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前,你需要了解:這4種材料可以選擇

2020-12-05 南方健康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公認的治療中晚期髖關節疾病的終極手段。自從20世紀60年代一線醫生等對人工全髖關節假體的設計做出了巨大改進,隨著手術技術、假體材料和製造工藝的完善,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迄今為止,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最成熟和有效的骨科手術之一它有效地延長了患者的壽命,提高了生活質量。

隨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廣泛開展,人們逐步了解到關節假體置換手術的各項併發症:包括切口癒合不良、血管神經損傷、假體周圍骨折術中、術後均可發生、脂肪栓塞、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術後內科併發症如:貧血、電解質紊亂、肺部感染、心、肝和腎功能不全、術後關節脫位、雙下肢不等長、陶瓷假體破裂、異位骨化、災難性的關節感染、晚期並發假體無菌性鬆動等。

經過大量的隨訪研究,人們發現除了致命性的肺栓塞,關節感染、關節脫位、假體周圍骨折等必須要進行關節翻修手術外,。

後一個十分嚴重的併發症是假體無菌性鬆動,它的發生機制主要是聚乙締磨損顆粒導致的骨溶解,而骨溶解導致的假體無菌性鬆動恰恰是假體遠期翻修的主要原因。

目前,主流的髖關節假體材料構成主要有:金屬髖臼杯、金屬股骨柄和不同材質的摩擦界面。

按摩擦界面構成不同分為:金屬聚乙烯;金屬-金屬、陶瓷陶瓷;陶瓷聚乙烯、陶瓷金屬等,其中前三者是主流。

金屬聚乙烯界面應用最廣泛,一度成為衡量其他關節置換手術的金標準;陶瓷陶瓷界面假體,因為其耐磨性好、親水性好和極低的生物反應性,目前在年輕、富於運動的群體中應用越來越廣泛。

金屬-金屬界面也一度盛行,但是因為金屬過敏導致的遲發性變態反應,特別在過敏體質、腎功能不全、孕婦等人群不宜應用,國內外對其摩擦界面的應用有所保留;在我國,髖關節假體界面選擇仍舊以金屬聚乙烯、陶瓷陶瓷多見。

那麼他們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各自又該如何選擇?今天醫生就來為大家詳細科普一下。

金屬對聚乙烯關節界面

金屬頭對聚乙烯內襯界面的假體組合,自從20世紀60年代外國骨科專家提出低摩擦學髖關節假體以來就逐漸盛行,一度成為衡量其他關節手術置換的標準。

目前臨床多採用的鑽銘合金和聚乙烯配對,具有較低的摩擦係數和較好的組織相容性優點。長期隨訪結果顯示該種界面組合的年以上假體生存率可達85%。

聚乙烯內襯較金屬、陶瓷內襯優勢之一是聚乙烯內襯可以製成防後脫位的高邊;此外,金屬聚乙烯因為撞擊而導致的磨損及後果較陶瓷陶瓷和金屬-金屬組合輕的多。

隨著金屬聚乙烯界面的廣泛應用,聚乙烯磨損導致的骨溶解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理論上,聚乙烯內襯具有0.1mm/年磨損率,但是由於骨水泥屑、骨碎屑等第三方顆粒存在導致三體磨損,會加速聚乙烯材料的磨損。

研究顯示金屬聚乙烯界面總的磨損率為0.04mm—0.1mm/年,而醫生認為聚乙烯的磨損閾值

是0.1mm/年,超過該值,骨溶解的發生率極大。經過對應用金屬聚乙烯界面患者進行術後1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約患者出現20%骨溶解。

高交聯聚乙烯界面

高交聯聚乙烯材料自20世紀末年開始廣泛應用於臨床,系由惰性環境射線y照射,打斷碳碳分子和碳氫分子的共價連接,在相鄰碳分子間形成交聯,同時或隨後熱處理可以促進交聯並清除自由基。

高交聯材料和普通聚乙烯相比,具有更高的強度和耐磨損性能。

經研究證實前者的磨損率約為後者的八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由於熱處理溫度和放射處理方法的不同,所產生的高交聯材料性能也有所差異。

