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危險因素的最新進展

2020-10-28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

文題釋義:

髖關節置換是指將人工假體,包含股骨部分和髖臼部分,利用骨水泥和螺絲釘固定在正常的骨質上,以取代病變的關節,重建患者髖關節的正常功能,是一種較成熟可靠的治療手段。

脫位:指關節遭受外力作用,使構成關節的骨端關節面脫離正常位置,引起功能障礙。

背景: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是關節外科面臨的難題,隨著關節外科手術技術的快速發展,術後假體脫位的問題愈發受到重視。國內外研究發現,在術前評估與規劃、手術方式以及術後康復中均存在潛在因素導致術後假體脫位的發生,對於相關危險因素的認識越來越全面。

目的:概述關於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危險因素的最新研究進展,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方法:利用計算機檢索CNKI、萬方、PubMed及Embase資料庫1970年1月至2019年9月的相關文章,檢索詞為「全髖關節置換術,假體,術後脫位,危險因素,total hip arthroplasty,prosthesis,postoperative dislocation,risk factors」。查閱相關文章,最終共納入77篇文獻進行結果分析。

結果與結論:①導致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的危險因素包括不全面的術前評估與規劃、不合理的手術方式以及不科學的術後康復;②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會嚴重影響手術效果,因此在術前、術中及術後的各個環節都應採取預防措施,避免脫位的發生。

ORCID: 0000-0001-7346-2167(朱東明)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出版內容重點:人工關節;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內固定;數位化骨科;組織工程

關鍵詞: 骨, 關節, 髖, 髖關節置換, 假體, 脫位, 康復, 綜述

文章來源:朱東明, 張 振, 張 傑, 顏連啟. 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危險因素的最新進展[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0, 24(36): 5864-5870.

