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下關節/脛跗關節/踝關節韌帶觸診

2021-02-22 鄭大解剖學

距下關節外側面觀

圖一

檢查者示指顯示的是距下關節的外側間隙。正對示指的骨性突起是距骨的外側突(1),它是距骨體外側的最突起部分

起止點

■外側突有距跟外側韌帶附著

臨床

距跟外側韌帶可能發生扭傷或拉傷。跟骨相對於距骨翻轉時,加壓觸診可引起疼痛。臨床加壓觸診和重複創傷動作等操作可引起疼痛

注意:要考慮距骨外側突可能發生完全性骨折

1距骨的外側突

2外踝

距下關節:內側面觀

圖二

如圖所示,檢查者示指指示處為距跟前關節內側間隙。靠近示指的骨性突起是跟骨小突(1)。它與關節面相延續,構成跟骨中間關節面,組成一個聯合關節體

臨床

距跟內側韌帶連結了距骨的後內側結節和載距突的後緣,它可能在足外翻扭傷後發生拉傷。加壓觸診載距突的後緣或距骨後內側結節可引起疼痛

1. 載距突的後部

2. 距骨的後內側結節

距骨滑車外側面的外側緣

圖三

檢查者右手的示指置於被檢查者腓骨體下端的前緣,即所要觸診的結構。足稍蹠屈有利於觸診這一結構。足稍內收更有利於觸診

註:儘管該緣覆以軟骨,但觸摸時依然覺得銳利

腓骨面或外踝面

圖四

被檢查者的足處在自然位置,檢查者右手示指放在腓骨下端前緣的前方。左手使足內翻,並稍蹠屈。右手示指下的一平滑關節面即是所查結構

距骨滑車外側面

圖五

從已確定的外側緣開始,從趾長伸肌腱(1)的後緣向足內側緣滑動,即可觸及距骨滑車外側面。

足內翻和蹠屈(突出的距骨滑車朝向足外側面)易觸及該關節結構

距骨滑車內側面的內側緣

圖六

被檢查者的足處於自然位置。檢查者右手示指尖放在內踝前緣、脛骨體下端前緣

足稍蹠屈即可感覺到指下所檢查的結構。然後,足稍外翻,還可觸診到脛骨前肌腱(1)

註:該緣觸及時在指下為一平滑結構,在內側不甚明顯

脛骨面或內踝關節面

圖七

檢查者左手示指放在內踝前緣,指下可觸及一個非常光滑的平面,即脛骨面或內踝關節面。足內翻並稍蹠屈可以更好地顯露脛骨面

距骨滑車內側面

圖八

從已確定的內側緣開始,向足外側緣脛骨前肌腱(1)後方滑動,即可觸及脛骨滑車內側面

足外翻和蹠屈,可使距骨滑車突出於足內側緣,這樣有利於觸診所查關節結構

距腓前韌帶

圖九

為了探查及感覺此韌帶,要記得其近側端附著於外踝前緣的中部,其遠側端附著於距骨頸外側面,外踝面的前方

檢查者帶動被檢查者的足,使其處於內收、旋後、輕微蹠屈位,這樣有利於觸診此韌帶

臨床

足內翻和蹠屈時,此韌帶易發生扭傷。當患者扭傷或拉傷時,加壓觸 診此韌帶可引起或加劇疼痛

注意:有發生外踝前緣撕裂骨折的可能

此韌帶損傷時,踝前部腫脹,伴有或不伴有皮膚青紫

跟腓韌帶

圖十

為了觀察和觸及此韌帶,要記得其近側端附著於外踝前緣、上圖所描述韌帶的下方;其遠側端附著於跟骨的外側面

臨床

足內翻並蹠屈扭傷時,踝關節前部腫脹,伴有或不伴有皮膚青紫,要考慮此韌帶受損。此時,加壓觸診此處或跟骨將引起疼痛

距腓後韌帶

圖十一

此韌帶也是一條基本的韌帶。在觀察和觸診此韌帶之前,要了解其解剖結構。其近側端附著於外踝內側面,關節面的後下方;其遠側端附著於跟骨外緣的外側結節

此韌帶呈水平位,緊張於上述兩結構之間

註:此韌帶位於脛腓下關節的脛腓後韌帶的下方

臨床

此韌帶病變時,觸診距骨的後外側結節或外踝的後緣,可引起疼痛

注意:距骨後緣的內側有跟腱附著

三角韌帶的淺層

圖十二

此韌帶有兩束纖維:

