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脛腓關節脫位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2020-11-13 醫脈通

上脛腓關節脫位在臨床上不多見,但已被報導在多種體育運動損傷和交通損傷中,本文對上脛腓關節脫位的相關研究及報導進行綜述。


上脛腓關節的解剖


上脛腓關節由橢圓形的腓骨小頭表面和脛骨外側髁組成。上脛腓關節面的傾斜度及面積對其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Ogden根據關節面的傾斜度將其分為兩型。Ⅰ型為水平型:關節面形狀有平面形和圓形,與水平面的夾角<20°,具有相對更大的關節面積及旋轉度。Ⅱ型為傾斜型:關節面與水平面夾角>20°,有多種不同的形狀、結構及傾斜度,傾斜角最大可達76°,更易發生不穩和脫位。餘建等通過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得出:上脛腓關節的接觸面積和其傾斜度成負相關,引起水平型關節脫位所需的力量明顯高於傾斜型。上脛腓關節是滑膜關節,10%~12%的關節囊與膝關節囊相通,關節囊及關節前後韌帶維持關節的穩定。膝關節後外側結構進一步加強關節的穩定,包括外側副韌帶、弓狀韌帶、豆狀韌帶、膕腓韌帶和膕肌。股二頭肌肌腱限制腓骨小頭向前方移動,鞏固了膝關節外側的穩定性。


上脛腓關節是一個微動關節,它的功能是分散踝關節的旋轉應力及脛骨外側的支撐力,同時在身體負重時傳導軸向負荷。上脛腓關節脫位的及時診斷和治療對於預防膝關節慢性疼痛和不穩是極其重要的。


上脛腓關節脫位的分型


Ogden根據腓骨小頭的脫位方向將上脛腓關節脫位分為半脫位、前外側脫位、後內側脫位、上脫位。腓骨小頭有前後方過度的活動度並伴隨一定的臨床症狀為半脫位,前外側脫位臨床最常見(85%),後內側脫位臨床少見,通常由膝關節屈曲時受到的直接暴力造成,有時可造成腓總神經的損傷。上脫位最少見,通常都伴有同側脛骨的骨折,損傷易牽涉腓總神經。Nikolaides等提出應將下脫位作為上脛腓關節脫位的第V型,下脫位由高能創傷造成,常合併嚴重的骨折及血管神經的損傷,提示肢體損壞嚴重。Gabrion等報導的4例上脛腓關節的下脫位患者全部合併嚴重的下肢撕裂傷、脛骨骨折及血管神經的損傷,不得不進行Ⅰ期或Ⅱ期截肢手術。


上脛腓關節脫位的診斷


臨床表現  急性脫位可致膝關節外側腫脹、疼痛而不能負重,可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活動受限,部分患者可有暫時的腓總神經損傷症狀,特別是後內側脫位的患者。鑑別診斷包括骨折、韌帶損傷、半月板撕裂,對於急性脫位的患者,當復位成功後,患者立刻幾乎感覺不到任何膝關節外側的疼痛和不穩是其特點。上脛腓關節半脫位可表現為無誘因的膝關節外側的疼痛,按壓腓骨小頭時疼痛加重,極少數僅表現為腓骨小頭的突出所致的外觀畸形,並無任何不適。由於漏診或治療不當導致的慢性不穩可表現為膝關節外側不穩、疼痛和彈響,無股四頭肌萎縮,偶有關節交鎖,但稍活動後便解除,易誤診為外側半月板損傷,日常生活可不受影響,但運動中突然扭轉下肢時可出現失控或脫位感,部分患者爬樓梯困難。


體徵  單純的急性上脛腓關節脫位可出現膝關節外側腫痛,而膝關節無腫脹,按壓腓骨小頭時疼痛加重,有漂浮感,被動外翻或背伸踝關節疼痛加重,有時合併下脛腓分離。創傷性上脛腓關節脫位易被漏診,1%~2%的脛骨幹或脛骨平臺骨折會並發上脛腓關節脫位,在不伴有腓骨骨折的脛骨骨折中,若重疊移位明顯,應高度懷疑有上脛腓關節上脫位。伴有上脛腓關節脫位的下肢骨折有很高的骨筋膜室症候群(29%)、開放性骨折(63%)和腓總神經損傷(36%)的發生率,且70%的腓總神經在損傷後恢復困難,外側副韌帶也易被累及,上脛腓關節脫位是高能創傷時下肢嚴重損傷的標誌,可能提示肢體不良的預後。特別是伴有下脫位的下肢損傷,應警惕血管神經的破壞。對於慢性不穩的患者,最佳的檢查手法是:患者屈膝90°,檢查者一手扶住膝關節內側,另一隻手的拇指和示指前後來回推拉腓骨小頭,若誘發或加重患者的症狀,提示上脛腓關節的不穩。


