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評估踝關節骨折螺釘內固定後的下脛腓聯合復位情況

2020-10-15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

文題釋義:

踝關節骨折:是骨科常見的損傷,多由間接暴力引起踝部扭傷後發生。根據暴力方向、大小及受傷時足的位置的不同可引起各種不同類型的骨折,目前臨床常用分類方法是Lange-Hansen分類法、Davis-Weber分類法和AO分類法。

下脛腓聯合復位:脛腓聯合螺釘固定術後易出現下脛腓關節復位不良,而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方法評估復位情況,通常需要測量外側平移、前後平移和腓骨軸向旋轉。

背景:評估脛腓骨韌帶聯合的解剖復位對於踝關節骨折的手術治療十分重要,而研究中復位不良發生率的巨大差異可能是由於對復位不良的測量方法和定義不一致造成的。

目的:觀察踝關節骨折螺釘固定術後和螺釘取出後1年下脛腓聯合復位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並評估下脛腓聯合復位不良的發生率。

方法:納入29例接受脛腓骨螺釘固定的踝關節骨折患者,在骨折手術6周後取出下脛腓聯合螺釘。使用CT掃描圖像評估在骨折術後2周內和螺釘取出後1年的下脛腓復位情況;測量兩側脛腓骨前後距離的差異,以及前後腓骨平移和腓骨旋轉情況。

結果與結論:①患者聯合固定術後平均前脛腓距離為(0.8±1.4) mm,螺釘移除後1年增加到(1.8±1.1) mm,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01);②在下脛腓聯合固定術後,4例踝關節前脛腓骨距離復位不良,其中3例增寬,1例過緊;在螺釘取出後1年時間裡,有8例踝關節復位不良,所有韌帶聯合都在擴大;其他測量值不隨時間而變化;③不同復位不良定義方法下,聯合固定術後復位不良的發生率為10%-51%,螺釘取出後1年發生率為20%-62%,此次研究與其他學者的結論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0.03);④提示在取出脛腓螺釘後1年內,前脛腓距離變寬,而其他方向的平移和旋轉差異不大;不同觀察者測量的重複性良好,不同的測量方法會導致復位不良的發生率有差異。

ORCID: 0000-0002-3444-7199(王棟)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出版內容重點:人工關節;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內固定;數位化骨科;組織工程

關鍵詞: 骨, 踝, 關節, 骨折, 內固定, CT, 脛腓聯合, 韌帶

文章來源:王 棟, 曾德斌, 林 喬, 劉克輝. CT評估踝關節骨折螺釘內固定後的下脛腓聯合復位情況[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0, 24(33): 5349-5353.