•脛舟束(5):緊張於內踝和足舟骨(1)之間(前部)

•脛跟束(6):緊張於內踝和載距突(4)之間,以及內踝和跟舟蹠側韌帶(3)之間(後部)

註:檢查者示指顯示的是淺層韌帶

1.足舟骨

2.脛距前韌帶

3.跟舟蹠側韌帶

4.載距突

5.脛舟韌帶

6.脛跟韌帶

臨床

此處加壓觸診淺層韌帶如引起疼痛,提示此韌帶有拉傷可能。跟骨相對於距骨翻轉使此韌帶緊張,能否引起疼痛有助於確診

三角韌帶的深層

圖十三

三角韌帶的深層由兩部分組成:

•脛距前韌帶

•脛距後韌帶

註:檢查者左手示指顯示的是脛距前韌帶,它緊張於內踝和距骨頸之間

1. 脛骨前肌

2. 脛骨後肌

3. 跟舟蹠側韌帶

4. 載距突

三角韌帶的深層

圖十四

脛距後韌帶(5)附著於內踝內側面,關節嚢的下方;延續至距骨後內側結節

註:上圖所示,是此韌帶的後部,靠近韌帶在距骨後內側結節附著處

1. 足舟骨

2. 脛距前韌帶

3. 跟舟蹠側韌帶

4. 載距突

5. 脛距後韌帶

6. 脛舟韌帶

7. 脛跟韌帶

脛腓後韌帶

圖十五

檢查者示指向下滑動至外踝後溝,手指下觸及的(從上至下排列)第一條韌帶即是脛腓後韌帶。它的下方有一條增強關節囊的纖維束,再向下可觸及距腓後韌帶

註:脛腓後韌帶參與脛腓骨遠側的連結,即脛腓遠側聯合

同時尚有脛腓前韌帶和脛腓骨間韌帶,共同參與連結脛腓二骨

 

