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踝關節後脫位 6 例報導

2020-12-09 丁香園

引言

踝關節脫位通常因為極大的暴力而容易出現踝關節周圍骨性結構出現合併損傷,單純踝關節脫位病例較為少見。踝關節解剖特點為:前方及後方缺乏強力的穩定裝置,在側方則有較為強力的韌帶結構維持踝關節的側方穩定性,遠端脛骨和腓骨下端在前後下脛腓聯合韌帶的連結下組成踝穴(moritse),容納的距骨頂,限制踝關節旋轉,保持踝關節的穩定性。

單純踝關節脫位往往為高能量損傷,通常發生在年輕人群中。根據脫位方向可以將踝關節脫位劃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後內側脫位最為常見,內踝短縮、距骨缺乏包繞,韌帶鬆弛,踝關節韌帶拉傷病史,腓骨肌力量薄弱等均是單純踝關節脫位的獨立危險因素。本文回顧性分析6例單純踝關節後內側脫位的患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等情況,希望為單純踝關節脫位診治提供參考。

病例分析

2004年10月至2010年1月間,共收治6例單純踝關節後內側脫位而不合併踝關節骨折的患者(圖1)。所有患者均為男性,損傷部位為右踝,平均年齡23歲(18-34歲),其中3例患者為開放性脫位,入院後未發現這些患者有韌帶鬆弛或血管神經功能障礙等。所有患者在靜脈麻醉下行踝關節脫位閉合復位,復位後行X片檢查以確保脫位得到精確復位。使用側位片的兩個角度比率(A/B)進行距骨覆蓋評估。角度A為距骨中央點至脛骨關節面前後邊緣的連線所組成的角度,角度B為距骨中央點向距骨前後關節面切線位連線所組成的角度(圖2),正常比值為0.58-0.608,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距骨覆蓋率均在正常範圍內。


圖1:A,B踝關節脫位;C,D踝關節脫位後復位


圖2:距骨覆蓋率計算(注1)

所有患者均為急診入院,因首診醫生不同,所以處理流程不盡相同。6例患者中:2例患者接受了踝關節鏡治療(1例閉合性損傷,1例患者合併有其他兩處複合傷);2例閉合損傷患者接受閉合復位;2例開放性損傷患者接受了清創探查和韌帶修復。有3例患者術後接受了MRI檢查,其中2例為未行關節鏡探查的閉合傷患者,用以評估關節內軟骨損傷情況,剩餘1例患者主訴復位後持續性的踝關節疼痛。有3例患者通過關節鏡或開放探查或MRI發現合併有軟骨損傷(圖3)。軟骨碎片通過踝關節鏡取出。軟骨下骨折的患者進行骨折的復位和可吸收鋼針固定。有2例複雜脫位傷患者復位後採用外固定架進行固定。其餘4例患者接受短腿石膏固定。在石膏固定期間鼓勵患者進行趾端運動以避免姆長伸肌粘連。6周後拆除石膏。在隨後的隨訪過程中,無軟骨損傷的患者沒有出現踝關節疼痛或踝關節退變,有軟骨損傷的患者最終都出現踝關節疼痛或者踝關節退變。患者5#出現嚴重的踝關節退變(圖4),並最終接受了踝關節鏡清理及踝關節牽引成型術(distraction arthroplasty)(圖5)。患者詳細數據見表1。


圖3:患者6#,MRI示意圖。A,B,傷後1月,白色箭頭所示前內側距骨頂可見軟骨損傷;C,D,傷後8月,仍存在持續骨水腫,內前側距骨頂仍可見軟骨損傷


圖4:患者5#,X片及MRI檢查提示踝關節關節間隙變窄,軟骨層變薄


圖5:患者5#,踝關節鏡檢查提示關節面軟骨廣泛損傷,行踝關節牽引成型術治療。

表1:本研究踝關節後脫位的具體統計學數據。

討論

單純踝關節脫位較為少見。在靜脈麻醉下進行閉合復位是治療踝關節脫位的主要方法。踝關節脫位的早期即應當進行復位嘗試,因較長時間脫位可能會對血管及神經功能造成影響。是否需要進行I期韌帶修複目前尚存在爭議,但當存在踝關節內側不穩定時則推薦對三角韌帶進行修復。踝關節後脫位通常發生在足部極度蹠屈,踝關節遭受旋轉和軸向暴力時。踝關節極度蹠屈位時距骨關節面較窄的部位在踝穴中,是不穩定的,此時所有附著在距骨上的韌帶和關節囊除後脛腓韌帶外均處於緊張狀態,強力外力作用下可以導致前外側關節囊、前距腓韌帶及跟腓韌帶撕裂,距骨在踝穴內向內踝傾斜並向踝關節的後內側脫位。在後內側脫位時,三角韌帶通常保持完整,這和我們在踝關節鏡下的發現相符合,因此對後內側脫位患者而言,I期修復三角韌帶並無必要。

