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總是「吱吱」響,怎麼辦?

2020-08-25 301骨科張國強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髖部開始出現問題,不得不通過全髖關節置換術來解決疼痛等症狀。

儘管全髖關節置換術已經很成熟,假體材料也在不斷改進,但仍有部分患者術後出現關節假體異響,產生令人擔憂的臨床問題。

假體異響定義及發生率

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假體異響包括多種雜音,除了常見因假體摩擦產生的「吱吱聲」,還有假體撞擊產生的「咔噠聲」和「滴答聲」等。

臨床常見於陶瓷對陶瓷、金屬對金屬這種「硬碰硬」界面的假體置換,關於不同材質的假體界面相關信息可查看往期推送(點擊左側藍色字體,即可查看)。

其中,金屬對金屬界面的假體置換,臨床上除特殊情況已較少採用,在此不做討論。

陶瓷對陶瓷界面的假體置換目前應用較多,其術後異響的發生率為0.3%~24.6%[1], 常於髖關節置換術後6-26個月才發生[2]。

那麼有患者會說,那我換一種假體界面不就好了,儘管陶瓷對陶瓷假體界面術後異響發生率高,但其優秀的耐摩擦性能是其他材料所不及的。

哪些人術後更易產生異響

患者的身高、體重、性別以及年齡等均是假體異響產生的相關因素。

有研究發現:

1、身高較高、體重較大、年輕、女性以及術前即存在雙下肢不等長的患者出現異響的風險較高;

2、活動量大的患者容易改變股骨頭和髖臼側假體接觸區域,導致假體邊緣負重,邊緣負重將明顯減少界面接觸面積,使局部接觸應力顯著增加,磨損增加,進而產生異響;

3、過度鬆弛的關節,也會導致股骨頸與髖臼側假體撞擊誘發異響[3]。

產生異響後怎麼辦

臨床上術後異響大多為間歇性的多見於從坐位或臥位變換體位時, 少部分也會在行走中擺動下肢,髖關節後伸時出現。

據文獻報導,術後異響並不影響患者關節功能及假體生存率,但會對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降低患者滿意度。

一般來說,術後出現假體異響,但無髖關節疼痛且功能良好的患者只需密切觀察和隨訪, 不需要特殊治療。

但還是有極少的患者因難以忍受異響的響度或頻度,甚至覺得嚴重影響自己生活質量和社交活動而需進行髖關節翻修術(即進行二次手術)。

出現髖關節異響的患者在隨訪時需要進行臨床評估和影像學檢查(X線片和CT檢查),當出現髖關節疼痛或影像學上發現假體位置不良或關節假體破裂時,可考慮進行翻修手術給予糾正[4]。

總的來說,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期待未來隨著科學的進步,材料學的發展,假體材料能夠不斷優化,減少術後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Levy YD, Munir S, Donohoo S, et al.Review on squeaking hips.World J Orthop, 2015, 6 (10) :812-820.

[2] Walter WL, O'toole GC, Walter WK, et al.Squeaking in ceramic-on-ceramic hips:the importance of acetabular component orientation. J Arthroplasty, 2007, 22 (4) :496-503.

[3] 李恆, 倪明, 李想, 陳繼營. 第四代陶瓷界面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摩擦音的臨床研究進展. 解放軍醫學院學報, 2017, 38(02): 182-184+189.

[4] 馮建民. 陶瓷對陶瓷全髖關節置換後的異響問題.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3,17(17): 3148-3155.