聚乙煉內襯的磨穿是蠕變和磨損2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線性磨損和蠕變在最初1—2年較嚴重,蠕變隨著時間延長呈指數下降趨勢。

高交聯聚乙烯比普通超高分子聚乙烯更耐磨,在體內,高交聯聚乙烯磨損率為10mm/30年,非交聯聚乙烯為48mm/50年。

磨合期後,磨損率穩定在每年10um以下,與金屬-金屬和陶瓷陶瓷磨損率接近。由於高交聯材料耐磨,可以適當減少內襯厚度而使用較大直徑股骨頭來增加關節穩定性。

同樣的,高交聯聚乙烯可以有防脫位的後高邊設計,其撞擊後果也較陶瓷陶瓷和金屬-金屬組合輕的多。

新一代高交聯聚乙烯可以配伍金屬頭或陶瓷頭,相對於金屬聚乙烯界面,陶瓷聚乙婦界面可以減少磨損率。

雖然大量國內外研究證實:高交聯材料較普通聚乙烯假體的磨損率有顯著的下降,但是其骨溶解程度是否有顯著下降,尚需要長期的證據支持。

金屬-金屬界面

20世紀80年代末,金屬-金屬摩擦界面開始得到重視。

目前,第三代金屬金屬界面假體採用大頭、高拋光、小間隙組合設計,具有十分理想的摩擦性能。而且金屬內襯通常包被聚乙締緩衝層以減少金屬骨路間的彈性模量,使得金屬-金屬假體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應用有了越來越廣泛的趨勢。

金屬-金屬界面主要優點:具有極低的磨損率。在快速磨損期,金屬-金屬線性磨損率為,到第三年穩態磨損後,線性磨損率降低到,容積磨損率為,比傳統聚乙雕低倍。

可以使用大直徑的股骨頭假體。金屬大頭增加了關節活動度,同時也提高關節穩定性,降低了關節脫位概率。

儘管金屬-金屬界面組合減少了磨損率,但是與金屬離子全身性擴散相關的遲髮型超敏反應及長期潛在危險等問題仍未得到解決等報導。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其血清及尿中鑽、鉻離子濃度要顯著高於使用聚乙席界面者,如血清鈷高倍,血清絡高倍。

血中顯著升高的金屬離子濃度引起了人們對是否導致腎臟損害、致畸性、致癌或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的擔憂。故目前對腎功能不全患者、育齡婦女的患者不推薦使用組合假體。

氧化錫陶瓷對陶瓷關節界面

氧化銘陶瓷陶瓷是第三代陶瓷界面,目前廣泛運用於臨床。陶瓷材料有較高耐磨、耐壓特性,高親水性和周圍組織對其磨損顆粒低反應性,且陶瓷在體內不會解析出金屬離子,避免了金屬離子的過敏反應。

隨著現代陶瓷工藝改進,在第三代陶瓷材料中應用熱等靜壓技術製造零氣孔率、晶粒細小均句的陶瓷,雷射燭刻技術降低陶瓷表面應力點等,使得陶瓷材料的密度、尺寸和強度有了長足進步。

研究表明,第三代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線性磨損率約為0.004mm/年,遠低於高分子聚乙烯的磨損率0.085mm/年。

總結

全髖關節置換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中晚期髖關節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地改善。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髖關節假體的預期使用年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工關節無菌性鬆動是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總結原因主要為聚乙烯的磨損微粒,可能激發局部組織產生過多的溶骨性介質,誘發假體周圍骨溶解,導致假體鬆動。

故假體摩擦界面不同,其無菌性鬆動的後果也不一樣;此外,釆用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型假體,其無菌性鬆動後果也有一定區別。

總的來說,金屬聚乙煉和陶瓷陶瓷界面全髖關節假體用於初次全髖關節置換中期療效滿意,但是陶瓷陶瓷界面假體在骨溶解和假體鬆動方面較金屬聚乙煉界面假體有一定優越性。

您還有哪些健康養生方面的問題,關注南方健康,三甲醫院醫生顧問持續為您提供專業的健康知識!