閱讀更多請登錄《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官網

相關焦點

  • 踝關節骨折下脛腓聯合螺釘無需常規取出
    為恢復踝關節穩定,通常使用下脛腓聯合螺釘進行固定,但是目前有關下脛腓聯合螺釘的研究,在螺釘數量、穿透皮質層數、螺釘直徑、是否應該常規去除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爭議。為避免長期固定下脛腓聯合出現踝關節疼痛和僵硬,許多學者建議在完全負重前常規去除下脛腓聯合螺釘。
  • JBJS概念回顧:踝關節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
    2.3.3後踝固定 近期的研究證據表明,後踝骨折塊上若有完整的後下脛腓聯合韌帶,則對後踝進行復位固定後足以維持踝關節的脛腓聯合的穩定性。若後踝骨折塊移位較小,可以通過經皮前後位螺釘固定;對較大後踝骨折塊或者骨折移位較明顯的患者,可通過後外側入路進行會啊關節骨折塊復位並行鋼板固定。
  • 韌帶修復脛腓聯合分離復位效果更好
    儘管跨關節螺釘在治療下脛腓損傷中最為常用,但文獻報其復位不良率高,隨著學者對下脛腓復位不良引起潛在併發症的認識不斷深入,開始重視包括骨折和韌帶修復的解剖復位。來自英國的 Little 博士比較一期修復三角韌帶和 PITFL 聯合固定外踝和下脛腓螺釘治療 SER IV 型踝關節骨折的療效。
  • TightRope 與螺釘固定下脛腓療效類似
    下脛腓聯合損傷常見於 Lauge-Hansen 旋前外旋(PER)或 Weber C 型踝關節骨折。下脛腓聯合復位不良會影響脛腓關節運動特徵和踝關節功能,甚至導致關節炎。
  • 手術視頻|複雜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他從手術時機、體位、切口、入路,內固定物選擇,腓骨固定,脛腓聯合韌帶穩定性的判定與手術固定,內踝固定及術後功能康復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演示。踝關節骨折包括踝、雙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脛骨下關節面前緣骨折等。這些骨折都可以合併內、外側副韌帶、脛腓聯合韌帶斷裂,還可以合併脛腓下關節分離,或距骨脫位。
  • 單純脛腓螺釘固定旋前外旋踝關節骨折長期療效良好
    1976年,Pankovich首先報導了一組Maisonneuve踝關節骨折病例的研究結果。 從最近的文獻報導來看,大多數學者都主張Maisonneuve骨折應該進行手術治療。大多數術者都認為腓骨近端的骨折不需要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但這一點並沒有1級證據支持。此外,除非後踝骨折固定以後下脛腓聯合穩定性良好,否則都應該用1或2枚螺釘固定下脛腓聯合。
  • 雙股帶線錨釘系統內固定治療下脛腓聯合損傷
    下脛腓聯合損傷:踝關節損傷是一種最常見的骨科疾病,下脛腓聯合韌帶是維持踝關節穩定的重要解剖結構,踝關節損傷易合併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如診斷或治療不及時,常易引起創傷性關節炎以及踝關節不穩定等後遺症。方法:選擇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南院收治的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損傷患者30例,隨機分2組,每組15例。試驗組採用雙股錨釘線固定下脛腓聯合,對照組採用下脛腓聯合螺釘固定。
  • 踝關節骨折分型及特殊類型骨折治療
    踝關節由脛骨遠端、腓骨遠端、距骨及下脛腓聯合複合體、內側三角韌帶複合體、外側韌帶複合體組成。5%的非骨折性踝關節扭傷可伴發下脛腓聯合損傷。下脛腓聯合對維持踝關節結構的穩定及傳導運動時的應力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下脛腓聯合是一個複雜的關節,其骨性結構由凸起的腓骨遠端內側關節面和凹陷的脛骨遠端外側關節面組成,它的完整是踝關節功能完善的基本條件。此外,下脛腓聯合還包含了脛腓前韌帶、脛腓後韌帶、脛腓骨間韌帶及橫韌帶。
  • 手術技巧:三皮質脛腓聯合螺釘斷裂的取出方法
    據報導,下脛腓聯合三皮質固定時發生螺釘斷裂的可能性約為10%-29%。如何去除斷裂的螺釘,尤其是殘留在脛骨內的螺釘殘端,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
