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常用11偏方
太平時光
2016-08-17分享收藏
腱鞘炎常用偏方
1.中醫藥治療【配方及用法】(內服):
黑木耳30克,當歸尾、姜半夏各10克,肉桂、佛手、川牛膝、木瓜各6克,桂枝10克。
【用法】上藥混合曬乾研為細末過50目篩,分成12包,成人每天服1次,每次1包,兒童酌減。
在手者晚飯後服,如在足者晚飯前服,白開水送下。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豬肉。
【療效】治癒率達95%,已治癒很多。
【驗證】江西患者腳趾關節突然疼痛,在醫院確診為腱鞘炎,應用用本方治療,同時外敷仙人掌錘冷飯加52%vol白酒,結果服藥一劑就痊癒了。
【驗證】四川資陽市丁光文腳脖子突然疼痛,在醫院確診為腱鞘炎,用本方治療,同時外敷仙人掌,結果服藥一劑就痊癒了。
2.【治腱鞘炎偏方一】(外敷):
生梔子10克,生石膏30克,桃仁10克,紅花12克,土鱉蟲6克,骨碎補8克上藥混合曬乾研為細末過50目篩,用75%酒精浸溼,用時將藥塗在紗布上,敷貼患處,用膠布固定,二日換藥一次。
3.【治腱鞘炎偏方二】(外敷)
1)、取中華跌打丸1粒,研碎,用白酒攪拌敷在痛處。如果藥物幹了,再往上點些白酒。患者有時間,就用此藥多敷幾次,每次敷1—2個小時,一般患者,4—5天就能治好腱鞘炎。
藥理:腱鞘炎,是由肌腱及腱鞘反覆過度摩擦,引起的炎症損傷。治療此病,最重要的就是消炎。去除炎症,病根就不存在了。
中華跌打丸,是常用的治療躍打傷筋折骨、手足淤搐和各種疼痛藥物。白酒可作為藥引子,使藥物充分發揮功效,還能起到消炎的作用。
提示:該方是外用藥,沒有副作用。使用此方時,還可以配合針灸,在患處紮上幾針。如果患處腫脹,可用冰敷法。
2)、將速效跌打膏貼在患處三天後,將膏藥拿下,用手揉一揉。一般患者三天徹底治癒。該方沒有副作用,大人、孩子可用。必須保證24小時都貼上膏藥。
4.藥物燻洗調養法
處方:桂枝12克,桑枝12克,幹地龍12克,土地狗12克,地鱉蟲6克,獨活12克,秦艽12克,紫藤枝12克,山麻黃12克,鉤藤12克,雞血藤12克。
本方功能活血榮筋,通絡止痛,溫經止痙,祛寒化邪,對傷筋關節澀滯、腫脹疼痛、筋絡攣縮等有較好療效。
用法:上藥共入盆中,加水煎煮至沸,患部在盆上以熱藥氣燻蒸若干分鐘,離火待溫度適宜時浸洗患部10~15分鐘。每日2次,每劑藥可使用2~3日。
5.桂枝蘇葉7味洗劑
[配方]桂枝、紫蘇葉各15克,伸筋草20克,麻黃、紅花各8克,透骨草、鮮桑枝各3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5000毫升,煎至2500--3000毫升,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燻蒸患處。待溫時再浸洗患處。每次燻洗30分鐘,每日2次。燻洗後用紗布繃帶和瓦形硬紙殼固定。
[功效]除溼散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適用於伸腕肌腱鞘炎(傷筋)、腫脹疼痛、不能活動、腫處有斜條隆起者。治療52例,全部治癒。治療時間平均為5天。
6.複方川草烏液
