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甘肅省禮縣第一人民醫院骨科順利為66歲的馬女士施行了左脛骨遠端骨折(pilon骨折) 左踝關節(內、外踝)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患者馬某某,女,66歲,於入院前5小時,在家中院子走路時滑倒摔傷,致左踝關節腫痛,畸形,有異常活動,可捫及骨擦感,不能站立及行走,事發後在當地未做特殊處理,急來我院就診,左踝關節正側位片後報告:左脛骨遠段後側骨折,明顯錯位,內外踝骨折,明顯錯位,故我科以「左脛骨遠端骨折(pilon骨折) 左踝關節(內、外踝)骨折」收住我科。
專科情況:左踝關節腫脹明顯,皮膚張力高,踝關節未見皮下青紫瘀血,壓痛明顯,可觸及骨擦音伴左踝關節活動受限,下肢縱向叩擊痛陽性,足背動脈可捫及搏動,左下肢端無被動牽拉疼痛,肢端血循正常。餘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左踝關節正側位片報告:左脛骨遠端後側骨折,明顯錯位,內外踝骨折,明顯錯位。
王成主治醫師於2020年10月23日20:30分收住病人,認真查體後判斷:1.患者踝關節中三踝骨折,屬關節內骨折,應行手術治療;2、入院後行左踝關節骨折跟骨骨牽引術;3、抬高患肢30°,以利於患肢消腫。
骨外科馬驥主任得知患者病情後,為確保手術效果,於2020年10月25日08:30分組織本科全體醫生,對病人的病情進行認真分析和討論。
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組團式幫扶專家李旭偉主治醫師指出:患者診斷明確,傷情較重。1、三踝骨折是較為嚴重的一種關節內骨折,同時累及內、外、後三踝,通常所受到的暴力比單純內、外踝骨折大,治療三踝骨折的關鍵是恢復距骨的解剖位置和踝穴完整性,保持脛骨上下關節面的平行,對踝關節進行解剖復位和堅強內固定,重建踝關節的力線和穩定。
2、三踝骨折固定的順序 一般情況下,①外踝骨折解剖復位內固定以後,②內踝骨折會自行復位或很容易復位,內踝骨折一般儘可能採用螺釘固定,如果骨折塊太小也可採用克氏針固定。③三踝骨折中,如果後踝骨折塊很小,對功能影響不大,可不做處理。如果後踝骨折塊累及脛距關節面的15%–25%,須根據術中情況決定後踝骨折塊是否固定,如果後踝骨折塊超過脛距關節面的25%,則必須復位固定。後踝的復位固定應在外踝骨折復位固定之後進行,將後踝骨折塊復位,用1–2枚螺釘自前向後固定。骨折復位固定後,拍攝X線片檢查骨折對位情況。
骨外科馬驥主任總結:了解病史,該患者左踝關節腫脹畸形,在我院行三維CT示:左側三踝骨折,骨折移位明顯,手術指徵明確,經全科醫師積極討論後,認為患者既往體健,無明顯手術禁忌症,待患肢腫脹消退後予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圍手術期應積極活血消腫,應密切觀察末梢血運感覺,預防皮膚張力過大引發的皮膚缺血壞死,預防血栓形成。
待患者左下肢腫脹消退後,於2020年10月30日在連硬外麻醉下行左脛骨遠端骨折(pilon骨折) 左踝關節(內、外踝)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經過2個多小時,由骨科王成主治醫師、李旭偉主治醫師、二助田林住院醫師與手術室主任左鳳等醫護人員密切配合,11:30分手術獲得圓滿成功。術後指導患者加強功能鍛鍊。
術後查體:左踝關節蹠屈、背伸功能正常,足背動脈搏動可觸及,末梢血運正常。
【小知識】踝關節(ankle joint),由脛骨、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故又名距骨小腿關節。脛骨的下關節面及內、外踝關節面共同形成的「冂」形的關節窩,容納距骨滑車(關節頭),由於滑車關節面前寬後窄,當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關節穩定;但在蹠屈時,如走下坡路時滑車較窄的後部進入窩內,踝關節鬆動且能作側方運動,此時踝關節容易發生扭傷,其中以內翻損傷最多見,因為外踝比內踝長而低,可阻止距骨過度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