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叔今年60歲了,身體一直很硬朗,但最近騎電單車不幸出了車禍,導致股骨頸骨折。
去醫院處理之後,醫生告訴他,股骨頸骨折,尤其是頭下型且伴有明顯移位,日後極容易導致股骨頭壞死(概率高達70%~90%),建議他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受訪專家
趙暢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王大叔對髖關節置換並不陌生,幾年前,他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因為摔倒,也是股骨頸骨折,最終做了半髖關節置換術。
然而,醫生告訴王大叔,雖然他的髖臼情況良好,但從長遠來看,還是建議選擇做全髖置換。也就是說不僅股骨頭要換新的,連髖臼也得換成人工材料的。
如果髖臼也壞了,全髖置換還能理解,為什麼自己年紀比較輕,身體條件比老母親好那麼多,反而要大費周章,這是不是過度治療呢?王大叔心裡不禁直犯嘀咕。
在回答王大叔的疑問之前,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髖關節置換術。
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組成,僅換股骨頭,俗稱為半髖置換;整個髖關節都換成人工材料,則稱為全髖置換。二者所用的股骨頭,在形態上有所區別。
因此,半髖置換實則是雙極頭直接在「原裝」髖臼中活動的。
半髖置換有一個弊端,那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活動量的累積(大約10年),金屬的「雙極頭」可能會把髖臼軟骨面逐漸磨損,引起疼痛甚至球頭內陷等問題,影響生活質量。情況嚴重者,可能還得再置換一次關節。
因此,對於70歲以下,身體健壯,活動量較大,並且預期壽命超過15年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哪怕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建議進行全髖置換術以避免上述併發症。
反之,對於80歲以上,身體欠佳,活動量較小,預期壽命不足15年的患者,半髖關節一般已經足夠終身使用,沒有必要選擇全髖。並且,與全髖置換相比,半髖置換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後恢復快,費用也更低,特別適合年老體弱,卻又需要儘快恢復行走功能,避免長時間臥床的高齡患者。
至於70~80歲的患者,是換半髖還是全髖,就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意願來綜合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