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年齡,全髖置換和半髖置換到底該怎麼選?

2021-02-07 骨今中外

長按識別二維碼前往觀看

半髖關節置換術(HA)或內固定術是治療移位股骨頸骨折的主要選擇。然而,全髖關節置換術(THA)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幾項研究已經將HA和THA進行了比較,但結果各不相同。在臨床中,患者年齡、活動水平、健康狀況和患者的預估壽命是決定選擇THA和HA的條件。HA有較低的脫位風險,然而,由於股骨頭假體直接接觸髖臼軟骨,接受HA治療的患者可能會發生髖臼磨損。


傳統上比較THA和H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髖關節功能和髖關節併發症上,而對內科併發症的報導較少。然而,我們發現髖部骨折不僅受到髖部併發症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內科併發症的影響,因此,我們評估THA和HA結果的差異,重點關注不良事件(內科併發症、髖關節併發症和死亡),為決定使用哪種類型的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提供證據。

骨今中外

我們進行了一項觀察性隊列研究,包括2005-2012年間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或HA治療的急性髖部骨折患者,我們收集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不良事件被定義為術後180天內發生任何內科和/或髖部併發症和/或死亡的事件。建立多變量Logistic回歸模型來比較THA和HA在醫療併發症、髖關節併發症和一年死亡率方面的差異,結果以優勢比(OR)表示,可信區間(CI)為95%。

骨今中外

30953名患者納入了這項研究。在THA組和HA組中,大多數人接受HA治療(81%),大多數患者是女性,HA患者比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平均年齡大9歲,在傾向評分匹配後,產生了2組可比的HA和THA患者,每組5815名患者(表1)。


表1


HA和THA的平均死亡、翻修或失訪時間分別為2.5年和3.5年(表2)。最常見的內科併發症是心血管、肺炎和尿路感染。最常見的髖關節併發症是股骨骨折手術、脫位和感染(表3)。當我們比較匹配的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和那些接受HA治療並調整了潛在混雜因素的患者時,我們發現全髖置換與較少的醫療併發症(OR=0.83;CI 0.76-0.91)和更多的髖關節併發症(OR=1.31;CI 1.20-1.43)相關。與HA相比,THA的1年死亡率也較低(OR=0.42;CI為0.38-0.48)。在任何一個模型中,收入和教育對結果都沒有顯著的影響,而喪偶、離婚或未婚的狀態往往與更糟糕的結果相關。


骨今中外

為了能夠比較HA和THA治療的患者,我們使用傾向評分匹配。配對程序結束後,約三分之一的患者留下來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在髖部骨折患者中,接受THA的患者與更多的髖部併發症有關,而在HA病例中容易出現髖臼磨損的情況。與HA相比,THA術後的翻修率更高,但THA組包括更多的年輕患者,更多的非水骨柄,以及後側手術入路,這些都是翻修的危險因素。


理論上,THA與更長的手術時間和更多的出血量有關,可以推定這一手術對患者來說打擊更大,進而導致更多的醫療併發症。然而,我們發現相反的情況:全髖關節置換術與較少的內科併發症、死亡率有關。但是,潛伏性疾病,未記錄的抑鬱,特別是缺乏骨折前功能數據,意味著殘留的偏倚。因此,我們對死亡率和醫療併發症的結果必須謹慎解讀。


如前所述,全髖關節置換術比HA有更多的髖關節併發症,全髖關節脫位的高風險可以部分解釋全髖關節併發症的高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研究的最初幾年中,直徑為28 mm的股骨頭佔主導地位,隨後逐漸被32 mm和36 mm的股骨頭所取代。


總之,與HA相比,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部骨折有更多的髖關節相關併發症。這種差異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在研究期間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使用了較小的頭部。死亡率和醫療併發症的結果在是由殘留偏倚決定的,而不是由植入物設計本身決定的。基於我們的研究結果,如果要避免髖關節併發症,不推薦大規模使用全髖關節置換術來治療髖部骨折,而是採取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部骨折。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


投稿郵箱:gujinzw@163.com

投稿電話:15911162085(微信同)