掃碼進入微課

課程入口,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解剖 - 足關節的冠狀切面
    足關節:包括距小腿(踝)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蹠關節、蹠骨間關節、蹠趾關節和趾骨間關節。
  • 踝關節韌帶損傷——不容忽視
    深層連接內踝尖的下表面和距骨體內側面,包括距脛前韌帶和距脛後韌帶。主要作用是防止踝關節和距下關節過度外展和外翻,限制距骨外翻、旋前以及前移。壓痛點的檢查應包括: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跗骨竇韌帶、跟骰韌帶、蹠骰韌帶、距後三角骨、副舟骨及距脛前韌帶。觸診標誌是先找到跟距關節外側的凹陷,即跗骨竇。跗骨竇外上緣與外踝尖的連線即距腓前韌帶;趾短伸肌肌腹的深方即為跟骰關節;第5蹠骨底為腓骨短肌的止點,找到此點即可觸到蹠骰關節。主要標誌找到後,韌帶是否損傷就容易確診。
  • 【技術】踝關節韌帶損傷——不容忽視
    深層連接內踝尖的下表面和距骨體內側面,包括距脛前韌帶和距脛後韌帶。主要作用是防止踝關節和距下關節過度外展和外翻,限制距骨外翻、旋前以及前移。壓痛點的檢查應包括: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跗骨竇韌帶、跟骰韌帶、蹠骰韌帶、距後三角骨、副舟骨及距脛前韌帶。觸診標誌是先找到跟距關節外側的凹陷,即跗骨竇。跗骨竇外上緣與外踝尖的連線即距腓前韌帶;趾短伸肌肌腹的深方即為跟骰關節;第5蹠骨底為腓骨短肌的止點,找到此點即可觸到蹠骰關節。主要標誌找到後,韌帶是否損傷就容易確診。
  • 脛距跟融合術在夏科氏足中的應用
    Ⅱ型:涉及跗蹠關節,分別為蹠骨基部、楔骨和骰骨,X線片表現為半脫位、骨折或脫位,呈典型 「搖椅底狀腳」。Ⅲ型:涉及夏科氏(距跟舟關節和跟骰關節)或舟楔關節;X線片上改變為舟楔關節的骨溶解成小碎骨。Ⅳ型:累及踝關節(可包括距下關節);X 線片顯示骨和軟骨破壞程度,廣泛關節破壞,可導致關節面完全塌陷和脫位(不穩定畸形)。V 型:累及跟骨,通常由結節處跟腱撕裂引起。如下圖所示。
  • 踝關節韌帶解剖
    踝關節韌帶是維持踝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踝關節韌帶損傷,又經常是踝關節骨折脫位創傷病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臨床上常見的韌帶損傷為外踝韌帶損傷,在診斷與治療方面有其特殊性來源:三維解剖踝關節周圍韌帶根據其解剖位置可以分成3組:外側韌帶,內側三角韌帶,脛腓聯合韌帶。
  • 距下關節Subtalar Joint | 難以捉摸的足後跟痛
    在考慮疾病對距下關節的影響以及距下關節的治療如何影響周圍結構時,這種理解在臨床上是重要的。足部疼痛在關節炎的患者中很常見,經常從早期的前足部受累到後期後足的受累。足踝疼痛會導致步行距離縮短,影響生活質量。在早期後足疼痛的患病率估計17%左右,而後期後足疼痛高達52%以上。如果不治療,距下關節的炎症可能導致踝關節的進行性外翻,脛後肌腱病和足弓內側塌陷。
  • 踝關節「萬能切口」詳解,一看就會!
    然後,在肌腱深面解剖分離,橫行切開距舟關節囊顯露距舟關節,繼續向外分離切開跟骰關節囊,該關節與距舟關節位於同一平面。 切除距骨頸外下方的脂肪組織團可顯露距下關節。繼續向遠端剝離,顯露骰骨與第4 、第5 距骨之間的關節和足舟骨與第3 楔骨之間的關節。
  • 距下關節---一個神秘的存在
    提到距下關節,很多人會有點懵,一個神秘的存在,就是知道他的存在,又不知道他有什麼可以研究的或者能有什麼存在的意義,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距下關節那些事兒。 借用一張圖先來說一下在哪裡,我們知道踝關節,他是在距骨的上表面,我們可以說他是「距上關節」,而距下關節顧名思義就是在距骨的下方。
  • 踝關節的疼痛症候群
    如果因此持續廢用踝關節,可能會發生肌肉萎縮,並可能發展為粘連性關節炎形成凍結踝。踝關節炎活動後症狀加重臨床症候群各種損害關節軟骨的情況都容易使跗中關節形成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是導致跗中關節疼痛的最常見關節炎類型。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創傷後關節炎也是跗中關節疼痛的常見原因。
  • 蹠跗關節骨折伴脫位的診治 4 問答
    如圖 3 所示,每一個蹠跗關節均有足底側及足背側韌帶附著,其中足底側韌帶強度較大,因此蹠跗關節多向足背側脫位。此外,在第二至五蹠骨間還有蹠骨間韌帶附著,而第一、二蹠骨間並無蹠骨間韌帶,而是由起自內側楔骨外側至第二蹠骨內側的足底骨間韌帶(Lisfranc 韌帶)支持。該韌帶是足部最厚、強度最大的韌帶,對維持橫足弓及支撐第二蹠骨起到關鍵作用。
  • 重視距下關節不穩的診斷與治療