大部分研究報導單純踝關節脫位行閉合復位後的功能預後均較好,踝關節脫位誤診的患者預後通常較差,誤診主要集中在踝關節前脫位,因前脫位患者可能並沒有明顯的踝關節畸形。

踝關節脫位合併血管和神經損傷較為少見,可能損傷的血管神經包括足背動脈,脛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等。脛距關節不穩,退行性關節炎,關節囊鈣化是較為晚期的併發症,儘管大部分患者在復位後均會出現踝關節部分功能受限,但這些功能障礙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症狀。Elise等報導約25%的患者有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特別是在開放性脫位和有內固定的患者中。在本研究報導中,有3例(50%)患者出現了踝關節退變。所有3例患者均有關節面軟骨損傷,只有1例患者為開放性損傷。所以有理由相信關節面內軟骨剝脫損傷是導致後期踝關節退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本研究病例數限制很難對急性軟骨損傷制定一個相對合理的治療策略。患者5#接受了軟骨修復,然而最終仍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踝關節退變。如此快速進展的大面積軟骨丟失可能源於創傷後的軟骨炎,主要表現為關節間隙的進行性狹窄,上下關節面關節軟骨的持續破壞。關節軟骨炎的發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和機械損傷,缺血,關節囊內壓力增高,異常的自身免疫反應,軟骨細胞異常的自身代謝等相關,並且本例患者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可能。鑑於患者較為年輕,日常運動量較大,採用了踝關節牽引成形術進行治療。但該治療方法因為隨訪時間較短尚無明確結論。

結論

單純踝關節後內側脫位而未合併軟骨損傷的患者早期復位後可以取得較好的功能預後。若踝關節脫位合併軟骨損傷則有極大可能性出現後期的踝關節骨性關節炎。

注1:跟骨覆蓋率計算,按照文章的意思,比值應該大於1,是不是角度A為脛骨中央點而不是距骨中央點?有沒有知道的戰友發表一下意見,謝謝!