相關焦點

  • 「人生最後一次骨折」是換全髖還是半髖?骨科醫生這麼說
    關於手術方式的選擇,目前主流觀點建議,年齡在65歲以下的新鮮股骨頸骨折患者選擇閉合復位三枚拉力空心釘固定術;而對於年齡大於65歲的患者,推薦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那麼到底選擇全髖還是半髖,很多患者常常會有疑問,今天小編將為大家解答。髖關節假體長什麼樣?
  • 外側入路半髖置換時關節囊到底要不要縫?
    臨床文獻報導,目前每年股骨近端發生骨折的人數在160萬左右,其中部分患者為股骨頸移位性骨折,對這類骨折,NICE推薦依據患者合併的內科情況及精神狀態選擇半髖或全髖置換。
  • 全髖置換術後無症狀性菌尿無需治療
    其目的在於確定:全髖置換以及半髖置換患者術前無症狀性菌尿的發生率;無症狀性菌尿患者應用抗生素與否對全髖及半髖置換術患者感染發生的影響。 研究人員前瞻性的選取了自2009年至2010年進行髖關節置換的患者。納入標準為術前沒有感染和尿路症狀(尿頻、尿急、排尿困難、膿尿以及血尿等)。所有患者在術前12小時進行了尿檢。
  • 全髖關節置換或半髖關節置換治療髖部骨折
    全髖關節置換或半髖關節置換治療髖部骨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30 14:23:09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ohit Bhandari領導國際研究團隊,探討了全髖關節置換術或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部骨折的療效
  • 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半髖還是全髖?
    Total Hip Arthroplasty or Hemiarthroplasty for Hip Fracture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半髖還是全髖對於移位的股骨頸骨折,半髖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哪個更好仍然有爭議。
  • 目前髖關節置換哪種材料最好?髖關節置換材料到底該怎麼選?
    目前髖關節置換哪種材料最好?髖關節置換材料到底該怎麼選?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指一種類似於人體骨骼的假體,它可以代替因疾病或損傷而受傷的關節或關節面,緩解關節疼痛,糾正假體畸形,提高關節的活動功能。現在越來越多的應用於臨床。
  • 股骨頸骨折,一定要人工關節全置換?半置換可以嗎?
    受訪專家趙暢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王大叔對髖關節置換並不陌生,幾年前,他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因為摔倒,也是股骨頸骨折,最終做了半髖關節置換術。然而,醫生告訴王大叔,雖然他的髖臼情況良好,但從長遠來看,還是建議選擇做全髖置換。也就是說不僅股骨頭要換新的,連髖臼也得換成人工材料的。如果髖臼也壞了,全髖置換還能理解,為什麼自己年紀比較輕,身體條件比老母親好那麼多,反而要大費周章,這是不是過度治療呢?王大叔心裡不禁直犯嘀咕。 在回答王大叔的疑問之前,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髖關節置換術。
  • 一朝全髖置換 告別七年步履蹣跚
    一朝全髖置換 告別七年步履蹣跚 2020-08-20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後的影像學評估
    :具有獨特和創新性的切口與深層剝離手段,強調從肌間隙進入,不切斷臀中肌外旋肌等肌群,並保留髖關節囊。背景: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後難免發生併發症,目前臨床常用術後評估的影像學手段多種多樣,各有利弊。目的:介紹X射線片、CT、MRI等影像學檢查在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後療效評估方面的應用價值及研究進展。
  • 全髖置換,大不了癱瘓?
    前兩天一個狗主人找到他常去看病的獸醫師說,想做全髖置換。該獸醫從來沒有做過這種手術,也不會做,但是看了介紹手術方法的書。光看書肯定沒把握,所以和主人強調了失敗的風險。主人表示信任該獸醫,大不了癱瘓,他也能接受。於是,看在那麼多潛在收入的份兒上,該獸醫躍躍欲試, 打算採購國產的手術器械,再找幾個同行壯膽一起做。 雖然我剛剛保證要檢點一點,委婉一點,但是,有一句話,叫無知者無畏,忍不住要說。
  • 股骨頭切除術(FHO)與全髖關節置換術(THR)比較
    大多數情況下股骨頭切除會導致肢體縮短,髖關節運動受限,肌肉萎縮和不可預測的疼痛。      一般患者體型越大,年齡越大結果越差。年齡大的狗,患有涉及髖關節的嚴重退行疾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比股骨頭切除手術效果更好的結果。股骨頭切除手術後可能需要3-6個月康復訓練,部分病例取決於術後的護理和物理康復治療。股骨頭切除後10天左右,縫合線拆除後就可以開始進行物理康復治療。
  • 海南貧困戶患者可申請免費置換髖、膝關節