相關焦點

  • 初次人工全髖關節置換需要注意什麼?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已經成為當今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保守治療適用於各種程度的髖關節疾病,甚至嚴重的關節炎也可以先採取保守措施。醫師通過保守治療可以加深醫患之間的溝通,詳細了解患者則的生活方式,疼痛耐受程度,以及患者對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預期值。保守治療有多種方式。助行輔具,如手杖,可以減少患髖的盈利,緩解疼痛。改變生活方式是一種有效的保守療法,比如減少衝擊負荷的運動可以緩解患髖疼痛。減肥、理療會有療效。
  • 人工智慧助力 幫老人精準置換全髖關節
    近日,南方醫院增城分院骨科利用AI HIP人工智慧輔助關節置換術前規劃系統,成功為一名62歲的骨折患者張先生進行了全髖關節置換術。據了解,這是廣州市首例成功應用AI HIP 人工智慧輔助關節置換術前規劃系統進行的全髖關節置換術。
  • 人工全關節置換可以進行日間手術了 貴州患者48小時出院
    記者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悉,近日,在醫院骨科孫立教授團隊、麻醉科章放香教授團隊以及護理團隊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貴州首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據悉,患者術後次日便可下地行走,並在 48 小時內辦理了出院手續。
  • 置換人工髖關節時,如何選擇合適的假體?你或許可以從以下內容去了解
    很多患者甚至心存恐懼,寧願選擇忍受疼痛,也不願置換人工關節。對於患者的疑慮,下面就來為您一一解答。1、人工髖關節假體的組成?我們常說的人工髖關節假體分為全髖關節和半髖關節。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關節面組成。全髖置換是指既置換股骨一側,同時也置換髖臼一側;而半髖置換是指僅置換股骨一側,不涉及髖臼。
  • 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你需要掌握的 15 個術前細節
    隨著人口老齡化增加,髖部手術逐漸增多,掌握全髖關節置換術,對骨科醫生來說也越來越重要。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技術含量較高的手術,學習曲線較長,如果掌握不當,術後脫位、感染等併發症較高,給患者經濟和身心均帶來極大傷害。
  • 大手術也能「日間手術」 省醫順利完成貴州首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日...
    5月15日,記者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悉,日前,在省醫骨科孫立教授團隊、麻醉科章放香教授團隊以及護理團隊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貴州省首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孫立表示:「如今微創和快速康復理念已經被廣泛應用骨科手術上,門診即可以完成術前檢查、手術評估及麻醉評估。當天入院即可當天手術,如果手術順利,短期內就能出院,自己走回家。」孫立主任的一番話徹底打消了李女士的擔憂。在門診完善術前檢查和麻醉評估後,4月28日早晨李女士辦理了入院手續。
  • 雙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丨重鑄生命堅筋骨
    近日,德昌縣人民醫院新引進的高層次專家安勇主任醫師成功為一名雙側股骨頭壞死近十年的患者實施雙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後患者無明顯疼痛感,恢復快,實現了快速康復新突破。2020年11月19日,45歲的羅大哥來我院骨一科就診,經過醫生詢問病史後得知,羅大哥十年前雙髖關節無故出現疼痛,活動受限,逐漸影響走路,嚴重影響了日常工作及生活。
  •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技術經過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雖然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可靠的治療手段,但其手術技術、 產品理念和術後康復等多個環節仍需持續完善提高。對於青年醫生來說,行髖關節置換時,如何選擇好的體位與手術入路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 【北亞特色技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為了讓患者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儘早恢復,為以後可以保持所喜好的運動習慣。湯主任組織關節科醫護團隊,以及麻醉科、心內科、重症醫學科等多科室會診討論,研究手術風險性及安全對策,經過多方面的準備,確定為患者採取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 張家川縣完成首例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髖關節置換手術,這也是張家川縣首例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全髖關節置換術成功施行填補了張家川縣該手術項目技術空白,標誌著骨科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據了解,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將人體骨性髖關節的髖臼軟骨打磨去除
  •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第二天就能深蹲盤腿下地溜達_山西新聞...
    本報12月27日訊(記者 薛琳)今日,從山醫大二院傳來消息,一名35歲的患者在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行走,還能完成深蹲、盤腿等動作,完全顛覆了傳統「傷筋動骨一百天」的說法。這一切都得益於該院骨科新引進的直接前方入路(DAA)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 術前規劃更精準!深圳首例,人工關節置換,AI幫忙選假體
