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ghtRope 與螺釘固定下脛腓療效類似

2020-12-10 丁香園

下脛腓聯合損傷常見於 Lauge-Hansen 旋前外旋(PER)或 Weber C 型踝關節骨折。下脛腓聯合復位不良會影響脛腓關節運動特徵和踝關節功能,甚至導致關節炎。為此獲得下脛腓聯合精確復位和長久穩定是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損傷患者的要點。

下脛腓螺釘固定脛腓聯合在臨床中最為常用,但文獻報導 50% 患者下脛腓螺釘固定患者出現復位不良,且易出現螺釘斷裂或存在取出風險。彈性 TightRope 技術可模擬下脛腓踝關節微動功能,使用越來越廣泛,可避免內固定取出和螺釘取出導致的下脛腓再次移位。

最近來自芬蘭的 Kortekangas 教授通過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比較了下脛腓螺釘和 TightRope 技術在固定下脛腓聯合的穩定性和有效性的差異,以及術後 2 年骨關節炎的發生。相關論文發表在 injury。

從 2010 年 1 月至 2011 年 12 月納入符合標準的 Lauge-Hansen 旋前外旋或 Weber C 型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納入 21 例 TightRope 技術固定的下脛腓聯合損傷患者,22 例 3.5 mm 下脛腓螺釘固定。術中和術後 CT 評估下脛腓復位情況,主要根據脛骨切跡處腓骨的位置和下脛腓的寬度,軸向冠狀位和矢狀位掃描平行於脛骨穹窿,測量在關節面上 1 cm(圖 1)。

至少隨訪 2 年,且通過術後 CT 評分骨關節炎的分級。通過 Olerud–Molander 評分,100 米 VAS 評分,足踝功能評分 36-術後健康評分等評估術後患者踝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


圖 1 術中 CT 顯示雙側踝關節正常側(A),手術側(B)。軸向掃描平行脛骨穹窿,在關節面近端 1 cm 測量相關數值

螺釘固定組因 1 例術中 CT 掃描質量差和 2 例失訪,最後螺釘組 19 例,TightRope 技術組 21 例。根據術中 CT 分析,發現螺釘組只有 1 例出現下脛腓復位不良; 而 TightRope 技術組有 7 例出現復位不良(圖 2A),但暴露探查發現當踝關節背屈 90°時,下脛腓復位良好,無需再次復位(圖 2   B)。

通過影像學專家回顧性再次分析術中和術後的 CT 掃描,每組均有 1 例下脛腓復位不良被忽略了。術後 CT 掃描發現,在螺釘固定組 3 例復位不良,而 TightRope 技術組只有 1 例。兩組功能評分及關節炎的發生無統計學差異。


圖 2 TightRope 技術組術中下脛腓復位不良假陽性。(A)術中 CT 顯示腓骨輕度外旋,向後側移位,可能是由於彈性固定的本質引起的;(B)術中同一患者在背屈 90°後,腓骨旋轉消失,同時術中直視下得到確認

作者認為對於 Lauge-Hansen 旋前外旋或 Weber C 型踝關節骨折患者,下脛腓螺釘和 TightRope 技術術後復位不良率類似,但是 TightRope 技術固定組在術中 CT 掃描中可能因其動態固定本質而誤導為復位不良。在至少 2 年的隨訪中,復位不良率在螺釘固定組輕微增加,而 TightRope 技術組復位穩定性維持較好。兩組在功能預後和關節炎的發生無差異。


