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脛腓螺釘固定旋前外旋踝關節骨折長期療效良好

2020-11-14 丁香園

早在1840年,法國醫生Maisonneuve描述了一種踝關節骨折,腓骨骨折位於近端,下脛腓聯合韌帶斷裂,三角韌帶撕裂。這類踝關節骨折並不少見,雖然相關的文獻報導不多。1976年,Pankovich首先報導了一組Maisonneuve踝關節骨折病例的研究結果。

從最近的文獻報導來看,大多數學者都主張Maisonneuve骨折應該進行手術治療。大多數術者都認為腓骨近端的骨折不需要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但這一點並沒有1級證據支持。此外,除非後踝骨折固定以後下脛腓聯合穩定性良好,否則都應該用1或2枚螺釘固定下脛腓聯合。

然後,目前並沒有研究報導Maisonneuve骨折的長期隨訪結果。為此,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Lambers教授等進行了一項長期隨訪研究,評價單純下脛腓聯合螺釘固定Maisonneuve踝關節骨折的功能以及影像學結果,並通過雙變量和多變量回歸分析確定相關的預測因子,該研究結果發表在2013年9月4日出版的JBJS雜誌上。

從1974年至2002年,在作者所在的1級創傷中心共有117例旋前外旋型踝關節骨折單純應用1枚或2枚下脛腓聯合螺釘進行固定。其中16例患者死亡,1例患有精神疾病,1例由於其他原因進行了截肢。剩下99例可以進行長期隨訪,但14例由於移民等原因失去聯繫,35例由於拒絕或其他原因不同意常見研究。最終作者對50例(50%)患者進行了前瞻性研究。


圖1 A該患者為典型的Maisonneuve型踝關節骨折(44-C3),用兩枚脛腓聯合螺釘進行固定,圖為術前和術後即刻的X線片。B該患者為旋前外旋型損傷,腓骨中段骨折(44-C3),也用兩枚脛腓聯合螺釘進行固定,圖為術前和術後即刻的X線片。

平均隨訪21年(9-35年),評價的指標包括:(1)足踝功能評分(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 FAAM);(2)美國骨科足踝外科協會(AOFAS)踝-後足評分;(3)流行病調查中心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Depression, CES-D)。另外,在標準的雙側踝關節正側位片上,用van Dijk骨關節炎評分和改良Takakura評分評價其骨關節炎的嚴重程度。

術後平均8周在局麻下取出下脛腓聯合螺釘。

結果發現,48例患者中44例(92%)AOFAS評分結果優良;49例患者中44例(90%)FAAM評分結果優良。2例患者由於嚴重的骨關節炎進行了融合手術。49例患者中有24例(49%)在影像學圖片上有明顯的骨關節炎。


圖2 Maisonneuve型踝關節骨折術後26年,該患者已50歲,踝關節骨關節炎根據van Dijk骨關節炎評分為III級,改良Takakura評分為3b級。然而,患者主觀地認為其功能結果比AOFAS評分以及FAAM評分100分還要好。

多變量分析顯示,疼痛是踝關節長期功能(AOFAS評分和FAAM評分)最主要的獨立的預測因子,能夠分別解釋評分結果中91%和53%的變異。在雙變量分析中,將疼痛作為因變量進行分析時顯示,抑鬱、踝關節活動度以及後續的手術等都與較高的疼痛評分明顯相關。

表1 雙變量分析的結果

表2 多變量分析的結果

作者的結論認為,旋前外旋型踝關節骨折單純採用1或2枚下脛腓聯合螺釘進行固定,大多數患者平均21年時的長期功能結果為優良,雖然半數的患者在影像學上有骨關節炎的徵象。對於長期功能結果而言,患者主觀的疼痛是最重要的預測因子,而不是客觀的功能評分或創傷後骨關節炎。此外,影像學上的創傷性關節炎與疼痛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Long-Term Outcome of 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 Ankle Fractures Treated with Syndesmotic Screws Only