影像學檢查  X線用於診斷上脛腓關節脫位,目前尚缺乏有診斷意義的參數。Hey等研究2984例膝關節X線指出:腓骨小頭在正位片總是指向股骨外側髁外緣,側位片則指向股骨髁間窩頂線,這對診斷上脛腓關節脫位有高度的特異性,最佳膝關節正位片應在負重條件下,側位片應至少屈膝20°。雙膝對比片有利於明確診斷,但此方法受投照角度影響較大,有時並不準確。三維CT是明確診斷的金標準,MRI可以評估關囊及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情況,還可用於鑑別慢性不穩和半月板損傷。


上脛腓關節脫位的治療


急性脫位  急性單純上脛腓關節脫位應及時手法復位,Ashraf等建議在復位治療前,止痛後可讓患者短暫負重,少數可自動復位。手法復位時,患者屈膝約90°,術者根據脫位的方向按壓腓骨小頭使其復位,成功復位時有彈跳感。手法復位失敗應切開復位,是否內固定目前尚存爭議。Goldstein等報導1例手術復位,修復關節囊、韌帶及軟組織後未予內固定,術後3周部分負重,6周完全負重,效果理想。大多學者主張復位內固定術,特別是伴有下肢骨折的上脛腓脫位,內固定更利於患肢的早期功能鍛鍊,當伴有下脛腓分離時,上下脛腓關節都應給予充分的內固定。內固定物可選擇克氏針或螺釘,但必須及時取出以避免發生疲勞斷裂或關節的骨性融合。Burke等主張用克氏針固定以減少關節面的損傷,並在8周後取出。Haupt等建議任何形式的內固定都應在術後6周取出,目前文獻報導內固定物取出的時間為術後6~12周。


目前對復位後患肢是否固定、固定方式及時間尚無一致建議,應根據脫位類型、治療方式、伴隨損傷、疼痛程度等決定。Laing等手法復位後石膏繃帶固定6周;Falkenberg等手法復位後石膏固定1周,彈力繃帶固定3周,患肢逐步負重;Marx等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後,短腿石膏固定禁止負重6周;vandenBekerom等推薦切開復位螺釘固定,術後可屈膝<90°負重;Rajkumar等建議術後管狀石膏固定3周並部分負重,支具固定3周。vanWulfftenPalthe等認為術後應石膏或支具制動1周以提供穩定的軟組織癒合環境,1周後保護下部分負重鍛鍊,4周後可完全負重。急性上脛腓關節脫位在及時充分治療後,多數患者恢復良好,但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而關於這方面文獻少之又少。


慢性不穩  上脛腓關節脫位的漏診或治療不足,會導致關節的慢性不穩,需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有關節融合術、腓骨小頭切除術和韌帶重建術。關節融合術會導致踝關節的旋轉應力增大而引起踝關節的疼痛和不穩,已有融合術導致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報導,因此,融合術是不建議的,特別是在年輕的患者或運動員。


也有學者行融合術時在腓骨中上1/3處截除1.5CM的腓骨以減少其承受的旋轉應力,但仍有術後引起小腿外側疼痛、膝關節運動幅度減少和踝關節退變加速的報導。腓骨小頭切除術應用比較廣泛,特別是伴有腓總神經損傷症狀的慢性不穩,首選腓骨小頭切除術。手術需在切除腓骨小頭和腓骨頸後將外側副韌帶和股二頭肌腱重建於脛骨,腓總神經被卡壓時需行神經松解術。


