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介紹的是一個複雜踝關節骨折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視頻,作者 Von Keudell 教授來自美國波士頓貝斯以色列醫療中心。他從手術時機、體位、切口、入路,內固定物選擇,腓骨固定,脛腓聯合韌帶穩定性的判定與手術固定,內踝固定及術後功能康復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演示。
踝關節骨折包括踝、雙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脛骨下關節面前緣骨折等。這些骨折都可以合併內、外側副韌帶、脛腓聯合韌帶斷裂,還可以合併脛腓下關節分離,或距骨脫位。踝關節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均有關節內骨折,此外,踝關節的關節面比髖關節和膝關節小,但負重則大於髖、膝關節。因此,踝關節骨折如治療不當,極易引起損傷性關節炎。由於上述原因,踝關節骨折的治療要求儘量達到解剖復位,並儘早進行功能鍛鍊,使骨折部位能經常受距骨體的模造,則骨折癒合後能更符合關節活動的要求。因此,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較能滿足上述要求,可作為踝關節骨折治療的首選方法。但手法復位石板和陳舊性骨折等仍需手術治療。
1. 內踝骨折,兩骨折端之間有軟組織嵌入者。
2. 雙踝骨折手法復位失敗者。
3. 單踝或雙踝骨折合併脛腓下關節分離,閉合復位未成功者。
4. 三踝骨折,其後踝骨折超過脛骨下關節面的1/3者。
5. 有移動的陳舊性骨折。
1. 骨折部位有明顯腫脹者,應抬高患肢促腫脹消退。
2. 骨折部位有擦傷或水泡者,應當用注射器將水泡抽癟,待擦傷完全癒合,水泡乾癟,表皮脫落後,方可手術。
3. 踝關節骨折多用螺釘作內固定,術前應根據X線片選妥長短合適的螺釘。
麻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內踝骨折
1. 體位:仰臥位,患肢外旋;或側臥於患側,兩膝間墊以軟枕,雙足分開,使傷側內踝向上。
2. 切口、顯露:沿內踝前外側作弧形切口,長約4~5cm,下行向後繞過內踝遠端。切開皮下組織時,注意勿損傷大隱靜脈及隱神經。向後翻開皮瓣,即可顯露骨折,骨折遠端經常向前移位。分離內踝後側時注意勿傷及脛後肌肉及其腱鞘。
3. 復位:復位前,先用巾鉗夾住骨折塊稍加牽引,顯露關節腔,清除腔內血腫和碎骨屑,仔細探查骨折端間有無軟組織嵌入,如有軟組織嵌入,應作分離後取出。復位時,助手牽引,術者用巾鉗夾住骨折塊幫助復位,並縱向夾住骨折兩端保持復位。
4. 內固定:較大的骨折塊多用螺釘固定,小骨折塊只可用克氏針內固定。在骨折塊中心先鑽一孔,然後與脛骨縱軸成45度角,斜向對側鑽孔和擰入螺釘(或鑽入克氏針);陳舊性骨折應作骨釘移植,以促進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