  • 骨折術後脛腓遠端骨性連接的影像學特點及其對踝關節活動度的影響
    在踝關節骨折患者中,76.5%(26/34)脛腓間骨性連接發生在下脛腓聯合部位,23.5%(8/34)在下脛腓聯合近端;在脛腓骨遠端骨折患者中,85.7%(6/7)骨性連接位於骨折線水平;在行下脛腓螺釘固定的患者中,88.9%(8/9)骨性連接位於下脛腓螺釘的置釘水平;在行脛骨髓內針固定的患者中,骨性連接均位於遠端鎖釘水平。
  • 【收藏】踝關節陳舊性骨折
    一般認為,腓骨短縮畸形是下脛腓聯合損傷所致的結果,導致下脛腓聯合不穩定性分離。踝關節骨折時腓骨短縮2 mm或外旋5°即可造成脛距關節接觸應力的改變,而外旋達30°時,脛骨遠端與距骨的接觸面積將會減少1/3。內踝骨折及三角韌帶損傷也會導致距骨的外移及外翻,這些病理改變都可能導致踝關節解剖軸線的改變及應力再分布。
  • 韌帶修復與下脛腓聯合螺釘可獲得相同的踝關節穩定性
    踝關節不穩定性骨折常伴有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目前針對此類患者的最佳治療方式存在爭議。而脛腓聯合螺釘最常使用,其他下脛腓固定方式,如紐扣縫合法或韌帶解剖修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AAOS 2016:負重鍛鍊時下脛腓螺釘不需取出
    踝關節不穩定性骨折常伴有下脛腓韌帶的損傷,術中常需要下脛腓螺釘固定,但術後患者開始負重鍛鍊時該螺釘是否需取出仍有爭論,因此來自韓國大邱的宋光秀(音譯)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探討合併下脛腓韌帶損傷的踝關節不穩定骨折患者術後開始負重功能鍛鍊時
  • 淺談老年骨質疏鬆性踝關節骨折的診斷與治療
    下脛腓聯合是腓骨下端和脛骨由位於脛-距關節面的水平處的前脛腓韌帶和後脛腓韌帶形成;前部和後部脛腓韌帶通常被稱為前和後韌帶聯合。受傷時足的位置和暴力方向決定了踝關節骨折的損傷類型。足的位置決定了變形發生時哪個結構緊張以至於最先損壞,足處於旋後位時,外側結構緊張,內側結構鬆弛,故外側結構最先損壞;相反,足處於旋前位時,內側結構緊張,最先損壞。
  • 專題教程:Maisonneuve骨折二十問,超詳細解析!
    採取閉合復位踝穴螺釘固定手術治療Maisonneuve損傷時存在下脛腓聯合脫位狀態下固定的風險,術中復位鉗的使用不當及術中影像分析不準確是可能的風險因素。   下脛腓聯合損傷在直視下進行復位可提高準確率。   十二、下脛腓聯合損傷的固定方式?
  • Lauge-Hansen 分型可準確評估踝關節骨折的韌帶損傷
    踝關節韌帶損傷可影響踝關節骨折治療方案的制定。既往研究致力於通過影像學資料、體格檢查和關節鏡來尋找診斷踝關節韌帶損傷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仍未建立可有效評估踝關節骨折關節穩定性和韌帶損傷情況的評價方法。
  • 【疾病科普】踝關節腫痛不穩----謹防「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
    17歲的小王平常非常喜歡運動,但這1年多來由於左側的踝關節時不時出現腫痛,而且走路還會出現不穩的情況,所以也就不能向以前那樣經常從事自己喜歡的運動了
  • Endobutton鋼板重建下脛腓聯合韌帶:一種不需取出的下脛腓固定方法
    下脛腓損傷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傳統的方法是進行下脛腓螺釘固定。目前,對於螺釘的規格,數目,螺釘距脛距關節的距離,穿透皮質的層數,是否取出螺釘以及取出的時機仍有爭議。
  • 可吸收釘板系統治療踝關節骨折
    因此,不穩定踝關節骨折需行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傳統的金屬內固定物能夠提供堅強的固定作用,但其在骨折癒合過程中存在應力遮擋效應,且需二次手術取內固定物。為了克服以上缺點,生物降解可吸收內置物成為研究的熱點。
  • 手把手教程:截骨矯形治療踝關節骨折畸形癒合
    、術前評估方案、針對內踝、外踝、後踝截骨手術方案以及術後康復。內側關節間隙和後方脛骨後肌腱溝顯露完畢後,可以於原骨折平面進行截骨。旋後內收型畸形癒合需要垂直方向內踝截骨,內踝骨塊向遠端推移復位,克氏針固定。內踝向外側移位畸形癒合,截骨可能較為困難,需要水平方向截骨,有時需要同時進行踝穴頂部截骨,骨塊復位固定後,透視檢查距骨復位位置。伴有外踝外翻畸形(圖 5),需要進行外踝截骨,清理瘢痕組織後,距骨內移後,才能進行內踝畸形矯正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