Falkenberg等報導3例行腓骨小頭切除術治療的患者,12~16個月後全部恢復正常。但腓骨小頭切除也有引起踝關節的慢性疼痛和膝關節的不穩的報導。Hirschmann等認為腓骨小頭切除術會造成股二頭肌肌腱、膕腓韌帶和外側副韌帶損傷,可能導致膝關節外側不穩和腓總神經麻痺。因此,對於運動需求量大或年輕的患者,應慎用融合術或腓骨小頭切除術。Giachino首次利用股二頭肌肌腱的後半部分和小腿前外側的深筋膜作為重建韌帶,將2條重建韌帶在腓骨小頭復位的情況下由後向前穿出脛骨上端提前做好的通道,在保持足夠張力的情況下縫合於前方的筋膜,用此重建術治療的2例都取得了理想的臨床效果。


Cazeneuve等應用上述方法治療3例慢性脫位足球運動員,最終全部重返賽場。Giachino設計的手術有效地恢復了上脛腓關節的微動,避免了融合術和腓骨小頭切除術的相關問題。但Morrison等認為,外側韌帶或肌腱的破壞不利於膝關節外側的穩定,他們設計的重建術更好地還原了上脛腓關節的解剖學特性,重建的前後方韌帶在充分保持關節穩定的同時又使腓骨小頭具有前後方對稱性的微動,較其他重建手術更具優勢。他們利用同側股薄肌肌腱作為重建韌帶,兩端分別做編制縫合併保留線尾端,用3.5mm的鑽頭在腓骨小頭做一通道,利用2支導針分別從腓骨小頭前後方由脛骨後外方向前內側做2個平行通道,保持腓骨小頭在位,肌腱從腓骨小頭由前向後穿出,兩端分別穿入脛骨2個通道,線尾穿出通道後保持足夠的張力下縫合於前內側。Horst等設計的重建術和上述類似,但利用的是半腱肌的肌腱,而且只在脛骨近端由後向前做1條通道,肌腱穿入通道後用可吸收螺釘固定。上脛腓關節韌帶重建手術對術者的手術技術有一定的要求,創傷較大並有損傷血管神經的風險,因此,在臨床上對於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例,最佳的手術方法尚未被明確。


先天性半脫位  先天性上脛腓關節半脫位主要見於青春期前的女性,可以是單側或雙側病變,以前外側脫位最常見。患兒常抱怨膝關節外側不明原因的疼痛,查體有時並無關節異常,此時可使腓骨上端在前外側應力下攝X線以明確診斷。先天性半脫位目前認為是自限性疾病,患兒骨骼肌發育成熟後一般可獲得關節的穩定,有症狀的患者可給予管狀石膏固定2~3周,若症狀仍不緩解,下肢支具固定配合物理治療會有幫助,手術僅用於已發展為慢性不穩的病例。


展望


上脛腓關節脫位的診斷並不困難,結合患者的病史、症狀、體徵、X線和CT檢查可以明確診斷,漏診和誤診的原因往往是臨床醫師對此損傷認識不足。任何類型的上脛腓關節脫位,甚至是單純的損傷,未能及時的診治將使患者最終不得不進行手術修復,未被治癒的上脛腓關節脫位會導致患者膝關節疼痛、步態異常和運動能力減弱。對這一極易漏診損傷的充分認識和重視將使這類患者得到及時、充分的治療,從而使部分患者免於手術,基於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筆者呼籲臨床醫師應加強對上脛腓關節脫位的診治。

 

 