    她的髖關節部位因為骨折打了釘子,如果此次要再次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就要將其上一次內固定手術的髓內釘拆除。可釘子周圍的骨頭都已經發生骨質硬化,同時因為骨折發生了一些變形,這會影響到人工關節的放置。老太太還面臨另一個棘手的問題。
  • 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危險因素的最新進展
    髖關節置換:是指將人工假體,包含股骨部分和髖臼部分,利用骨水泥和螺絲釘固定在正常的骨質上,以取代病變的關節,重建患者髖關節的正常功能,是一種較成熟可靠的治療手段。脫位:指關節遭受外力作用,使構成關節的骨端關節面脫離正常位置,引起功能障礙。背景: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脫位是關節外科面臨的難題,隨著關節外科手術技術的快速發展,術後假體脫位的問題愈發受到重視。
  • 圖文:上海首例接受無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圖文:上海首例接受無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4月14日,上海首例接受無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陳某(中)康復出院。三星期前,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醫院骨科專家曹明君成功地用無柄人工全髖關節替代傳統的有柄人工全髖關節,為類風溼僵直型髖關節炎患者陳某進行骨科置換手術,使這位21歲的年輕患者甩掉輪椅,重新下地走路。
  • 上海長徵醫院錢齊榮-王波團隊完成 首例人工智慧輔助全髖關節置換
    前言:複雜全髖關節置換術,一直以來對眾多關節外科醫生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和需要持續鑽研的課題。基於長木谷AI HIP系統術前的精準規劃,針對患者術前合併的發育異常和退變畸形,由人工智慧對複雜全髖關節置換患者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個體化選擇人工關節假體類型進行精細比對分析,通盤考量畸形髖關節的旋轉中心、偏心距、下肢長度以及假體方位,快速、精準、高效的為術者提供最佳手術方案。術中採用前沿的直接前方入路(DAA)全髖關節置換術,精確操作,為患者術後的加速康復奠定了堅實基礎。
  • 省醫完成貴州首例「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
    患者早晨7:00入院記者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悉,近日,在醫院骨科孫立教授團隊、麻醉科章放香教授團隊以及護理團隊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我省首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這也是省內首例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意味著人工髖關節置換已進入「日間醫療」模式,可做到當天手術,次日、甚至當日出院。據了解,患者李女士,今年51歲,患有雙側成人性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右側症狀較重,已於8個月於醫院行右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後患者對治療效果非常滿意。
  • 貴州省人民醫院完成首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
    人民網貴陽5月15日電(李宇) 5月15日,記者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悉,日前,該院完成了首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這也是貴州首例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患者術後次日便可下地行走,並在48小時內辦理了出院手續。
  • 一個8釐米的傷口,就完成了全髖關節置換
    >為使謝某獲得更好的治療,關節外科團隊經過術前縝密設計、反覆討論,對其實施了經直接前方入路(DAA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僅僅採用8釐米手術切口,就順利取出壞死的雙側關節,置入假體。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治療各種髖關節重度病變的標準技術。既往經常採用的外側入路(Watson-Jones入路)、後側入路(Moore入路)等術式,雖然可以獲得較為肯定的遠期療效,但這兩種方案都需要切斷部分肌肉,這就造成髖關節置換創傷大、手術時間長、出血多,患者術後疼痛較重,臥床時間較長,康復時間較長。
  • 關節置換人工關節都是什麼材料做的?人工關節用的是什麼材料?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解決終末期骨關節病最有效的治療手段,被譽為20世紀最成功的手術之一。隨著人工關節技術的不斷提升,關節置換手術量每年都以較大的幅度遞升,為許許多多骨關節病的病人解除關節病痛,糾正關節畸形,恢復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 置換人工髖關節材料這樣選!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是治療髖關節末期疾病的「終極」解決方案,目前臨床上已經越來越多地用於治療股骨頭壞死。通過關節置換手術用人工髖關節代替疼痛且喪失功能的自體關節,能夠解除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糾正關節畸形,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被認為是20世紀最成功的手術之一。  在行髖關節置換術前,每位患者都會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即使用哪種人工關節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