相關焦點

  • 踝關節開放性骨折脫位發生脛骨遠端壞死的危險因素
    踝關節開放性骨折脫位是其最嚴重損傷之一。有研究報導稱脛骨遠端創傷性骨壞死導致進行性塌陷進而導致踝關節功能喪失,多數患者最終進行踝關節固定。但目前對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 右腓骨外踝粉碎性骨折伴踝關節脫位X線-CT病例圖片影像診斷分析
    【影像表現】 右腓骨遠端骨質碎裂,骨小梁中斷,見多發骨折線,折端對位對線不良,距骨等足骨向後外脫位。重建三維圖像示右腓骨遠側斷端向外移位,並見骨碎片分離,踝關節正常對位關係完全失常。【診斷】 右腓骨外踝粉碎性骨折伴踝關節脫位 【討論】 踝關節脫位常並發於脛、腓骨下端骨折,單純踝關節脫位比較少見。強烈的踝內翻或外翻暴力是引起踝關節骨折和脫位的原因。
  • 上脛腓關節脫位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Gabrion等報導的4例上脛腓關節的下脫位患者全部合併嚴重的下肢撕裂傷、脛骨骨折及血管神經的損傷,不得不進行Ⅰ期或Ⅱ期截肢手術。手法復位時,患者屈膝約90°,術者根據脫位的方向按壓腓骨小頭使其復位,成功復位時有彈跳感。手法復位失敗應切開復位,是否內固定目前尚存爭議。Goldstein等報導1例手術復位,修復關節囊、韌帶及軟組織後未予內固定,術後3周部分負重,6周完全負重,效果理想。大多學者主張復位內固定術,特別是伴有下肢骨折的上脛腓脫位,內固定更利於患肢的早期功能鍛鍊,當伴有下脛腓分離時,上下脛腓關節都應給予充分的內固定。
  • 街頭為踝關節脫位患者復位 急救醫生手法熟練獲點讚
    街頭為踝關節脫位患者復位 急救醫生手法熟練獲點讚 作者:樊華 2019-08-14 08:15   來源:瀋陽日報   近日,瀋陽急救中心急救醫生在街頭為踝關節脫位患者手法復位成功,圍觀群眾紛紛點讚:「厲害了,急救醫生!」  8月5日正午,瀋陽急救中心瀋河分中心韓光華急救小組剛剛結束了一次出診任務,就又接到120指揮中心的急救指令,位於轄區內杏林街附近,有一名受傷患者需要急救。在韓醫生回撥患者電話時,從電話裡傳來了患者痛苦的呻吟聲,在指導患者擺放正確的體位和進一步明確地點後,急救車很快到達了現場。
  • 單純脛腓螺釘固定旋前外旋踝關節骨折長期療效良好
    早在1840年,法國醫生Maisonneuve描述了一種踝關節骨折,腓骨骨折位於近端,下脛腓聯合韌帶斷裂,三角韌帶撕裂。這類踝關節骨折並不少見,雖然相關的文獻報導不多。
  • 建業官方:楊闊為左側腓骨遠端骨折,左側踝關節脫位
    虎撲4月28日訊 建業官方發布楊闊的的傷情通報:左側腓骨遠端骨折,左側踝關節脫位。官方通告如下:4月27日河南建業2-1戰勝江蘇蘇寧易購,取得本賽季首勝。建業16號球員楊闊在比賽拼搶中腳踝重度扭傷,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確診,楊闊為左側腓骨遠端骨折,左側踝關節脫位。
  • 踝關節韌帶損傷——不容忽視
    一、概述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損傷之一,每天一萬人中就有一例踝關節內翻傷。如此算來,每天英國有5000例、美國有27000例該損傷發生,中國則會有132129該病患者。醫院急診患者中踝關節扭傷佔7~10%[1]。美國西點軍校學員最常見的損傷也是踝關節扭傷,4年軍校生活中三分之一學員曾經歷一次踝關節扭傷。
  • 建業官方:楊闊左側腓骨遠端骨折,左側踝關節脫位
    隨後,河南建業官方宣布,楊闊腳踝重度扭傷,賽後診斷為左側腓骨遠端骨折,左側踝關節脫位。建業官方寫道: 4月27日河南建業2:1戰勝江蘇蘇寧易購,取得本賽季首勝。建業16號球員楊闊在比賽拼搶中腳踝重度扭傷,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確診,楊闊為左側腓骨遠端骨折,左側踝關節脫位。
  • 單純肱骨小結節撕脫性骨折一例
    肱骨小結節撕脫性骨折常為Neer V型骨折,合併肩關節後脫位及肱骨近端骨折,單純肱骨小結節撕脫性骨折(NeerI型)極其少見,發病率極低,國外報導年發病率約為0.00046%。由於病例罕見,文獻報導肱骨小結節撕脫性骨折漏診率很高,漏診率佔肱骨近端各類骨折第一位。
  • 【技術】踝關節韌帶損傷——不容忽視
    如此算來,每天英國有5000例、美國有27000例該損傷發生,中國則會有132129該病患者。醫院急診患者中踝關節扭傷佔7~10%[1]。美國西點軍校學員最常見的損傷也是踝關節扭傷,4年軍校生活中三分之一學員曾經歷一次踝關節扭傷。運動損傷中踝關節扭傷也是最常見的損傷,其發病率為16%。踝關節扭傷的患者年齡多數小於35歲,通常為15~19歲,年輕運動員中發生率為10%~30%[2]。