相關焦點

  • TightRope 與螺釘固定下脛腓療效類似
    下脛腓聯合損傷常見於 Lauge-Hansen 旋前外旋(PER)或 Weber C 型踝關節骨折。下脛腓聯合復位不良會影響脛腓關節運動特徵和踝關節功能,甚至導致關節炎。
  • 踝關節骨折下脛腓聯合螺釘無需常規取出
    文獻來源:Injury 2013 Dec 44 12 :1880-4踝關節骨折較為常見,每10000人中大概會有130-180人發生踝關節骨折,在過去20年踝關節的發病率還在穩步上升,其中有20%的踝關節骨折存在下脛腓聯合損傷,在Weber C型損傷中最為常見。
  • 淺談老年骨質疏鬆性踝關節骨折的診斷與治療
    下脛腓聯合是腓骨下端和脛骨由位於脛-距關節面的水平處的前脛腓韌帶和後脛腓韌帶形成;前部和後部脛腓韌帶通常被稱為前和後韌帶聯合。受傷時足的位置和暴力方向決定了踝關節骨折的損傷類型。足的位置決定了變形發生時哪個結構緊張以至於最先損壞,足處於旋後位時,外側結構緊張,內側結構鬆弛,故外側結構最先損壞;相反,足處於旋前位時,內側結構緊張,最先損壞。
  • JBJS概念回顧:踝關節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
    前下脛腓聯合韌帶由Ruffini終末支支配,該神經終末支是慢適應性機械感受器,可以感應踝關節壓力變化。損傷機制 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的機制通常是踝關節外旋和過度背屈。可以導致下脛腓聯合損傷的運動包括運動(足球等),低能量創傷等。外旋損傷通常發生於踝關節旋前或旋後位。脛腓聯合韌帶損傷可以單發或者合併骨折。
  • 踝關節骨折分型及特殊類型骨折治療
    (3)旋前外旋型損傷(PER),發生率為7%一19%;PER包括4個亞型,即I度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斷裂、Ⅱ度下脛腓前韌帶斷裂、Ⅲ度外踝脛距關節面上方的螺旋形或斜形骨折、Ⅳ度下脛腓後韌帶斷裂或後踝骨折,PER
  • CT評估踝關節骨折螺釘內固定後的下脛腓聯合復位情況
    背景:評估脛腓骨韌帶聯合的解剖復位對於踝關節骨折的手術治療十分重要,而研究中復位不良發生率的巨大差異可能是由於對復位不良的測量方法和定義不一致造成的。目的:觀察踝關節骨折螺釘固定術後和螺釘取出後1年下脛腓聯合復位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並評估下脛腓聯合復位不良的發生率。
  • 專題教程:Maisonneuve骨折二十問,超詳細解析!
    指由外旋暴力導致的腓骨近端骨折, 常合併多種結構損傷。   二、屬於Lauge-Hansen 分型的哪一型?   屬於Lauge-Hansen 分型中旋前-外旋損傷類型,系3度以上損傷。
  • 「應力陽性」旋後外旋型踝關節損傷者應密切注意下脛腓聯合損傷的...
    據以往文獻報導,旋後外旋型踝關節損傷發生下脛腓韌帶損傷的機率為19%–40%。然而,在某些病例中,其普通正位X線片上可見踝穴對線良好,但應力試驗卻表現為陽性或在應力位X線片上表現為內側踝穴增寬,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的Tornetta, III, MD等將其稱為「應力陽性」旋後外旋型踝關節損傷。由於該損傷的臨床發病率及治療原則尚不明確,Tornetta, III, MD等對此進行了專項研究,並於近日在J Orthop Trauma雜誌上發表了其研究結果。
  • 踝部骨折
    ②內翻外旋型:暴力作用於外踝,首先導致外踝粉碎性骨折和後踝骨折,但脛腓下韌帶完整。暴力繼續傳導,踝外旋力量使內側副韌帶牽拉內踝,導致內踝撕脫骨折。I型骨折均為三踝骨折。下脛腓韌帶完整,不發生踝關節脫位是此型骨折的特徵。3.III型外翻外旋型   踝關節遭受外翻(旋前)暴力時,使內側副韌帶緊張,導致內踝撕脫骨折。
  • 你不知道的踝關節骨折Lauge-Hansen分型--4型
    是踝關節骨折最為經典的分型方法,將損傷機制和骨折類型相結合。他最初將踝關節骨折分為 4 型:旋後外旋型、旋後內收型、旋前外旋型、旋前外展型。第一個詞代表受傷時足的位置,第二個詞表示致傷暴力的方向。一、旋前外展型分3度:1度.內踝橫行骨折或三角韌帶撕裂;2度.脛腓聯合韌帶斷裂或其附著點撕脫骨折;3度.踝關節平面以上腓骨短
  • 骨折術後脛腓遠端骨性連接的影像學特點及其對踝關節活動度的影響
    在踝關節骨折患者中,76.5%(26/34)脛腓間骨性連接發生在下脛腓聯合部位,23.5%(8/34)在下脛腓聯合近端;在脛腓骨遠端骨折患者中,85.7%(6/7)骨性連接位於骨折線水平;在行下脛腓螺釘固定的患者中,88.9%(8/9)骨性連接位於下脛腓螺釘的置釘水平;在行脛骨髓內針固定的患者中,骨性連接均位於遠端鎖釘水平。
