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發布,含6大領域39項研究成果
2020年1月13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首屆中國醫學重大進展發布會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禮堂舉行。會上發布了2019年我國在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與生物學、藥學、衛生健康與環境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與信息學六大醫學領域的39項重大進展,其中抗感染新藥可利黴素獲批上市、阿爾茨海默症治療藥物甘露特鈉膠囊獲批上市、國產「人工心臟」取得突破等上榜。
-
中國衝擊波醫學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開國內先河 達國際水準 我國衝擊波醫學研究始於1993年,由邢更彥帶領的團隊率先展開。目前該技術在國內主要應用於骨科,骨肌疾病體外衝擊波療法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衝擊波」原是一個物理概念,而體外衝擊波是利用衝擊波產生的機械動力刺激提高組織的再生能力,以實現無創傷治療。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2019-07-0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
我國醫學專家周凌雲在"眼球運動障礙"治療領域獲得新突破
我國醫學專家周凌雲在"眼球運動障礙"治療領域獲得新突破 針刺療法讓定住的眼球轉起來——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用來找尋光明的眼睛,卻因為種種原因出現「眼球運動障礙」,處於沒有失明卻不能視物狀態。面對這一世界醫學難題,我國中青年醫學專家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周凌雲幾經摸索,採用創新療法對三千多例患者實施治療,有效率達到82.3%,痊癒率56.7%。讓許多眼疾患者重見光明。
-
運動醫學專家郝振勇:科學運動 遠離關節疾病困擾
很高興做客東北網與大家進行交流希望通過這個訪談,能讓你們了解更多運動醫學方面的知識,達到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目的。主持人:謝謝郝主任。的確,如今人們已有了很好的健康意識,也希望通過運動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但是也有很多人由於運動方式不對,像動作不標準、發力不到位、運動量過大等等,反而造成了對身體的損傷。
-
我國專家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治療領域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廣州12月12日電(記者徐弘毅)記者11日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該中心乳腺癌團隊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上取得新進展,發現以「節拍化療」方式使用化療藥卡培他濱進行維持治療,可顯著提高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無疾病生存率。相關研究日前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
-
第四屆中原運動醫學與關節疾病論壇在鄭州頤和醫院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17日,由河南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關節鏡學組、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肩肘運動醫學委員會肩肘規範化培訓鄭州基地主辦,河南大學附屬鄭州頤和醫院承辦,河南廣播電視臺健康大河南協辦的「第四屆中原運動醫學與關節疾病論壇」在美麗的中原綠城——鄭州召開。
-
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發布
來源標題: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發布13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公布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涉及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與生物學、藥學、衛生健康與環境學、生物醫學工程與信息六大領域的39項重大醫學科研進展,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甘露特納膠囊(九期一)等榜上有名。
-
我國脊髓損傷治療取得重大進展
16日上午,我國再生醫學研究團隊與臨床醫學家在中國武警腦科醫院實施了首例神經再生膠原支架結合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手術。這是世界上採用該技術治療脊髓損傷這一臨床醫學難題的首次嘗試。從17日情況看,接受手術的患者金某情況穩定良好。
-
運動醫學紅日初升,將成為醫療器械領域的新貴?
運動損傷主要影響筋膜、肌肉、韌帶、神經等軟組織,且產生的急性損傷多於慢性損傷,與其他創傷類、關節類、脊柱類等骨科疾病有差異。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與老齡化直接相關的骨質疏鬆、骨關節類疾病發病率持續攀升。
-
這些癌症都有新治療可能!2019中國醫學39項重大進展公布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管競 陳浩洲 國產"人工心臟"取得突破、 水凝膠再生療法可實現高水平的牙周組織再生、發現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確證大氣顆粒物濃度增加與居民總死亡率、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死亡存在統計學相關性、首次明確中國成人喘息症狀性哮喘達4570萬……2019年度中國醫學進展最權威的解讀來了
-
運動醫學-未來骨科增長最快的領域?國產廠家突破之路?
我國的運動醫學始於上世紀50年代,1959年北京醫學院率先建立了運動醫學研究所,隨後全國各地也相繼成立了運動醫學研究機構。1978年中國運動醫學會成立,並於1980年加入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在治療的效果和方法方面,相對於傳統骨科,運動醫學更加重視對運動者的科學指導,以及在運動中骨與關節以及周圍組織的損傷進行有效的治療和康復。運動醫學更加重視患者術後運動功能的恢復。而傳統的骨科其愈後要求是:普通人在發生損傷後,能夠恢復其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即可,不要求其恢復運動能力。
-
脊柱與關節退行性疾病流行病學現狀與診療發展
脊柱和骨關節是人體活動的重要結構。脊柱的功能主要是保護脊髓、承重和運動。脊柱的前部結構包括椎體和椎間盤,後部結構包括椎弓及後關節。保持脊柱這一鏈狀結構的穩定性是發揮其承重、運動及保護脊髓的功能所必需的。人體之所以能夠活動自如,就是因為有骨關節的結構。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該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圖像重構框架成功實現了無損醫學電阻抗圖像在多個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醫學影像在現代醫學中廣泛使用,對於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技術作為新發展的影像技術,具備對人體無害、使用方便且設備價格相對低廉等核心優勢,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然而,該成像技術在臨床醫學上受制於成像精度低、魯棒性差等因素未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因此開發魯棒、高分辨能力的成像算法是電阻抗成像領域的前沿難題和核心技術。
-
我國幹細胞治療肺部疾病臨床轉化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我國在幹細胞治療肺部疾病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近日,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官網公布的消息,國內肺幹細胞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得臨床默示許可,用於治療早、中期特發性肺纖維化。十分振奮人心。尚未有特效藥的「類腫瘤疾病」肺纖維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炎,早期難以診斷。
-
我國新生兒醫學領域基礎研究的發展與展望
,闡述了近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過在新生兒醫學相關申請代碼下設立具體的研究方向與關鍵詞、啟動應急管理項目、組織新生兒醫學領域專家開展戰略研討等措施,支持與推動新生兒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總結了我國在新生兒醫學基礎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我國的優勢及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歸納凝鍊了對今後新生兒醫學領域基礎研究資助重點方向的建議。
-
我國幹細胞治療:研究進展綜述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與應用幾乎涉及所有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領域,並可帶動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計算機控制、生物信息學、臨床醫療等多學科的廣泛交叉與合作,因此受到世界各國政府關注與大力支持。我國政府也對此項研究高度重視,每年投入科研經費超過50億人民幣。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在臨床治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及進展,部分技術達到和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專家點評Cell丨楊輝/周海波等在神經性疾病治療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並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狀。該工作稱得上是神經生物學領域一項重大突破,給今後臨床上治療相關疾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浙江省針灸神經病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醫學領域著名雜誌《Theranostics
-
幹細胞在腦部疾病治療方面2020取得重要進展!|中樞神經|幹細胞|腦...
幹細胞治療腦出血後遺症的臨床進展腦出血屬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人類一旦發生腦出血、腦梗死、腦外傷等疾病後,損傷的神經功能難以恢復,多遺留嚴重的後遺症。目前,幹細胞治療腦出血後遺症處在臨床試驗階段,國內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