「為什麼會掉下巴」?從專業角度來說,「掉下巴」這個病已經出現至少幾百年了,也一直不溫不火的存在著,治療著。但是在2018年11月13日,「掉下巴」火了,「火」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一個叫王源的演員,說他本人「下頜骨脫位」了,很痛苦,很疼,還堅持拍戲而上了熱搜。

       

      我們從專業角度為廣大的朋友做一下科普。首先來看「下頜骨脫位」,顳下頜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TMJ)是指下頜髁突由於外力作用或關節結構異常,髁突超越了正常的運動限度範圍,脫離了關節窩而不能自行復位。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方脫位、後方脫位、內側脫位與外側脫位。在臨床上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由此可見,顳下頜關節脫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掉下巴」。其中最常見的是急性前脫位,患者表現為不能閉口,前牙開牙合,下頜中線偏向健側,後牙早接觸。雙側脫位患者語言不清,唾液外流,面下1/3變長。檢查可見雙側髁突突出於關節結節前下方,喙突突出於顴骨之下。

       我們再來看看「關節盤移位」,關節盤移位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可復性盤前移位和不可復性盤前移位(臨床上也有內外移位和旋轉移位,但臨床意義不大)。首先我們要清楚「關節盤的正常位置」,解剖學研究證實:在下頜骨與顳骨的連接處,關節囊內有纖維軟骨構成關節盤,盤呈橢圓形,上面如鞍狀,前凹後凸,與關節結節和下頜窩的形狀相對應。關節盤的周緣與關節囊相連,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部分。關節盤最薄的中間帶介於關節結節後斜面和髁突前斜面之間,有滑膜覆蓋,為關節的負重區,亦是關節盤穿孔的好發部位;最厚的後帶則介於髁突橫嵴和關節窩頂之間,有滑膜覆蓋,無血管及神經成分。而當發生盤前移位時則使這種盤髁關係發生改變,由於雙板區鬆弛,關節盤被牽引向前,關節盤後帶位於髁突前斜面的前方,而引起一系列關節紊亂症狀。

      可復性關節盤移位指的是關節盤在閉口位時處於前移位狀態,而在開口位時能夠恢復正常的關節盤-髁突關係(盤髁關係),臨床上常常以往返性的關節彈響為特徵。一般來說這種關節彈響有其特點:早期出現在開口初,隨著移位的加重,慢慢到開口中或開口末期。可為「單響或雙響」,部分患者還表現為關節區域疼痛。不可復關節盤移位的患者基本上都是從可復性盤移位發展來的。在由可復性盤前移位發展為不可復性盤前移位的過程中, 常常存在中間狀態, 臨床表現為開口過程中反覆發生的暫時性鎖結, 關節盤不能恢復正常位置。

       綜上所述,王源同志所說的「下頜骨脫位,有響聲」,考慮是關節盤移位,並且有疼痛和髁突無法自如復位的情況,進一步考慮他的疾病狀態在由「可復性」向「不可復性」關節盤移位發展中。這種情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下頜骨脫位」,並非是「顳下頜關節脫位」。這種病情,可以採用「序列、微創、數位化、舒適化」的診療模式,可以取得較好的診療效果。