    海南貧困戶患者可申請免費置換髖、膝關節 2020-10-15 1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骨水泥較非骨水泥半髖假體關節置換的圍手術期死亡率更高
    研究者選取2005年1月-2010年4月間在研究者所在醫院內就診的髖部骨折的患者共1402例,收集院內死亡的病例共25例,死亡病例納入研究的標準為:因股骨頸骨折接受半髖置換術而發生在手術臺上或術後48小時內的死亡,按照上述納入標準:10例因術前死亡或術後較長時間內死亡,6例患者死於動力加壓螺釘(DHS)內固定方式,1例死於全髖置換術後,不符合研究的納入標準而除外,剩餘8例死亡患者(如表
  • 關節置換是把整個關節都換掉嗎?全膝和半膝置換有何區別?
    關節置換通常包括全髖關節置換,半髖關節置換,全膝關節置換、單髁置換,人工肩關節、肘關節、踝關節置換等。關節置換隻是去除病變關節的表面軟骨及軟骨下骨,然後換成大小合適的人工假體。 並不是真把全部關節換掉。手術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恐怖。手術時間平均60-90分鐘左右。半髖置換手術時間更短。術後1-3天即可下地,疼痛緩解非常明顯。
  • 初次人工全髖關節置換需要注意什麼?
    髖關節的活動性感染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活動感染是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絕對禁忌證。相對禁忌證有神經性關節病,慢性腎功能不全,髖部外展肌力4級以下。手術適應證和禁忌的疾病範圍僅僅勾勒出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術輪廓。臨床上並非上述疾病的每個患者都具備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指徵。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成功依賴於合理的患者選擇。
  • 全膝或全髖關節置換後老年人首次活動時跌倒恐懼的影響因素
    全髖關節置換:是指用模擬人體關節結構的材料置換病損的關節來達到消除關節病痛、恢復髖部關節功能的目的。背景:髖、膝關節置換是目前改善老年髖、膝關節疾病所致關節功能嚴重障礙、疼痛的根本措施,但由於跌倒恐懼的存在嚴重影響老年患者下地活動時間,明確老年髖、膝關節置換患者跌倒恐懼的發生因素對此類患者的早期臨床幹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的:探討影響老年患者全膝關節置換和全髖關節置換後首次下地活動時跌倒恐懼的因素。
  • 微創手術髖膝關節置換 讓患者不再「傷筋動骨一百天」
    考慮到年齡偏大,家人經多方打聽,來到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關節外科進行微創化治療。入院當天,趙女士被擔架抬入病房後,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關節外科主任韓桂全教授帶領團隊多次對其病情進行認真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決定對其行目前先進的直接前方入路(DAA)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趙女士在術後當天下午,便開始下地鍛鍊,她在雙腳接觸到地面的那一刻,發現既沒有傷口的疼痛,也沒有自己之前想像中的困難。
  • 一個8釐米的傷口,就完成了全髖關節置換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治療各種髖關節重度病變的標準技術。既往經常採用的外側入路(Watson-Jones入路)、後側入路(Moore入路)等術式,雖然可以獲得較為肯定的遠期療效,但這兩種方案都需要切斷部分肌肉,這就造成髖關節置換創傷大、手術時間長、出血多,患者術後疼痛較重,臥床時間較長,康復時間較長。
  • 微創手術進行髖膝關節置換,讓患者不再「傷筋動骨一百天」
    韓桂全教授介紹說,隨著技術的進步,真正微創的髖關節置換手術入路就是「前方直接入路」(簡稱DAA)。該技術是近年來在歐美發展並流行起來的新型手術入路,相對於傳統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其疼痛輕微、恢復迅速、功能康復良好、且具有極低的脫位率、良好的穩定性,受到越來越多骨科醫生和患者的青睞。濰醫附院關節外科自今年年初首次將該技術引入濰坊以來,至今已成功開展手術20多例,給廣大患者帶來福音。
  • 全髖關節置換
    介紹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骨科手術中最具成本效益且一貫成功的手術之一 。THA可為患有退行性退行性髖關節骨關節炎(OA)的患者提供可靠的結果,尤其是緩解疼痛,恢復功能和全面改善生活質量。此外,進行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發育不全,先天性髖關節疾病(包括髖關節發育不良)和炎性關節炎症狀並非常見原因。股骨頭壞死平均出現在年輕的患者人群(35至50歲)中,約佔年度THA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