閱讀更多請登錄《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官網

相關焦點

  • 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總是「吱吱」響,怎麼辦?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髖部開始出現問題,不得不通過全髖關節置換術來解決疼痛等症狀。儘管全髖關節置換術已經很成熟,假體材料也在不斷改進,但仍有部分患者術後出現關節假體異響,產生令人擔憂的臨床問題。
  • 全髖關節置換
    介紹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骨科手術中最具成本效益且一貫成功的手術之一 。THA可為患有退行性退行性髖關節骨關節炎(OA)的患者提供可靠的結果,尤其是緩解疼痛,恢復功能和全面改善生活質量。1890年,Gluck博士的一項報告報導了14例全關節置換術,其中包括一名人類患者的象牙股骨頭置換術。1940年,奧斯丁·摩爾(Austin Moore)博士與外科醫生哈羅德·博爾曼(Harold Bohlman)博士合作開發了第一臺髖關節半髖置換術(內覆假體),用於治療股骨頸移位的骨折。1952年,摩爾博士開發了他享譽盛名的「奧斯汀·摩爾假體」,作為全球通用的現成關節替代品。
  • 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後的影像學評估
    背景: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後難免發生併發症,目前臨床常用術後評估的影像學手段多種多樣,各有利弊。目的:介紹X射線片、CT、MRI等影像學檢查在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後療效評估方面的應用價值及研究進展。結果與結論:①X射線片是全髖關節置換後患者複查的首選檢查;②骨單光子發射CT不易受到金屬偽影的影響,在關節置換患者中顯示出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③MRI成為評估髖周肌群,特別是肌肉形態學改變的金標準;④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作為肌肉損傷的標誌物,是評估微創全髖關節置換的一種特異而客觀的方法;⑤提示微創全髖關節置換極大地避免了肌肉和肌腱的切開或剝離,減少了術後髖關節脫位及脂肪液化壞死等風險
  • 髖臼假體上移放置對髖關節發育不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下肢長度及功能的影響
    對此類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時,使髖臼假體獲得良好的骨性包容和儘量恢復患肢長度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1-2]。要恢復患肢長度,將髖臼假體安放在與對側髖臼旋轉中心同一水平的位置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排除標準:(1)失訪或隨訪資料不全;(2)同期行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發育不良繼發骨關節炎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適應證:(1)髖關節疼痛伴功能障礙;(2)鎮痛藥物保守治療無效;(3)疼痛、跛行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禁忌證:(1)跛行步態,但患髖無疼痛;(2)患髖外展肌力不足;(3)高位脫位伴骨盆骨量嚴重缺乏;(4)術前有其他系統疾病影響手術者。
  •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早期負重可行性的研究進展
    作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康復科  汪鑫      20世紀60年代,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手術假體的應用歷史全髖關節植入組合通常由惰性金屬(鈷鉻合金和鈦)的股骨組件和一個高密度的聚乙烯髖臼組成。早期THA手術的革命性進展是使用丙烯酸的骨水泥固定假體。
  • SuperPATH與傳統後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對比
    背景:近年來全髖關節置換出現多種微創入路,其中CHOW等於2010年提出Superpath入路。該入路具有不切斷外旋肌群並保留髖關節囊的特點,有利於患者術後早期下地活動,相對於其他手術入路,出現髖關節脫位的風險明顯降低。
  •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第二天就能深蹲盤腿下地溜達_山西新聞...
    本報12月27日訊(記者 薛琳)今日,從山醫大二院傳來消息,一名35歲的患者在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行走,還能完成深蹲、盤腿等動作,完全顛覆了傳統「傷筋動骨一百天」的說法。這一切都得益於該院骨科新引進的直接前方入路(DAA)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 在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前,你需要了解:這4種材料可以選擇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公認的治療中晚期髖關節疾病的終極手段。自從20世紀60年代一線醫生等對人工全髖關節假體的設計做出了巨大改進,隨著手術技術、假體材料和製造工藝的完善,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迄今為止,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最成熟和有效的骨科手術之一它有效地延長了患者的壽命,提高了生活質量。
  • 初次人工全髖關節置換需要注意什麼?
    一些特殊的髖部疾患如完全脫位的髖關節發育不良繼發的骨關節炎不在適應證之列,甚至被列為是髖關節置換術的禁忌證。隨著手術技術的的完善、髖關節假體設計的改進、圍術期處理水平提高、併發症減少,髖關節置換術的適應證逐漸擴大。
  • 上海長徵醫院錢齊榮-王波團隊完成 首例人工智慧輔助全髖關節置換
    前言:複雜全髖關節置換術,一直以來對眾多關節外科醫生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和需要持續鑽研的課題。基於長木谷AI HIP系統術前的精準規劃,針對患者術前合併的發育異常和退變畸形,由人工智慧對複雜全髖關節置換患者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個體化選擇人工關節假體類型進行精細比對分析,通盤考量畸形髖關節的旋轉中心、偏心距、下肢長度以及假體方位,快速、精準、高效的為術者提供最佳手術方案。術中採用前沿的直接前方入路(DAA)全髖關節置換術,精確操作,為患者術後的加速康復奠定了堅實基礎。
  • 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你需要掌握的 15 個術前細節
    隨著人口老齡化增加,髖部手術逐漸增多,掌握全髖關節置換術,對骨科醫生來說也越來越重要。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技術含量較高的手術,學習曲線較長,如果掌握不當,術後脫位、感染等併發症較高,給患者經濟和身心均帶來極大傷害。
  • 述評:全髖關節置換在老年股骨頸囊內移位骨折中的應用
    髖關節置換是治療老年髖部脆性移位骨折的方式之一。近來人們提倡對受到此種創傷的老年患者中的一部分「適宜」病例進行全髖關節置換。
  • 全髖關節置換:前路或優於後路
    後側入路是全髖關節置換的常規入路,但是經肌肉間隙進入的前側入路(Hueter)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
  • 全膝或全髖關節置換後老年人首次活動時跌倒恐懼的影響因素
    全膝關節置換:是目前較為成熟的一種手術方式,患者多在嚴重的骨性關節炎發生之後所進行的終極治療,往往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最後選擇。通過把破壞的軟骨切除,再裝上人工假體,可以改變關節的疼痛、腫脹以及活動障礙的一種手術方式。
  • 初次下肢全關節置換後發生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
    既往研究報導下肢關節置換術後心肌梗死的發生率為0.18%-1.8%。背景:心肌梗死是全關節置換患者術後危重併發症。目前,尚無研究報導全關節置換術後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及預測模型。目的:探討全關節置換患者術後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及危險因素,並建立預測全關節置換患者術後心肌梗死的臨床預測模型。
  • 3D列印輔助全髖關節置換個體化治療成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指髖關節結構的發育異常,解剖學上出現髖臼與股骨頭的匹配欠佳,導致關節處於半脫位或者完全脫位的病理狀態晚期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會出現嚴重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首先措施。但因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髖關節解剖結構發育畸形,使全髖關節置換仍面臨眾多困難。
  • 撇開年齡,全髖置換和半髖置換到底該怎麼選?
    然而,全髖關節置換術(THA)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幾項研究已經將HA和THA進行了比較,但結果各不相同。在臨床中,患者年齡、活動水平、健康狀況和患者的預估壽命是決定選擇THA和HA的條件。HA有較低的脫位風險,然而,由於股骨頭假體直接接觸髖臼軟骨,接受HA治療的患者可能會發生髖臼磨損。
  • 西京醫院成功實施國內首例G7 DM雙動髖臼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9月16日,西京醫院骨關節科韓一生教授、楊旻副教授為趙飛施行手術。手術採用國內最新引進的G7雙動假體,既能滿足患者行走、上下樓梯、下蹲等生活需求,且磨損率低、使用壽命長。術中,採取後外側入路,切口8cm,原位安裝G7 DM雙動髖臼。術後雙下肢恢復等長,假體位置滿意,術後4小時即能完成坐立和自由行走等動作,9月18日,患者趙飛出院。
  • 一個8釐米的傷口,就完成了全髖關節置換
    、反覆討論,對其實施了經直接前方入路(DAA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僅僅採用8釐米手術切口,就順利取出壞死的雙側關節,置入假體。髖關節置換的優勢門診經常會遇到40~50歲左右的中老年女性因為髖部痛而前來就診,有不少患者還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在經過詳細的檢查和閱讀髖部的X線片後,可以看到其股骨頭的覆蓋較正常人少,是一種典型的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合併有
  • 專家點評:2019髖關節置換手術最新進展
    文章回顧了一年來髖關節置換領域作者認為重要的最新進展,秉承以往的寫作特點,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內容主要涵蓋了假體設計特點及其對使用壽命的影響;病人因素對療效的影響;手術入路對療效的影響;併發症發生的危險因素及防治措施;新技術的應用;某些領域的發展趨勢及爭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