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釋義:
踝關節骨折:是骨科常見的損傷,多由間接暴力引起踝部扭傷後發生。根據暴力方向、大小及受傷時足的位置的不同可引起各種不同類型的骨折,目前臨床常用分類方法是Lange-Hansen分類法、Davis-Weber分類法和AO分類法。
下脛腓聯合復位:脛腓聯合螺釘固定術後易出現下脛腓關節復位不良,而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方法評估復位情況,通常需要測量外側平移、前後平移和腓骨軸向旋轉。
背景:評估脛腓骨韌帶聯合的解剖復位對於踝關節骨折的手術治療十分重要,而研究中復位不良發生率的巨大差異可能是由於對復位不良的測量方法和定義不一致造成的。
目的:觀察踝關節骨折螺釘固定術後和螺釘取出後1年下脛腓聯合復位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並評估下脛腓聯合復位不良的發生率。
方法:納入29例接受脛腓骨螺釘固定的踝關節骨折患者,在骨折手術6周後取出下脛腓聯合螺釘。使用CT掃描圖像評估在骨折術後2周內和螺釘取出後1年的下脛腓復位情況;測量兩側脛腓骨前後距離的差異,以及前後腓骨平移和腓骨旋轉情況。
結果與結論:①患者聯合固定術後平均前脛腓距離為(0.8±1.4) mm,螺釘移除後1年增加到(1.8±1.1) mm,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01);②在下脛腓聯合固定術後,4例踝關節前脛腓骨距離復位不良,其中3例增寬,1例過緊;在螺釘取出後1年時間裡,有8例踝關節復位不良,所有韌帶聯合都在擴大;其他測量值不隨時間而變化;③不同復位不良定義方法下,聯合固定術後復位不良的發生率為10%-51%,螺釘取出後1年發生率為20%-62%,此次研究與其他學者的結論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0.03);④提示在取出脛腓螺釘後1年內,前脛腓距離變寬,而其他方向的平移和旋轉差異不大;不同觀察者測量的重複性良好,不同的測量方法會導致復位不良的發生率有差異。
ORCID: 0000-0002-3444-7199(王棟)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出版內容重點:人工關節;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內固定;數位化骨科;組織工程
關鍵詞: 骨, 踝, 關節, 骨折, 內固定, CT, 脛腓聯合, 韌帶
文章來源:王 棟, 曾德斌, 林 喬, 劉克輝. CT評估踝關節骨折螺釘內固定後的下脛腓聯合復位情況[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0, 24(33): 5349-5353.
閱讀更多請登錄《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