作者: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骨科  袁斌,來源:中國骨傷2017年10月第30卷第10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遠側尺橈關節脫位的治療進展
    關節鏡檢查可直觀地觀察關節內軟組織損傷情況,是診斷關節內損傷的"金標準",特別是對於TFCC損傷的診斷。而對於無明顯脫位,但具有潛在脫位趨勢的DRUJ損傷,普通影像學檢查並不能診斷,往往會出現漏診的情況,此時更能體現腕關節鏡的優勢。
  • 踝關節骨折(九)下脛腓聯合2
    2013年加拿大Nault等研究,判定腓骨有無旋轉、側方和前後移位,相對簡單,可信度較高。Marie-Lyne Nault利用CT判定下脛腓有無分離文獻J Orthop Trauma Volume 27,Number 11,November 2013,638-641.
  • TightRope 與螺釘固定下脛腓療效類似
    下脛腓聯合復位不良會影響脛腓關節運動特徵和踝關節功能,甚至導致關節炎。為此獲得下脛腓聯合精確復位和長久穩定是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損傷患者的要點。下脛腓螺釘固定脛腓聯合在臨床中最為常用,但文獻報導 50% 患者下脛腓螺釘固定患者出現復位不良,且易出現螺釘斷裂或存在取出風險。
  • 單純踝關節後脫位 6 例報導
    後內側脫位最為常見,內踝短縮、距骨缺乏包繞,韌帶鬆弛,踝關節韌帶拉傷病史,腓骨肌力量薄弱等均是單純踝關節脫位的獨立危險因素。本文回顧性分析6例單純踝關節後內側脫位的患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等情況,希望為單純踝關節脫位診治提供參考。
  • 距骨骨折和脫位:放射科醫生指南
    在側向上,距骨的主體形成了基於廣泛的三角形橫向過程。 距骨的側向過程與腓骨上關節連接並形成後距下關節的後面(5)。血管供應到距骨源於三個影響因素:脛後動脈,足背動脈,和穿腓動脈。脛前(足背),脛後,和腓動脈向距骨的血液供應。 跗管的動脈,其來自脛後動脈,跗竇動脈,它產生從橫向跗動脈或腓穿孔腓動脈分支,形成一個吻合供給下距骨與距骨頸。 後路過程由後脛動脈和腓動脈的分支提供。 三角肌分公司,其中供給內側距骨體,從跗管動脈起源。 橫向跗動脈或穿孔腓動脈引起距骨竇的動脈,提供血液供應的橫向距骨。
  • 給大家介紹下手部關節脫位的診斷與治療
    在相應的脫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腫脹,疼痛,局限性壓痛及畸形。常見有月骨脫位,月骨周圍脫位,掌指關節脫位,指間關節脫位等。
  • 『8分鐘創傷』急性膝關節脫位的檢查與治療,看這篇就夠了!
    急性關節脫位中大約1/3為低能量損傷,其中以運動損傷為主。急性膝關節脫位中膕血管損傷的機率文獻報導在1.6%-40%。一項18例患者的研究提示膕血管血流重建延遲超過8小時會導致85%機率的截肢發生。下肢損傷評估協會研究顯示膝關節脫位後截肢率為20%,其中肢體熱缺血時間的延長是膝關節脫位血管損傷後截肢的主要原因。
  • 犬貓肘關節脫位的診斷和治療
    肘關節脫位是指肱骨髁脫出關節窩,不能復位,從而引起運動障礙。犬肘關節脫位多發生於小型犬貓,常伴有側韌帶的不同程度損傷,在臨床上多見,但有關這方面的報導不多,且大多採用的是常規性復位。犬生性活潑好動,單純的外部矯正復位常引起反覆性脫位,為了增加肘關節的穩定性,有效防止習慣性、反覆性脫位,一般都是採用手術療法進行治療,同時研究發現安裝人工側韌帶可以有效幫助關節活動,保證動物健康,同時良好的術後護理也是治療的關鍵。本文將犬貓常見的肘關節脫位進行整理匯總,以幫助醫生們在臨床上更好的應對這些病例。
  • 寰樞關節半脫位,該如何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和治療?該注意什麼?一起來看看龍脊康楊繼恆醫生的解讀。如果是落枕,在配合治療的情況下,緩解應該是比較快的,但本案例中的患者接受治療2周後症狀緩解但反覆,是落枕的可能性較小。診斷依據:CT報告顯示,寰椎順時針旋轉45度,寰齒椎間隙不等,右寬左窄。再結合頸椎疼痛伴活動受限,可以診斷為寰樞關節半脫位。
  • 距下關節/脛跗關節/踝關節韌帶觸診
    圖八從已確定的內側緣開始,向足外側緣脛骨前肌腱(1)後方滑動,即可觸及脛骨滑車內側面足外翻和蹠屈,可使距骨滑車突出於足內側緣,這樣有利於觸診所查關節結構距腓前韌帶其近側端附著於外踝內側面,關節面的後下方;其遠側端附著於跟骨外緣的外側結節此韌帶呈水平位,緊張於上述兩結構之間註:此韌帶位於脛腓下關節的脛腓後韌帶的下方臨床此韌帶病變時,觸診距骨的後外側結節或外踝的後緣,可引起疼痛注意:距骨後緣的內側有跟腱附著
  • 「應力陽性」旋後外旋型踝關節損傷者應密切注意下脛腓聯合損傷的...