  • 踝關節韌帶損傷——不容忽視
    深層連接內踝尖的下表面和距骨體內側面,包括距脛前韌帶和距脛後韌帶。主要作用是防止踝關節和距下關節過度外展和外翻,限制距骨外翻、旋前以及前移。術後石膏固定3周,早期開始進行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以及本體感覺等康復訓練。(二)內側副韌帶(三角韌帶)急性損傷三角韌帶損傷在踝關節扭傷中所佔比例小於5%,通常和其它損傷同時存在。1.損傷機制  外翻或旋前損傷是其損傷機制。2.損傷病理  單純的三角韌帶損傷很少見,通常損傷較輕。
  • 上脛腓關節脫位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創傷性上脛腓關節脫位易被漏診,1%~2%的脛骨幹或脛骨平臺骨折會並發上脛腓關節脫位,在不伴有腓骨骨折的脛骨骨折中,若重疊移位明顯,應高度懷疑有上脛腓關節上脫位。伴有上脛腓關節脫位的下肢骨折有很高的骨筋膜室症候群(29%)、開放性骨折(63%)和腓總神經損傷(36%)的發生率,且70%的腓總神經在損傷後恢復困難,外側副韌帶也易被累及,上脛腓關節脫位是高能創傷時下肢嚴重損傷的標誌,可能提示肢體不良的預後。特別是伴有下脫位的下肢損傷,應警惕血管神經的破壞。
  • 一文掌握:踝關節韌帶損傷的修復要點
    深層連接內踝尖的下表面和距骨體內側面,包括距脛前韌帶和距脛後韌帶。主要作用是防止踝關節和距下關節過度外展和外翻,限制距骨外翻、旋前以及前移。:石膏固定於中立位距腓前韌帶斷裂+跟腓韌帶斷裂:急診手術跟腓韌帶斷裂:急診手術單純內側副韌帶損傷:少見,較輕,對症治療合併下脛腓分離:閉合復位,輕度蹠屈內翻內旋位石膏固定閉合復位失敗,則手術治療
  • 外踝鉤鋼板在Ⅱ度旋後-內收型內踝骨折中的應用
    因此,對於Ⅱ度旋後-內收型踝關節損傷多傾向於積極手術治療,重建踝穴穩定性及恢復脛骨遠端內側關節面的平整。但目前對於此類損傷中的內踝骨折,何種固定方式為最佳仍存在爭議。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們採用外踝鉤鋼板固定內踝骨折治療Ⅱ度旋後-內收型踝關節損傷患者21例,取得良好療效。報告如下。本組男12例,女9例;年齡27~65歲,平均55.5歲。左側8例,右側13例。
  • 手術視頻|複雜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踝關節骨折包括踝、雙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脛骨下關節面前緣骨折等。這些骨折都可以合併內、外側副韌帶、脛腓聯合韌帶斷裂,還可以合併脛腓下關節分離,或距骨脫位。踝關節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均有關節內骨折,此外,踝關節的關節面比髖關節和膝關節小,但負重則大於髖、膝關節。因此,踝關節骨折如治療不當,極易引起損傷性關節炎。由於上述原因,踝關節骨折的治療要求儘量達到解剖復位,並儘早進行功能鍛鍊,使骨折部位能經常受距骨體的模造,則骨折癒合後能更符合關節活動的要求。因此,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較能滿足上述要求,可作為踝關節骨折治療的首選方法。
  • 【技術】踝關節韌帶損傷——不容忽視
    深層連接內踝尖的下表面和距骨體內側面,包括距脛前韌帶和距脛後韌帶。主要作用是防止踝關節和距下關節過度外展和外翻,限制距骨外翻、旋前以及前移。術後石膏固定3周,早期開始進行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以及本體感覺等康復訓練。(二)內側副韌帶(三角韌帶)急性損傷三角韌帶損傷在踝關節扭傷中所佔比例小於5%,通常和其它損傷同時存在。1.損傷機制  外翻或旋前損傷是其損傷機制。2.損傷病理  單純的三角韌帶損傷很少見,通常損傷較輕。
  • 旋前外旋型踝關節骨折畸形癒合腓骨矯形截骨聯合踝上截骨效果良好
    踝關節骨折的復位不佳可導致以後發生軟骨及軟組織等問題。創傷後的踝關節不對稱性負重可導致關節的退行性改變,這在旋前外旋型骨折的畸形癒合中尤為明顯。
  • Lauge-Hansen 分型可準確評估踝關節骨折的韌帶損傷
    踝關節韌帶損傷可影響踝關節骨折治療方案的制定。既往研究致力於通過影像學資料、體格檢查和關節鏡來尋找診斷踝關節韌帶損傷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仍未建立可有效評估踝關節骨折關節穩定性和韌帶損傷情況的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