[配方]川烏、草烏、艾葉、薄荷各20克,川芎、川斷、當歸、伸筋草、威靈仙、青風藤、薑黃各30克,桂枝25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3500毫升煎煮,沸後再煎15--20分鐘,然後將藥液倒入盆內,洗浴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2次。
[功效]化瘀通絡、溫經止痛。適用於滑囊炎、腱鞘炎等。
複方川草烏液版本(下方少了薑黃30克,桂枝25克)
a.偏方:川烏、草烏各20克 川芎30克 川斷30克 當歸30克 艾葉20克 伸筋草30克 薄荷20克 威靈仙30克 青風藤30克
b.製作方法:將上藥加水3500毫升煎煮,開鍋後再煎15—20分鐘,然後蔣上藥液倒入盆內,先燻後浸洗,每次30分鐘,1日2次。也可將上藥裝入布袋內入鍋內加少量水煎煮,開鍋後15分鐘,將布袋拿出待溫和時置於患部熱敷,藥液可用紗布蘸洗患部,1日3次,每次15—20分鐘即可。
7.三七粉一味藥輕鬆搞定腱鞘炎
一位老太太告訴我一個偏方,回家一試,第二天早上包不見了。後來手腕處又出現過幾次,每次試用都很見效。現將偏方提供給大家:
三七粉20克(大約1元錢左右),用少量雞蛋清調和成稠糊狀,晚上睡覺時把藥膏塗在有炎症部位,用創可貼粘上或紗布蓋上即可。一般用二、三天晚上就好。
此方法對剛出現腱鞘炎時,效果最為明顯。
8.自製膏藥 配方:生梔子10克,生石膏30克,桃仁9克,紅花12克,土鱉蟲6克。
用法:將上藥研末,用75%酒精浸溼,1小時後加適量的蓖麻油調成糊狀備用。使用時將此藥膏塗於紗布敷貼患處,用膠布固定即可,隔日換藥1次。一般1~2次可有明顯療效。
9.治療手腕腱鞘炎偏方
以小茴香、橘核各30克,炒熱分4份,布袋盛,輪番熱敷患處,不數日痊癒,至今未發。
10.新磺片治手腕腱鞘炎
方法:取新磺片6—12片 (視面積大小而定),研粉,用陳醋適量調成糊狀,外敷於患處,敷藥面積要大於病灶周邊1釐米,厚度0.5釐米,上蓋一層塑料薄膜保持溼度,然後再用 2~3層紗布包好,膠布固定,24 小時換藥1次,3日為1個療程,局部制動,抬高肢體。
主治:手腕腱鞘炎,症見腕關節橈側(橈骨莖突處)腫痛,拇指括動功能受限,橈骨莖突處呈結節狀或條狀輕度隆起,壓痛,握拳尺偏疼痛加重。 焦文敬
11.腱鞘囊腫驗方
梔子4克 紅花 川弓 赤芍 皂角 乳香 沒藥各3克 桃仁 三稜 莪朮 桂枝當歸各 2克
將以上藥研成細末,每次用三克,加白酒調成糊狀,塑料紙覆蓋,繃帶固定,每日換藥一次,5-14次根除。(按:此方站長收藏,站長曾用此方治癒家母之手腕部腱鞘囊腫,時在十二年前,母之腱鞘囊腫經按摩反覆不能根除,後用此方13次至今無復發,望大眾周知利益病者)
12.中藥泡酒治療 大拇指腱鞘炎(原創)
用中藥治療,效果好。花錢少。
參考處方:半枝蓮、蚤休、黃連、雙花各12克,白芷10克。高度白酒一斤,至少60度的白酒。不用好酒,只要度數夠就可以。將上述藥物裝入準備好的容器中,倒入白酒。浸泡7~10天。也可以放在暖氣的附近。但不要溫度太高,以免出現意外。每天將裝藥酒的容器搖一搖。7天或10天後找一個小點的瓶子,倒入適量藥酒。將患指浸泡在藥酒中。每天數次。每次不低於10分鐘。浸泡後,注意對患指保溫。每天更換一次藥物。連續用10天左右。即會取得明顯的療效。
中醫如何治療腱鞘炎
本病多與急慢性損傷、產後受涼有關,其臨床表現主要為手掌部疼痛、壓痛和患指伸屈活動受限。
多見於婦女及手工勞作者,好發於拇指、中指和食指,起病緩慢。患指屈伸功能障礙,清晨醒來時特別明顯,活動後能減輕或消失。疼痛有時向腕部放射,掌指關節屈曲可有壓痛,有時可觸到增厚的腱鞘、狀如豌豆大小的結節。
