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脛腓聯合損傷常見於 Lauge-Hansen 旋前外旋(PER)或 Weber C 型踝關節骨折。下脛腓聯合復位不良會影響脛腓關節運動特徵和踝關節功能,甚至導致關節炎。為此獲得下脛腓聯合精確復位和長久穩定是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損傷患者的要點。
下脛腓螺釘固定脛腓聯合在臨床中最為常用,但文獻報導 50% 患者下脛腓螺釘固定患者出現復位不良,且易出現螺釘斷裂或存在取出風險。彈性 TightRope 技術可模擬下脛腓踝關節微動功能,使用越來越廣泛,可避免內固定取出和螺釘取出導致的下脛腓再次移位。
最近來自芬蘭的 Kortekangas 教授通過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比較了下脛腓螺釘和 TightRope 技術在固定下脛腓聯合的穩定性和有效性的差異,以及術後 2 年骨關節炎的發生。相關論文發表在 injury。
從 2010 年 1 月至 2011 年 12 月納入符合標準的 Lauge-Hansen 旋前外旋或 Weber C 型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納入 21 例 TightRope 技術固定的下脛腓聯合損傷患者,22 例 3.5 mm 下脛腓螺釘固定。術中和術後 CT 評估下脛腓復位情況,主要根據脛骨切跡處腓骨的位置和下脛腓的寬度,軸向冠狀位和矢狀位掃描平行於脛骨穹窿,測量在關節面上 1 cm(圖 1)。
至少隨訪 2 年,且通過術後 CT 評分骨關節炎的分級。通過 Olerud–Molander 評分,100 米 VAS 評分,足踝功能評分 36-術後健康評分等評估術後患者踝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
圖 1 術中 CT 顯示雙側踝關節正常側(A),手術側(B)。軸向掃描平行脛骨穹窿,在關節面近端 1 cm 測量相關數值
螺釘固定組因 1 例術中 CT 掃描質量差和 2 例失訪,最後螺釘組 19 例,TightRope 技術組 21 例。根據術中 CT 分析,發現螺釘組只有 1 例出現下脛腓復位不良; 而 TightRope 技術組有 7 例出現復位不良(圖 2A),但暴露探查發現當踝關節背屈 90°時,下脛腓復位良好,無需再次復位(圖 2 B)。
通過影像學專家回顧性再次分析術中和術後的 CT 掃描,每組均有 1 例下脛腓復位不良被忽略了。術後 CT 掃描發現,在螺釘固定組 3 例復位不良,而 TightRope 技術組只有 1 例。兩組功能評分及關節炎的發生無統計學差異。
圖 2 TightRope 技術組術中下脛腓復位不良假陽性。(A)術中 CT 顯示腓骨輕度外旋,向後側移位,可能是由於彈性固定的本質引起的;(B)術中同一患者在背屈 90°後,腓骨旋轉消失,同時術中直視下得到確認
作者認為對於 Lauge-Hansen 旋前外旋或 Weber C 型踝關節骨折患者,下脛腓螺釘和 TightRope 技術術後復位不良率類似,但是 TightRope 技術固定組在術中 CT 掃描中可能因其動態固定本質而誤導為復位不良。在至少 2 年的隨訪中,復位不良率在螺釘固定組輕微增加,而 TightRope 技術組復位穩定性維持較好。兩組在功能預後和關節炎的發生無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