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下關節外側面觀
圖一
檢查者示指顯示的是距下關節的外側間隙。正對示指的骨性突起是距骨的外側突(1),它是距骨體外側的最突起部分
起止點
■外側突有距跟外側韌帶附著
臨床
距跟外側韌帶可能發生扭傷或拉傷。跟骨相對於距骨翻轉時,加壓觸診可引起疼痛。臨床加壓觸診和重複創傷動作等操作可引起疼痛
注意:要考慮距骨外側突可能發生完全性骨折
1距骨的外側突
2外踝
距下關節:內側面觀
圖二
如圖所示,檢查者示指指示處為距跟前關節內側間隙。靠近示指的骨性突起是跟骨小突(1)。它與關節面相延續,構成跟骨中間關節面,組成一個聯合關節體
臨床
距跟內側韌帶連結了距骨的後內側結節和載距突的後緣,它可能在足外翻扭傷後發生拉傷。加壓觸診載距突的後緣或距骨後內側結節可引起疼痛
1. 載距突的後部
2. 距骨的後內側結節
距骨滑車外側面的外側緣
圖三
檢查者右手的示指置於被檢查者腓骨體下端的前緣,即所要觸診的結構。足稍蹠屈有利於觸診這一結構。足稍內收更有利於觸診
註:儘管該緣覆以軟骨,但觸摸時依然覺得銳利
腓骨面或外踝面
圖四
被檢查者的足處在自然位置,檢查者右手示指放在腓骨下端前緣的前方。左手使足內翻,並稍蹠屈。右手示指下的一平滑關節面即是所查結構
距骨滑車外側面
圖五
從已確定的外側緣開始,從趾長伸肌腱(1)的後緣向足內側緣滑動,即可觸及距骨滑車外側面。
足內翻和蹠屈(突出的距骨滑車朝向足外側面)易觸及該關節結構
距骨滑車內側面的內側緣
圖六
被檢查者的足處於自然位置。檢查者右手示指尖放在內踝前緣、脛骨體下端前緣
足稍蹠屈即可感覺到指下所檢查的結構。然後,足稍外翻,還可觸診到脛骨前肌腱(1)
註:該緣觸及時在指下為一平滑結構,在內側不甚明顯
脛骨面或內踝關節面
圖七
檢查者左手示指放在內踝前緣,指下可觸及一個非常光滑的平面,即脛骨面或內踝關節面。足內翻並稍蹠屈可以更好地顯露脛骨面
距骨滑車內側面
圖八
從已確定的內側緣開始,向足外側緣脛骨前肌腱(1)後方滑動,即可觸及脛骨滑車內側面
足外翻和蹠屈,可使距骨滑車突出於足內側緣,這樣有利於觸診所查關節結構
距腓前韌帶
圖九
為了探查及感覺此韌帶,要記得其近側端附著於外踝前緣的中部,其遠側端附著於距骨頸外側面,外踝面的前方
檢查者帶動被檢查者的足,使其處於內收、旋後、輕微蹠屈位,這樣有利於觸診此韌帶
臨床
足內翻和蹠屈時,此韌帶易發生扭傷。當患者扭傷或拉傷時,加壓觸 診此韌帶可引起或加劇疼痛
注意:有發生外踝前緣撕裂骨折的可能
此韌帶損傷時,踝前部腫脹,伴有或不伴有皮膚青紫
跟腓韌帶
圖十
為了觀察和觸及此韌帶,要記得其近側端附著於外踝前緣、上圖所描述韌帶的下方;其遠側端附著於跟骨的外側面
臨床
足內翻並蹠屈扭傷時,踝關節前部腫脹,伴有或不伴有皮膚青紫,要考慮此韌帶受損。此時,加壓觸診此處或跟骨將引起疼痛
距腓後韌帶
圖十一
此韌帶也是一條基本的韌帶。在觀察和觸診此韌帶之前,要了解其解剖結構。其近側端附著於外踝內側面,關節面的後下方;其遠側端附著於跟骨外緣的外側結節
此韌帶呈水平位,緊張於上述兩結構之間
註:此韌帶位於脛腓下關節的脛腓後韌帶的下方
臨床
此韌帶病變時,觸診距骨的後外側結節或外踝的後緣,可引起疼痛
注意:距骨後緣的內側有跟腱附著
三角韌帶的淺層
圖十二
此韌帶有兩束纖維:
•脛舟束(5):緊張於內踝和足舟骨(1)之間(前部)
•脛跟束(6):緊張於內踝和載距突(4)之間,以及內踝和跟舟蹠側韌帶(3)之間(後部)
註:檢查者示指顯示的是淺層韌帶
1.足舟骨
2.脛距前韌帶
3.跟舟蹠側韌帶
4.載距突
5.脛舟韌帶
6.脛跟韌帶
臨床
此處加壓觸診淺層韌帶如引起疼痛,提示此韌帶有拉傷可能。跟骨相對於距骨翻轉使此韌帶緊張,能否引起疼痛有助於確診
三角韌帶的深層
圖十三
三角韌帶的深層由兩部分組成:
•脛距前韌帶
•脛距後韌帶
註:檢查者左手示指顯示的是脛距前韌帶,它緊張於內踝和距骨頸之間
1. 脛骨前肌
2. 脛骨後肌
3. 跟舟蹠側韌帶
4. 載距突
三角韌帶的深層
圖十四
脛距後韌帶(5)附著於內踝內側面,關節嚢的下方;延續至距骨後內側結節
註:上圖所示,是此韌帶的後部,靠近韌帶在距骨後內側結節附著處
1. 足舟骨
2. 脛距前韌帶
3. 跟舟蹠側韌帶
4. 載距突
5. 脛距後韌帶
6. 脛舟韌帶
7. 脛跟韌帶
脛腓後韌帶
圖十五
檢查者示指向下滑動至外踝後溝,手指下觸及的(從上至下排列)第一條韌帶即是脛腓後韌帶。它的下方有一條增強關節囊的纖維束,再向下可觸及距腓後韌帶
註:脛腓後韌帶參與脛腓骨遠側的連結,即脛腓遠側聯合
同時尚有脛腓前韌帶和脛腓骨間韌帶,共同參與連結脛腓二骨
掃碼進入微課
課程入口,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