  • 急性踝關節三角韌帶損傷的診療進展
    15%左右,其中內側三角韌帶損傷率遠遠低於外側副韌帶損傷率,約6%左右。但最新國外文獻報導,有學者對33例屍體進行解剖發現,淺層三角韌帶中脛舟韌帶存在率為89%,脛彈簧韌帶為46%、脛跟韌帶為94%、脛距前淺層韌帶為86%、脛距後淺層韌帶為97%;深層三角韌帶中脛距後深層韌帶存在率為100%。因此,不同的人群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 「應力陽性」旋後外旋型踝關節損傷者應密切注意下脛腓聯合損傷的...
    據以往文獻報導,旋後外旋型踝關節損傷發生下脛腓韌帶損傷的機率為19%–40%。 該研究開展於作者所在的1級創傷中心,在為期9年的病例採集中,共有114例「應力陽性」旋後外旋型踝關節損傷患者納入研究,患者的年齡為19-76歲,平均43歲。在損傷時中立位、應力位,復位後石膏固定以及最終隨訪時的X線片上對內側踝穴間隙寬度進行測量。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決策的制定依據患者和醫生對相關風險或收益評估後決定。
  • 北亞踝關節骨折分型治療!
    一、患者基本情況:第一例:患者女性,52歲,入院前3小時遛彎時不慎摔倒,左踝扭傷,當即致左踝部腫痛、畸形,不敢活動,被家人急送我院,急診醫師給予查X線片及CT片等相關檢查收入院,診斷為「左踝關節骨折」。
  • 單純B型外踝骨折,一定要做手術嗎?
    基於目前的文獻和共識,對於B1型骨折,如果沒有合併踝關節內側或後側損傷,屬於穩定型骨折,那麼就可以非手術治療是安全的。相反,如果腓骨遠端骨折合併內踝骨折或內側三角韌帶深部斷裂,那麼進行解剖復位內固定則可能取得更好的結果。關於單純的B2型腓骨骨折長期預後究竟如何,手術效果真的更好嗎?
  • 踝關節融合術
    3.由於神經病變或損傷而致肌肉癱瘓,引起關節嚴重不穩,影響整個肢體功能,而單純肌腱轉移又不足以維持關節穩定和恢復足夠的有效功能,固定局部關節可以改善肢體功能者,宜施行關節融合術。如脊髓前角灰質炎後遺三角肌癱瘓,上肢不能上舉,若將肩關節固定於功能位,可借肩胛胸間的滑動而改善上肢的功能。
  • JBJS概念回顧:踝關節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
    Taylor等人報導足球運動員脛腓聯合損傷保守治療後恢復完全運動的平均時長為31天。 Miller等人前瞻性的分析了31例不穩定踝關節骨折術前確診合併有脛腓聯合損傷,而後下脛腓聯合韌帶完整的患者行1.無論後踝骨折塊大小,行後踝固定;2.若無後踝骨折,行脛腓骨螺釘固定;3.骨折脫位或有嚴重軟組織,韌帶損傷者行聯合固定。術後和隨訪的FAOS評分,三組間無顯著差異,提示脛腓聯合損傷而有完整後下脛腓聯合韌帶的患者行單獨後踝固定可以取得和脛腓聯合固定相類似的功能。
  • 精選病例 | 環杓關節脫位處理一例
    環杓關節脫位一般以左側多見,與氣管插管時麻醉醫師左手持鏡,氣管導管右側口角插入,導管前端翹起部分施力於左側環杓關節所致。環杓關節脫位屬於罕見的氣管插管併發症,有些文獻報導發生率為0.088%,有些報導為0.059%。手術患者因切口疼痛、留置胃管等原因不願意大聲說話,早期症狀不典型,未引起醫護人員重視或誤診為「咽炎」、「喉炎」等,經超聲霧化治療無效後經耳鼻喉科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 創傷性髖關節骨折脫位保守治療 2 年後的骨挫傷及骨重塑過程
    儘管大部分單純關節脫位均能得到較好的解剖復位和穩定性重建,但這類患者在復位術後一段時間內均較容易出現骨關節炎,其發病原因目前仍然不清楚。
  • 可吸收釘板系統治療踝關節骨折
    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採用Inion可吸收釘板系統治療2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一、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21~ 52歲,平均33.2歲;左踝8例,右踝12例。
  • 一例月骨周圍型脫位的解讀
    一例月骨周圍型脫位的解讀      患者男性38歲,左腕部摔傷,夜晚急診就醫。腕部照片,還做了個三維CT,都是報告:橈骨莖突和鉤狀骨撕脫性骨折。提片一看,這哪裡只是幾個小小的骨折,月骨周圍的腕骨關係混亂,頭狀骨遠離月骨窩,三角骨卻雀佔鳩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