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顳下頜關節科 張清彬教授
「掉下巴」在日常門診工作中時有碰到,其專業名稱叫「顳下頜關節脫位」。日常生活中,也有朋友或患者朋友經常會說「我經常掉下巴」且問「為什麼會掉下巴」?從專業角度來說,「掉下巴」這個病已經出現至少幾百年了,也一直不溫不火的存在著,治療著。但是在2018年11月13日,「掉下巴」火了,「火」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一個叫王源的演員,說他本人「下頜骨脫位」了,很痛苦,很疼,還堅持拍戲而上了熱搜。
我們從專業角度為廣大的朋友做一下科普。首先來看「下頜骨脫位」,顳下頜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TMJ)是指下頜髁突由於外力作用或關節結構異常,髁突超越了正常的運動限度範圍,脫離了關節窩而不能自行復位。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方脫位、後方脫位、內側脫位與外側脫位。在臨床上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由此可見,顳下頜關節脫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掉下巴」。其中最常見的是急性前脫位,患者表現為不能閉口,前牙開牙合,下頜中線偏向健側,後牙早接觸。雙側脫位患者語言不清,唾液外流,面下1/3變長。檢查可見雙側髁突突出於關節結節前下方,喙突突出於顴骨之下。
我們再來看看「關節盤移位」,關節盤移位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可復性盤前移位和不可復性盤前移位(臨床上也有內外移位和旋轉移位,但臨床意義不大)。首先我們要清楚「關節盤的正常位置」,解剖學研究證實:在下頜骨與顳骨的連接處,關節囊內有纖維軟骨構成關節盤,盤呈橢圓形,上面如鞍狀,前凹後凸,與關節結節和下頜窩的形狀相對應。關節盤的周緣與關節囊相連,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部分。關節盤最薄的中間帶介於關節結節後斜面和髁突前斜面之間,有滑膜覆蓋,為關節的負重區,亦是關節盤穿孔的好發部位;最厚的後帶則介於髁突橫嵴和關節窩頂之間,有滑膜覆蓋,無血管及神經成分。而當發生盤前移位時則使這種盤髁關係發生改變,由於雙板區鬆弛,關節盤被牽引向前,關節盤後帶位於髁突前斜面的前方,而引起一系列關節紊亂症狀。
可復性關節盤移位指的是關節盤在閉口位時處於前移位狀態,而在開口位時能夠恢復正常的關節盤-髁突關係(盤髁關係),臨床上常常以往返性的關節彈響為特徵。一般來說這種關節彈響有其特點:早期出現在開口初,隨著移位的加重,慢慢到開口中或開口末期。可為「單響或雙響」,部分患者還表現為關節區域疼痛。不可復關節盤移位的患者基本上都是從可復性盤移位發展來的。在由可復性盤前移位發展為不可復性盤前移位的過程中, 常常存在中間狀態, 臨床表現為開口過程中反覆發生的暫時性鎖結, 關節盤不能恢復正常位置。
綜上所述,王源同志所說的「下頜骨脫位,有響聲」,考慮是關節盤移位,並且有疼痛和髁突無法自如復位的情況,進一步考慮他的疾病狀態在由「可復性」向「不可復性」關節盤移位發展中。這種情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下頜骨脫位」,並非是「顳下頜關節脫位」。這種病情,可以採用「序列、微創、數位化、舒適化」的診療模式,可以取得較好的診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