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無意間看見一則挺有意思的報導:一老太太在火車上與同行人打牌娛樂時,因連摸了幾把好牌之後捧腹大笑,而不慎將下顎骨笑至脫臼。最終經列車工作人員求助120,協助下車治療才脫離危險。
那麼,考驗我們專業知識的時候到了。
指下頜髁狀突由於外力作用或關節結構異常的情況下,下頜骨髁狀突超越了正常的運動限度範圍,脫離了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原來的位置。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分類?
一般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臨床上以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
主要有內源性與外源性兩種因素。內源性因素包括打呵欠、唱歌、大笑、大張口進食、長時間大張口進行牙科治療等;外源性因素是指在開口狀態下,下頜受到外力的打擊。
經口腔氣管插管、進行喉鏡和食管內鏡檢查、使用開口器、新生兒使用產鉗等,用力不當使下頜開口過大,髁突越過關節結節不能自行回位;關節囊和關節韌帶鬆弛、習慣性下頜運動過度、下頜快速運動可增加前脫位的危險。
急性前脫位若治療不當,可出現反覆性或習慣性脫位。其病理特徵是關節囊、關節韌帶以及關節盤附著明顯鬆弛,因髁突反覆撞擊關節結節,使髁突與關節結節變平,關節窩變淺,咀嚼肌功能失調。
另外,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上方脫位、後方脫位、內側脫位與外側脫位。上方脫位關節髁狀突可進入顱腦中窩,後方脫位時關節髁狀突可突出到外耳道鼓室以及莖突外側,內側脫位關節髁突可達關節窩的內側,外側脫位關節髁突可移至關節窩的外側。
後方脫位、上方脫位以及內側脫位主要多為外傷、外力所致,一般同時伴有關節窩、關節結節、關節髁突或下頜骨骨折以及顱腦損傷,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1、急性前脫位很容易診斷,多出現在大張口運動或下頜在張口時受到外傷時,關節囊明顯鬆弛以及肌肉運動不協調也可出現。X線片顯示髁突位於關節結節前上方。
2、復發性脫位有反覆發作的病史,老年人、重病患者更易發生。關節造影可見關節囊鬆弛,關節盤附著撕脫。關節X線片除表現為關節前脫位外,髁突、關節結節變平。
顳下頜關節脫位治療採取手法復位:一般情況下,手法復位不用麻醉時,應向患者解釋手法復位的過程,配合治療。
術中麻醉劑和鎮靜劑的使用在特定的情況下是需要的,但不是常規需要的,應考慮患者綜合情況而使用。一般患者的緊張心理可通過醫生語言上的安撫而減弱,醫生嫻熟的手法也可避免復位過程中的一些突發事件,特別是為了減少準備注射的所需時間,因脫位的時間越長,則復位越困難並且增大了變為慢性問題的可能性。
復位手法為:施以槓桿作用,應將患者的頭部固定。術者將二拇指置下頜骨的外斜線處(第三磨牙的外側),其他手指在頦尖之下。用旋轉力量,同時拇指向下方和前方加壓,而其他手指向上加壓,直至下頜骨復位。以Barton繃帶固定下頜骨於復位後的位置。患者至少在6周內應避免大張口。當患者要打哈欠時,應以拳抵住頦部,以防止大張口。
復發性脫位手法復位效果不好者,可進行關節囊內硬化劑治療,或在關節內鏡下行關節囊壁以及關節盤後組織的硬化劑注射治療。以上效果不好可行手術治療,如關節囊及韌帶加固術、關節結節切除術以及關節結節增高術等。
警惕大笑,打哈欠,大口吃水果等可能發生大張口的動作。在大張口時閉上眼睛,或用手託住下巴也可以避免下頜骨脫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