相關焦點

  • 單純脛腓螺釘固定旋前外旋踝關節骨折長期療效良好
    大多數術者都認為腓骨近端的骨折不需要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但這一點並沒有1級證據支持。此外,除非後踝骨折固定以後下脛腓聯合穩定性良好,否則都應該用1或2枚螺釘固定下脛腓聯合。 然後,目前並沒有研究報導Maisonneuve骨折的長期隨訪結果。
  • Endobutton鋼板重建下脛腓聯合韌帶:一種不需取出的下脛腓固定方法
    下脛腓損傷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傳統的方法是進行下脛腓螺釘固定。目前,對於螺釘的規格,數目,螺釘距脛距關節的距離,穿透皮質的層數,是否取出螺釘以及取出的時機仍有爭議。
  • AAOS 2016:負重鍛鍊時下脛腓螺釘不需取出
    踝關節不穩定性骨折常伴有下脛腓韌帶的損傷,術中常需要下脛腓螺釘固定,但術後患者開始負重鍛鍊時該螺釘是否需取出仍有爭論,因此來自韓國大邱的宋光秀(音譯)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探討合併下脛腓韌帶損傷的踝關節不穩定骨折患者術後開始負重功能鍛鍊時
  • 上脛腓關節脫位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Gabrion等報導的4例上脛腓關節的下脫位患者全部合併嚴重的下肢撕裂傷、脛骨骨折及血管神經的損傷,不得不進行Ⅰ期或Ⅱ期截肢手術。伴有上脛腓關節脫位的下肢骨折有很高的骨筋膜室症候群(29%)、開放性骨折(63%)和腓總神經損傷(36%)的發生率,且70%的腓總神經在損傷後恢復困難,外側副韌帶也易被累及,上脛腓關節脫位是高能創傷時下肢嚴重損傷的標誌,可能提示肢體不良的預後。特別是伴有下脫位的下肢損傷,應警惕血管神經的破壞。
  • CT評估踝關節骨折螺釘內固定後的下脛腓聯合復位情況
    目的:觀察踝關節骨折螺釘固定術後和螺釘取出後1年下脛腓聯合復位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並評估下脛腓聯合復位不良的發生率。方法:納入29例接受脛腓骨螺釘固定的踝關節骨折患者,在骨折手術6周後取出下脛腓聯合螺釘。
  • 踝關節骨折(九)下脛腓聯合2
    Marie-Lyne Nault利用CT判定下脛腓有無分離文獻J Orthop Trauma Volume 27,Number 11,November 2013,638-641.Taser等認為CT三維重建可以顯示下脛腓關節的容積形狀和大小,在診斷1 mm以內的下脛腓聯合分離即具敏感性;當下脛腓聯合分離為1 mm時,下脛腓關節容積可以增加43%,當分離>3 mm後,每增加1 mm下脛腓關節容積遞增
  • 踝關節骨折下脛腓聯合螺釘無需常規取出
    文獻來源:Injury 2013 Dec 44 12 :1880-4踝關節骨折較為常見,每10000人中大概會有130-180人發生踝關節骨折,在過去20年踝關節的發病率還在穩步上升,其中有20%的踝關節骨折存在下脛腓聯合損傷,在Weber C型損傷中最為常見。
  • 全關節鏡輔助下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
    目的:探討全關節鏡輔助下復位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佛山市中醫院收治的42例(42足)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術方案分2組,全關節鏡入路組(n=21)接受全關節鏡輔助下復位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跗骨竇入路組(n=21)接受跗骨竇入路跟骨解剖板內固定治療。
  • JBJS概念回顧:踝關節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
    3.圍手術期的三維CT檢查和術中直視下踝關節下脛腓聯合韌帶修復可以提高韌帶解剖復位的準確率。 4.隨著新的復位技術發展,下脛腓螺釘作為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標準治療方法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5.脛腓聯合螺釘是否需要取出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議,但下脛腓聯合螺釘的存在可以對脛腓聯合復位不良進行自發的糾正。
  • 雙股帶線錨釘系統內固定治療下脛腓聯合損傷
    背景: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如診斷或治療不及時,常易引起創傷性關節炎以及踝關節不穩定等後遺症,目前對於雙股帶線錨釘系統能否治療下脛腓聯合損傷尚無明確報導。目的:回顧性分析雙股錨釘線固定治療下脛腓聯合損傷的臨床療效以及安全性。
  • 「應力陽性」旋後外旋型踝關節損傷者應密切注意下脛腓聯合損傷的...
    據以往文獻報導,旋後外旋型踝關節損傷發生下脛腓韌帶損傷的機率為19%–40%。在損傷時中立位、應力位,復位後石膏固定以及最終隨訪時的X線片上對內側踝穴間隙寬度進行測量。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決策的制定依據患者和醫生對相關風險或收益評估後決定。對於手術治療者,在其腓骨固定後,在外展外旋應力位X線相上評估內側踝穴增寬和距骨半脫位情況,以確定是否存在下脛腓聯合不穩。 研究結果顯示,所有114例患者中54例採用石膏固定治療,另外60例採用手術治療。
  • 手術技巧:三皮質脛腓聯合螺釘斷裂的取出方法
    據報導,下脛腓聯合三皮質固定時發生螺釘斷裂的可能性約為10%-29%。如何去除斷裂的螺釘,尤其是殘留在脛骨內的螺釘殘端,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
  • 精彩幻燈: 下脛腓分離的相關問題
    精彩幻燈: 下脛腓分離的相關問題
  • 外踝骨折打髓內釘固定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移位型外踝骨折的治療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目前的金標準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在近期的Foot and Ankle Surgery雜誌上,美國學者Oded,發表了他們採用髓內釘治療外踝骨折的臨床研究。 歡迎查閱分享,感謝鼓勵支持。 手術技巧腓骨髓內釘是一種實心髓內釘。
  • 韌帶修復與下脛腓聯合螺釘可獲得相同的踝關節穩定性
    踝關節不穩定性骨折常伴有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目前針對此類患者的最佳治療方式存在爭議。而脛腓聯合螺釘最常使用,其他下脛腓固定方式,如紐扣縫合法或韌帶解剖修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脛腓骨幹骨折的治療要點 | 骨科基礎
    1、脛骨略向外彎,有12-15度生理弧度,骨幹的上2/3呈三稜形,下1/3逐漸變為四方形,中下1/3交界處相對較細,是骨折的好發部位。2、脛骨前內側無肌肉附著,僅被皮膚覆蓋,骨折移位大者,易刺破皮膚,造成開放性損傷。3、脛骨上1/3後方有膕動脈及其分支脛前動脈、脛後動脈通過;腓骨小頭的內下方有腓總神經通過,該部位骨折,有可能損傷血管和神經。
  • 股骨轉子部骨折的內固定療效——髓內釘優於滑動髖螺釘嗎?
    在股骨轉子間或轉子下骨折的內固定手術治療中,髓內釘與滑動髖螺釘均表現出良好的良好療效,但涉及二者的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卻鮮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