相關焦點

  • 顳下頜關節脫位
    顳下頜關節脫位主要由張口過大、直接暴力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顳下頜關節脫離正常位置,與疾病關係不大。非疾病因素外傷在張口狀態時,下頜或顳下頜關節受到暴力擊打時,下頜骨猛然移位,使關節囊及周圍韌帶發生斷裂而發生脫位。
  • 顳下頜關節脫位診治
    【概述】  下頜骨髁狀突運動時如超越正常限度,脫出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照位,即為顳下頜關節脫位。臨床上多為前方脫位,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  【診斷】  1、脫位側別 可以是單側也可以是雙側脫位。  2、脫位的時間特點 病員就診時處於顳頜關節脫位狀態,發生脫位時間在兩周以內者,稱為急性脫位;超過兩周以上者稱為陳舊性脫位(protracted dislocation);反覆發生脫位者稱為習慣性脫位。
  •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案
    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方脫位、後方脫位、內側脫位與外側脫位,臨床上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後方脫位時關節髁狀突可突出到外耳道鼓室以及莖突外側,上方脫位關節髁狀突可進入顱腦中窩,內側脫位關節髁突可達關節窩的內側,外側脫位關節髁突可移至關節窩的外側。
  •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
    ①關節盤附著處的疼痛:是由於關節盤移位產生牽拉而發展引起的,以耳前區為主,疼痛常較短暫,如發展為炎性病變則疼痛轉為持續性,此類疼痛可伴關節彈響、下頜運動異常、下頜偏斜和感覺異常等;②關節後區的疼痛:位於髁突後方,並有明顯壓痛,下頜後退時疼痛加劇。常見原因為各種因素使髁突侵佔盤後區引起損傷、炎症所致。
  • 疼痛解剖學|顳下頜關節
    顳下頜關節顳下頜關節是一個可以進行滑動和轉動運動的關節。是機體使用最頻繁的關節。顳下頜關節是顳骨鱗部和下頜頭之間的關節。下頜髁狀突為橢圓形,沿長軸方向指向中間外側面方向。顳骨的關節面由凹陷的關節窩和凸起的關節隆起組成。
  • 專業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七大原因
    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方脫位、後方脫位、內側脫位與外側脫位,臨床上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後方脫位時關節髁狀突可突出到外耳道鼓室以及莖突外側,上方脫位關節髁狀突可進入顱腦中窩,內側脫位關節髁突可達關節窩的內側,外側脫位關節髁突可移至關節窩的外側。
  • 淺談:顳下頜關節脫位
    指下頜髁狀突由於外力作用或關節結構異常的情況下,下頜骨髁狀突超越了正常的運動限度範圍,脫離了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原來的位置。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分類?一般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臨床上以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  主要有內源性與外源性兩種因素。
  •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技巧
    藍字「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快速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worldspine【更多資訊】打開世脊聯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顳下頜關節位於耳屏前部,是可以旋轉和滑動的屈戌關節。顳下頜關節連接下頜骨和顱骨並得以進行張口和閉口運動。顳下頜關節脫位概述顳下頜關節脫位的一個常見原因是過度開口,如打哈欠,長時間的牙科治療或插管,或者由於機體碰撞或意外造成的創傷。急性顳下頜關節脫位患者通常見於急診科,但也可能存在一般醫療或牙科診所。
  • 「下巴別掉」:救救顳下頜關節脫位
    參考文獻:[1]趙傳信.顳下頜關節脫位口外復位法[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0,12(4)[2]任宏偉,吳凡.顳下頜關節脫位急診手法復位的治療體會[J].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6(6)可先採用硬化治療,常用的硬化劑是5%魚肝油酸鈉,給藥途徑包括關節囊內、滑膜下、關節上腔和翼外肌下頭3種。
  • 對顳下頜關節紊亂病關節盤移位的認識及治療策略
    顳下頜關節盤移位(disc displace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為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常見亞類,分為可復性盤移位、可復性盤移位伴間斷性鎖結、不可復性盤移位伴開口受限
  • 顳下頜關節盤穿孔的診療淺析
    顳下頜關節是全身惟一的左右聯動關節,是人體最複雜的關節之一。由顳骨的顳骨關節面、下頜骨的髁突、二者之間的關節盤、關節四周的關節囊和關節韌帶組成。目前顳下頜關節病的發病病因不明,有研究認為可能與心理因素、牙合因素、機械性損傷、生物化學與酶互相作用有關。
  • 顳下頜關節紊亂
    一,什麼是顳下頜關節紊亂顳下頜關節,又稱顳頜關節、下頜關節、頜關節、顱下頜關節。
  • 顳下頜關節盤移位與關節組織改建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病,顳下頜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彈響是最常見的症狀,其人群發生率(46.5%)遠高於疼痛(32.0%)和張口受限(5.0%)等症狀
  • 國際顳下頜關節外科發展史_口腔頜面外科_顳下頜關節_口腔科_醫脈通
    在英文文獻上介紹這種技術的時間早了好多年;1933年,Axhausen第1次描述了顳下頜關節軟骨瘤病。1950年代後期,SuttonTayle對該方法進行了改良,採用骨膜下移植物增高關節結節,避免了對顴弓的損傷(Williams,私人通信)。另外,牙科領域特別是口腔修復學專家對疼痛功能紊亂症候群的非手術治療方式產生了興趣,這也使手術方式在一段時間內趨於保守。在這個時期末,顳下頜關節手術主要用於治療關節強直、骨關節炎、陳舊性脫位和保守治療無效的關節疼痛。
  • 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的臨床治療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顳下頜關節科張清彬教授 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又叫復發性脫位,指的是有反覆發作的病史
  • 顳下頜關節疾病知識大全
    顳下頜關節疾病包括顳下頜關節紊亂病 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強直阻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 (osas)顳下頜關節解剖(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關節面——關節窩、關節結節和髁突關節囊——纖維層和滑膜層關節腔——上腔和下腔關節盤韌帶——顳下頜、蝶下頜、莖突下頜韌帶關節盤附著——盤後區
  • 顳下頜|關節
    顳下頜關節是人體最複雜的關節之一。依據其運動顳下頜關節被視為車軸-滑車關節。顳下頜關節是由下頜髁突與顳骨的下頜窩相吻合而形成的。將這兩塊骨頭與直接關節分開的是關節盤。顳下頜關節屬於複合關節。關節盤後上板將關節盤附著在鼓膜板的後部。關節盤後組織的下緣是關節盤後下板,它將關節盤後緣的下緣連接到髁突關節面的後緣。關節盤後下板主要由膠原纖維組成,而不是像關節盤後上板那樣的彈性纖維。
  • 【專家論壇】顳下頜關節盤移位與關節組織改建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病,顳下頜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彈響是最常見的症狀,其人群發生率(46.5%)遠高於疼痛(32.0%)和張口受限(5.0%)等症狀,主要病理機制學說是基於TMJ造影等影像檢查而提出的關節內紊亂(internal derangement,ID)。
  • 【康複課堂】淺談顳下頜關節
    可是有一個關節對我們能否隨心所欲的品嘗各種美食起了重要作用。顳下頜關節由下頜骨髁突、顳骨關節面、居於二者之間的關節盤、關節周圍的關節囊和關節韌帶(顳下頜韌帶、蝶下頜韌帶、莖突下頜韌帶)所組成。開口(張嘴):張嘴發生在下關節腔內的下頜頭的旋轉,隨之關節盤與下頜頭一起在上關節腔向前移位,到關節結節的下方。所以顳下頜關節是一個在可移動基底上的關節。
  • 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症
    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症(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Syndrome)也叫顳下頜關節綜合症。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在顳下頜關節疾病中,此病最為多見。好發於青壯年,以20~30歲患病率最高,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症多發於青壯年。其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本症的主要特點為關節區酸脹疼痛、運動時彈響、張口運動障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