    跟距骨間韌帶是最重要穩定結構,後來的研究證實跟腓韌帶也是距下關節的主要穩定結構。近期研究發現,跟距外側韌帶和頸韌帶對距下關節穩定作用較跟距骨間韌帶更強。距下關節骨性結構高度匹配耦合,對距下關節穩定起主要作用,距下關節周圍韌帶結構對於防止距下關節發生半脫位也起著重要作用。這些韌帶及骨性結構是如何協同維持距下關節正常的滑動、滾動和扭轉運動,需進一步生物力學研究。
  • 人體運動系統解剖圖:足的韌帶(外側面觀)
    (外側面觀)簡介:足關節:包括距小腿(踝)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蹠關節、蹠骨間關節、蹠趾關節和趾骨間關節。距小腿關節:亦稱踝關節,由脛、腓骨的下端與距骨滑車構成。其特點是關節囊的前、後壁薄而鬆弛,兩側有韌帶增厚加強。內側有內側韌帶(或稱三角韌帶),外側韌帶由3條獨立的韌帶組成,前為距腓前韌帶,中為跟腓韌帶,後為距腓後韌帶。踝關節能作背屈(伸)和蹠屈(屈)運動。距骨滑車前寬後窄,當背屈時,踝關節較穩定。
  • 早讀 | 踝關節"萬能切口"詳解,一看就會 !
    Ollier 人路顯露跗中和距下關節切口起自距骨頭的前外側緣,弧形延伸至外踝尖下方2.5cm 處, 在轉向後面近端,止於腓骨後側2.5cm、外踝尖近端5cm 處。如果手術需要,可在腓骨後方平行於腓骨再向近端延長5 - 7 cm。 切開筋膜, 顯露腓骨肌腱並將其牽向後方, 這樣可保護位於切口後方的小隱靜脈及腓腸神經。
  • 【必考】解剖知識點—關節
    (2)按功能分:單軸節、雙軸關節、多軸關節。三 關節的輔助結構:韌帶、關節盤。 第二節 四肢關節一 前肢關節1.肩關節:由肩胛骨的肩臼和肱骨頭構成,關節囊松大,無側副韌帶,為多軸單關節。由於兩側肌肉的限制,主要進行屈、伸運動。2.肘關節:由肱骨遠端和前臂骨近端構成的單軸復關節,有內外側副韌帶。
  • 骨科術後康復專題-踝關節骨折術後康復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衝擊波醫學專業委員會骨與軟骨再生 修復專委會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第十一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足踝學組委員·中國糖尿病足聯盟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浙江分會骨科分會足踝學組委員·紹興市骨科學會關節外科分會委員
  • 早讀 | 高清組圖學踝關節韌帶及相關影像診斷,想忘記都難!
    下面與大家共同學習、探討踝關節韌帶解剖及各種類型的損傷診治,值得學習借鑑!踝關節:全身第三大持重關節 組成:榫眼狀關節,由脛骨下端和內、外踝構成的踝穴及距骨體共同組成。 包括:骨、韌帶、肌腱、軟骨、滑膜等結構
  • 警惕踝關節的疼痛信號!
    我院足踝外科主任醫師王曉醫生指出:這有可能就是足踝部疾病中常見的踝關節不穩,更有甚者可能軟骨有傷。踝關節不穩是指踝關節周圍韌帶受損後導致踝關節不穩定,而引起踝關節頻繁扭傷的現象。是踝關節扭傷後較容易遺留的問題。患者經常形成扭傷—不穩—再次扭傷的惡性循環。因不穩定造成的踝關節反覆扭傷可造成關節軟骨的損傷,重者可形成創傷性關節炎,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脛距跟髓內針治療後足骨關節炎效果良好
    Puno等人注意到因脛骨畸形癒合導致踝關節的力線異常從而引起踝關節的病變;Tarr等人通過屍體研究發現脛骨畸形越靠近遠端,對脛距關節的接觸影響越大。治療伴有脛骨畸形癒合的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方法很多。必須同時糾正畸形及踝關節炎才能保證良好的效果。
  • 踝關節MRI解剖及7種常見損傷類型!
    (anklejoint),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故又名距骨小腿關節。脛骨的下關節面及內、外踝關節面共同形成的「冂」形的關節窩,容納距骨滑車(關節頭),由於滑車關節面前寬後窄,當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關節穩定;但在蹠屈時,如走下坡路時滑車較窄的後部進入窩內,踝關節鬆動且能作側方運動,此時踝關節容易發生扭傷,其中以內翻損傷最多見,因為外踝比內踝長而低,可阻止距骨過度外翻。踝關節解剖
  • 上脛腓關節脫位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上脛腓關節是滑膜關節,10%~12%的關節囊與膝關節囊相通,關節囊及關節前後韌帶維持關節的穩定。膝關節後外側結構進一步加強關節的穩定,包括外側副韌帶、弓狀韌帶、豆狀韌帶、膕腓韌帶和膕肌。股二頭肌肌腱限制腓骨小頭向前方移動,鞏固了膝關節外側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