    據以往文獻報導,旋後外旋型踝關節損傷發生下脛腓韌帶損傷的機率為19%–40%。然而,在某些病例中,其普通正位X線片上可見踝穴對線良好,但應力試驗卻表現為陽性或在應力位X線片上表現為內側踝穴增寬,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的Tornetta, III, MD等將其稱為「應力陽性」旋後外旋型踝關節損傷。由於該損傷的臨床發病率及治療原則尚不明確,Tornetta, III, MD等對此進行了專項研究,並於近日在J Orthop Trauma雜誌上發表了其研究結果。
  • 外踝韌帶損傷的診斷與治療進展
    目前對於踝關節韌帶損傷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做的不夠完善,本文對外踝韌帶損傷的診斷、治療和預防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臨床醫師提供參考,能夠給予患者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減輕患者踝關節疼痛以及改善運動功能,使患者能夠較快地重返工作和運動,避免長期慢性踝關節不穩而帶來的創傷性關節炎。
  • 腓骨肌腱滑脫症治療進展
    儘管腓骨肌腱不全脫位或完全脫位在臨床上發病率不高,但常被漏診或誤診為外踝扭傷而延誤治療,最終踝關節功能嚴重受限而導致手術。Monteggia是首位描述腓骨肌腱滑脫症的學者。急性腓骨肌腱滑脫症還多見於腓骨、距骨和跟骨骨折等高能量創傷後。臨床上遇此情況一般首先想到骨與關節損傷,肌腱脫位很容易被漏診。Title等報導了23例難治性慢性腓骨肌腱滑脫症,平均延誤治療時間達數月。
  • 復發性髕骨脫位治療的現狀及進展
    髕骨內側結構是決定其內側穩定性的主要因素,分別起到的作用為內側髕股韌帶(MPFL)的53%、髕骨半月板韌帶的22%、髕脛韌帶的11%。復發性髕骨脫位相關手術治療主要圍繞髕骨遠近端力線的調整,目前國內外手術方法有100多種,但手術方式選擇上仍未統一,近年來關節鏡輔助下治療的相關術式已被廣泛應用,且療效確切。
  • 創傷性胸鎖關節脫位多種內置物治療優劣的比較
    背景:創傷性胸鎖關節脫位是少見的骨科損傷,可造成臨床漏診及處理不當,其手術技術在不斷進步,主要體現在內置物的改良。目的:探討創傷性胸鎖關節脫位的診斷及治療研究的新進展,重點總結使用各種內置物手術治療技術要點及優劣。
  • 脛神經超聲掃查
    該神經在膕窩內發支分布於膝關節及鄰近諸肌,其皮支為腓腸內側皮神經,分布於小腿皮膚。脛神經主要作用    股骨髁上骨折及膝關節脫位易損傷脛神經,引起小腿後側屈肌群及足底內在肌麻木。出現足背伸、外翻畸形,稱為"仰趾足"。足運動障礙:足不能蹠屈,不能屈趾和足內翻。小腿後面及足底感覺遲鈍或喪失。
  • 坐骨神經痛治療現狀與臨床研究進展
    對於一個具體患者,要評估病情,權衡利弊,儘量明確病因,做出診斷。同時應注意將物理療法與藥物、手術等其它多種治療方法相結合,通過綜合治療,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坐骨神經痛,診斷不輕鬆。診斷尋病因,治療思對症。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病,是指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以臂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足背外側為主的放射性疼痛。
  • 黃有榮:肩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進展
    黃有榮:肩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進展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丁香園
  • 綜述精選 詳述PCL重建的診斷及治療最新進展
    上期回顧:綜述精選 | 詳述PCL重建的解剖及生物力學研究進展詳述PCL重建的診斷及治療正確區分單純PCL損傷還是合併其他損傷對患者膝關節長期預後極其重要。但是準確的診斷PCL撕裂並不容易,同時也會與伴發的其他韌帶損傷混淆。
  • 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危險因素的最新進展
    :是指將人工假體,包含股骨部分和髖臼部分,利用骨水泥和螺絲釘固定在正常的骨質上,以取代病變的關節,重建患者髖關節的正常功能,是一種較成熟可靠的治療手段。脫位:指關節遭受外力作用,使構成關節的骨端關節面脫離正常位置,引起功能障礙。背景: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是關節外科面臨的難題,隨著關節外科手術技術的快速發展,術後假體脫位的問題愈發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