相關焦點

  • 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危險因素的最新進展
    脫位:指關節遭受外力作用,使構成關節的骨端關節面脫離正常位置,引起功能障礙。背景: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是關節外科面臨的難題,隨著關節外科手術技術的快速發展,術後假體脫位的問題愈發受到重視。國內外研究發現,在術前評估與規劃、手術方式以及術後康復中均存在潛在因素導致術後假體脫位的發生,對於相關危險因素的認識越來越全面。目的:概述關於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危險因素的最新研究進展,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 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後的影像學評估
    背景: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後難免發生併發症,目前臨床常用術後評估的影像學手段多種多樣,各有利弊。目的:介紹X射線片、CT、MRI等影像學檢查在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後療效評估方面的應用價值及研究進展。結果與結論:①X射線片是全髖關節置換後患者複查的首選檢查;②骨單光子發射CT不易受到金屬偽影的影響,在關節置換患者中顯示出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③MRI成為評估髖周肌群,特別是肌肉形態學改變的金標準;④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作為肌肉損傷的標誌物,是評估微創全髖關節置換的一種特異而客觀的方法;⑤提示微創全髖關節置換極大地避免了肌肉和肌腱的切開或剝離,減少了術後髖關節脫位及脂肪液化壞死等風險
  • 人工智慧助力 幫老人精準置換全髖關節
    近日,南方醫院增城分院骨科利用AI HIP人工智慧輔助關節置換術前規劃系統,成功為一名62歲的骨折患者張先生進行了全髖關節置換術。據了解,這是廣州市首例成功應用AI HIP 人工智慧輔助關節置換術前規劃系統進行的全髖關節置換術。
  • 全髖關節置換
    介紹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骨科手術中最具成本效益且一貫成功的手術之一 。THA可為患有退行性退行性髖關節骨關節炎(OA)的患者提供可靠的結果,尤其是緩解疼痛,恢復功能和全面改善生活質量。1890年,Gluck博士的一項報告報導了14例全關節置換術,其中包括一名人類患者的象牙股骨頭置換術。1940年,奧斯丁·摩爾(Austin Moore)博士與外科醫生哈羅德·博爾曼(Harold Bohlman)博士合作開發了第一臺髖關節半髖置換術(內覆假體),用於治療股骨頸移位的骨折。1952年,摩爾博士開發了他享譽盛名的「奧斯汀·摩爾假體」,作為全球通用的現成關節替代品。
  • 初次人工全髖關節置換需要注意什麼?
    手術適應證和禁忌的疾病範圍僅僅勾勒出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術輪廓。臨床上並非上述疾病的每個患者都具備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指徵。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成功依賴於合理的患者選擇。臨床上具體患者的選擇是一個更為精細而複雜的手術決策過程,也是一個複雜的臨床思維過程。涉及諸多因素的綜合考慮。從受累因素上考慮, 疼痛是全髖關節置換術的主要適應證。
  • 髖臼假體上移放置對髖關節發育不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下肢長度及功能的影響
    對此類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時,使髖臼假體獲得良好的骨性包容和儘量恢復患肢長度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1-2]。要恢復患肢長度,將髖臼假體安放在與對側髖臼旋轉中心同一水平的位置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排除標準:(1)失訪或隨訪資料不全;(2)同期行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發育不良繼發骨關節炎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適應證:(1)髖關節疼痛伴功能障礙;(2)鎮痛藥物保守治療無效;(3)疼痛、跛行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禁忌證:(1)跛行步態,但患髖無疼痛;(2)患髖外展肌力不足;(3)高位脫位伴骨盆骨量嚴重缺乏;(4)術前有其他系統疾病影響手術者。
  •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步驟是怎樣的?髖關節置換多久才能脫拐?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是對於股骨頭壞死的患者來說最理想的一種治療方式。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步驟是怎樣的一般在臨床上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首先需要對患者進行麻醉,在麻醉之後要患者擺出相對比較好的體位,將壞死的局部髖關節進行暴露,然後再將已經出現病變的局部組織以及髖關節切掉
  • SuperPATH與傳統後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對比
    目的:對比分析SuperPATH入路與傳統後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近期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成都大學附屬醫院骨科治療的72例65歲以上股骨頸骨折行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依據患者意願分組,其中30例採用SuperPATH入路,42例採用傳統後外側入路。
  • 股骨頭切除術(FHO)與全髖關節置換術(THR)比較
