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下頜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TMJ)是指下頜髁狀突由於外力作用或關節結構異常的情況下,下頜骨髁狀突超越了正常的運動限度範圍,脫離了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原來的位置。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方脫位、後方脫位、內側脫位與外側脫位,臨床上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後方脫位時關節髁狀突可突出到外耳道鼓室以及莖突外側,上方脫位關節髁狀突可進入顱腦中窩,內側脫位關節髁突可達關節窩的內側,外側脫位關節髁突可移至關節窩的外側。後放脫位、上方脫位以及內側脫位主要多為外傷、外力所致,一般同時伴有關節窩、關節結節、關節髁突或下頜骨骨折以及顱腦損傷,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原因:
1、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有反覆發作的病史,由於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治療不當,出現反覆性或習慣性脫位。在X片檢查的時候可以發現關節囊、關節韌帶以及關節盤附著明顯鬆弛,因髁突反覆撞擊關節結節,使髁突與關節結節變平、關節窩變淺、咀嚼肌功能失調。
2、老年人、重病體弱患者容易發生,X片關節造影時可見關節囊鬆弛、關節盤附著撕脫,髁突、關節結節變平。
3、突發性張口過大如大笑、放聲歌唱、打呵欠、咀嚼硬食或噁心嘔吐時容易導致顳下頜關節脫位。
4、張口過久如作口咽部手術或檢查時,使用開口器過度,使髁狀突脫離了關節凹、移位於關節結構之前而發生脫位。
5、外傷外力因素:開口狀態下,下頜受到外力的打擊;伴有下頜骨折時,須結合X線檢查才能夠確診。
6、醫源性因素:經口腔氣管插管、氣管鏡、喉鏡、食管內鏡、胃鏡、開口器、新生兒使用產鉗等等因素使下頜開口過大,髁突越過關節結節不能自行回復;關節囊和關節韌帶鬆弛、習慣性下頜運動過度、下頜快速運動可增加前脫位的概率。
7、陳舊性脫位:急性前脫位未能及時正確的治療,患者長期處於顳下頜關節脫位狀態,脫位的髁突、關節窩內及關節盤周圍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使關節復位更加困難。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
1、下頜運動異常,張、閉口受限,多數情況下呈開口或半開口狀態而不能閉合。
2、患側脫位關節區域、面部疼痛
3、吞咽、語言、表情障礙,臨床上表現為語言不清、唾液外流、咀嚼不便、吞咽困難。
4、下頜前伸、下頜頦部相應下移,面形相應變長。
5、觸診時耳屏前可捫到關節凹陷區,顴弓下方顯膨隆狀態。
6、可以是單側也可以是雙側脫位,單側前脫位時,下頜微前伸向對側偏斜,除患側後牙可能早接觸外,餘牙開合狀態,頦部中線偏向健側;雙側脫位時,雙側後牙早接觸,餘牙開合狀態,下頜前伸、前牙反合、面部變長。
7、脫位時間在兩周以內者,稱為急性脫位;超過兩周以上的關節脫位稱為陳舊性脫位(protracted dislocation);反覆發生關節脫位者稱為習慣性脫位。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
1、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治療原則:及時手法復位,限制下頜活動2~3周。
2、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方法:病員低位端正坐姿,頭靠於椅背或牆壁;下頜牙齒的咬合平面要低於醫生兩臂下垂時的肘關節水平;醫生站於患者的正前方,雙手拇指纏包紗布,以免咬傷術者;雙手拇指分別放在兩側下頜磨牙的咬合面,其餘四指握託住下頜骨體部下緣;復位時囑病員放鬆肌肉,術者兩拇指逐漸用力將下頜骨骨體後端向下加壓,同時其餘四指將下頜頦部稍向上託抬;使位於關節結節前方的髁狀突移到關節結節水平以下,當髁狀突下降至低於關節結節平面時,順勢將下頜骨向後上方推送,將髁狀突滑回關節凹面內復位;若為雙側關節脫位,可先復位一側,然後再復位另一側。
3、當髁狀突復位恢復正常咬合關係後,立即用彈力繃帶或普通頭頜繃帶固定,限制下頜運動以張口活動2~3周左右,以免再脫位。如果復位後未得到固定或固定時間太短,被撕裂的組織未得到完全恢復,可以繼發復發生關節脫位及顳下頜關節紊亂症候群。
4、復位前應注意消除患者緊張不安情緒,輕輕按摩雙側咀嚼肌,使肌肉鬆弛,一般不需要麻醉。
5、復發性脫位或急性關節脫位者一般來說復位較容易,患者可自行手法復位,輕輕按揉關節區域,緩慢活動進行張閉口運動即可進行關節復位。
6、脫位時間較長、咀嚼肌肉發生痙攣患者,先行局部熱敷按摩顳肌及咬肌;或用2%普魯卡因作顳下三叉神經或關節周圍封閉咀嚼肌肉封閉後手法復位;陳舊性脫位者可全麻下或關節部位手術切開復位。
7、復發性脫位手法復位、顱頜繃帶固定後效果不佳者,可進行關節囊內硬化劑治療,或在關節內鏡下行關節囊壁以及關節盤後組織的硬化劑注射治療。
8、手術治療方法:如關節囊及韌帶加固術、關節結節切除手術以及關節結節增高術適用於以上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