    手術後肢體因使用而異,因患者而異。大多數情況下股骨頭切除會導致肢體縮短,髖關節運動受限,肌肉萎縮和不可預測的疼痛。      一般患者體型越大,年齡越大結果越差。年齡大的狗,患有涉及髖關節的嚴重退行疾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比股骨頭切除手術效果更好的結果。股骨頭切除手術後可能需要3-6個月康復訓練,部分病例取決於術後的護理和物理康復治療。
  • 一個8釐米的傷口,就完成了全髖關節置換
    、反覆討論,對其實施了經直接前方入路(DAA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僅僅採用8釐米手術切口,就順利取出壞死的雙側關節,置入假體。髖關節置換的優勢門診經常會遇到40~50歲左右的中老年女性因為髖部痛而前來就診,有不少患者還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在經過詳細的檢查和閱讀髖部的X線片後,可以看到其股骨頭的覆蓋較正常人少,是一種典型的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合併有
  • 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你需要掌握的 15 個術前細節
    隨著人口老齡化增加,髖部手術逐漸增多,掌握全髖關節置換術,對骨科醫生來說也越來越重要。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技術含量較高的手術,學習曲線較長,如果掌握不當,術後脫位、感染等併發症較高,給患者經濟和身心均帶來極大傷害。
  • 全髖關節置換:前路或優於後路
    後側入路是全髖關節置換的常規入路,但是經肌肉間隙進入的前側入路(Hueter)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
  • 張家川縣完成首例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髖關節置換手術,這也是張家川縣首例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全髖關節置換術成功施行填補了張家川縣該手術項目技術空白,標誌著骨科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據了解,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將人體骨性髖關節的髖臼軟骨打磨去除
  • 高位髖關節中心全髖關節置換治療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後的三維步態評價
    髖關節置換:是以人工合成的髖關節假體代替已損壞的股骨頭和髖臼,以恢復髖關節的活動和負重功能的一種手術,被認為是目前改善創傷和終末期退行性關節疾病患者生活質量最成功的骨科重建手術之一。目的:比較全髖關節置換過程中高位髖關節中心和解剖髖關節中心重建技術在步態特徵方面的差異。
  • 3D列印輔助全髖關節置換個體化治療成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晚期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會出現嚴重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首先措施。但因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髖關節解剖結構發育畸形,使全髖關節置換仍面臨眾多困難。背景:全髖關節置換是治療中晚期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最有效的方法,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髖關節解剖結構發育畸形,髖臼重建是手術的難點。
  • 全髖置換,大不了癱瘓?
    1) 大型犬少年時期體重增長比肌肉力量增長得更快,所以關節承受了過多的體重負荷而出現磨損。大型犬18月齡前不能過度運動。2) 磨損本身也帶來關節發育的畸形。3) 青少年時期寧可瘦也不能肥胖,成年後體型大小大部分是遺傳決定的,和小時候大不大沒什麼關係。4) 生活場所地面不要太光滑了。我發現理想的環境是地毯。
  • 局部應用氨甲環酸減少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後引流的安全和有效性
    背景:局部應用氨甲環酸可減少退變性疾病行全髖關節置換後的引流,但其應用於單純老年股骨頸骨折行初次全髖關節置換的研究報導相對較少。目的:分析局部應用氨甲環酸減少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全髖關節置換後引流的安全和有效性。
  • 國產七軸關節外科機器人輔助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完成
    5月6日,由陝西省骨與關節學會會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關節外科中心主任王坤正教授主刀,陝西省骨與關節學會副會長楊佩主任醫師、田潤副研究員協助,成功完成了全國首例七軸協作機器人輔助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此前,全球主要使用六軸機器人輔助醫生手術。
  • 關節置換假體使用壽命_髖關節置換假體可以用多久-健康百科
    關節置換術是指採用金屬、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據人體關節的形態、構造及功能製成人工關節假體,通過外科技術植入人體內,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減輕疼痛,恢復運動,提高生活質量的一項手術方式。是治療終末期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股骨頸骨折的最有效的方法。
  • 全膝或全髖關節置換後老年人首次活動時跌倒恐懼的影響因素
    全膝關節置換:是目前較為成熟的一種手術方式,患者多在嚴重的骨性關節炎發生之後所進行的終極治療,往往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最後選擇。通過把破壞的軟骨切除,再裝上人工假體,可以改變關節的疼痛、腫脹以及活動障礙的一種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