當彎曲患指時,突然停留在半彎曲位,手指既不能伸直,又不能屈曲,像被突然「卡」住一樣,酸痛難忍。
中醫認為本病屬「傷筋」範疇。《內經》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中醫認為其發於雙手,雙手又屬四肢之末,陽氣不易達到,復因勞損耗氣,致局部陽氣不足,風寒溼邪乘虛而入,使筋脈失養,樞轉不利。
治宜祛風勝溼,散寒止痛。
薦方如下:取花椒、徐長卿各15克,甘草10克。研末裝瓶備用。用時將麝香壯骨膏剪成4釐米×3釐米大小,將藥末均勻灑於膏藥上,藥末厚約1~2毫米,然後貼敷患處,每日1次,4天為1個療程。一般連用1~2個療程可獲佳效。
方中花椒味辛性溫,可散寒止痛;徐長卿味辛性溫,能祛風勝溼,消腫止痛;甘草緩急止痛;加上麝香壯骨膏芳香發散,故能消腫止痛。諸藥配伍合用,共奏祛風勝溼、散寒止痛之功效,故治療扳機指效果良好。
治腱鞘炎的方子:把七釐散用好米醋和成稠糊塗在疼痛處,外用塑料薄膜包住{以防蹭掉},再用乾淨布包好。一天一換。直至不痛。不痛後再塗幾天,鞏固一下。七釐散中藥房有賣。我用的是北京同仁堂的,很好。我是03年治好的手部大拇指跟部腱鞘炎,止今未犯。」
希望此方能解決點小毛病,同時呼籲更多熱心人奉獻有用的偏方!
大膽設想:把米醋改成尿是不是更好呢?
另外,可用當歸、紅花、伸筋草、透骨草、蘇木、桂枝、虎仗各10克煎湯燻洗,有助本病的痊癒。
腱鞘炎
腱鞘炎,或稱狹窄性腱鞘炎,是常見的手部疾患,多發於手腕橈骨莖突部及拇指與中指。發於拇、中指的拇長屈肌腱和屈指肌腱的狹窄性腱鞘炎又稱「彈響指」或「扳機指」。本病多由腕、指部過勞或運動損傷,使肌腱在腱鞘隧道中頻繁活動,長期磨損;以及寒涼刺激等因素,使肌腱與腱鞘發生炎性變、水腫,久之機化,肌腱腫脹變粗所致。臨床表現主要為腕部橈骨莖突部慢性疼痛,進行性加重,可放射至全手、肩部和肘部。拇指無力,拇指及腕部活動障礙。橈骨莖突部輕度腫脹,局限性壓痛,皮下可觸及一豌豆大小如軟骨樣硬度之腫物,狹窄嚴重時可觸及摩擦感。少數拇、中指可變為彈響指。病久大魚際有輕度萎縮。
本病屬於祖國醫學「傷筋」範疇。
(一)起居調養法
首先必須設法消除或減少原發病因刺激,如調換某些工種(機械重複的手指、腕部活動,如包裝工作等)、改掉不良習慣(如捻響手指等)、避免長時間持抱小孩、物品、擰洗衣物等。如不能調換工作,也要注意工作一段時間後,讓手腕部休息,自我按摩及手部體療操鍛鍊等。另外患本病後要注意避免冷水刺激,以免加重症狀,並積極配合其他調養方法。
(二)心理調養法
採用自我暗示疏通法。患者取任何體位均可,心神安定,閉目冥想,自我感覺經脈中氣血充盛鼓蕩,由指端及前臂向患部相對衝激,逐漸消除阻滯,氣血暢通,通則不痛,局部疼痛減輕乃至消失,指、腕關節活動亦靈活便利。同時感到有大量血細胞聚集在患部,炎症被逐漸抑制、消除,腫脹漸消。
(三)針灸調養法
1.毫針刺法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陽溪、列缺、合谷。
針法:阿是為主穴,針刺時以此為中心向四周透刺2~4針。陽溪穴可直刺0.3~1寸,局部有酸脹感。列缺穴針刺時針尖向外,進針0.5~1寸,局部酸脹感。合谷直刺0.5~1寸,亦可針尖向手指或腕部斜刺(隨病變所在部位而定),可有針感(酸脹麻電感)向指尖或腕、前臂放散。
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10次為1療程。
2.耳穴按壓法
取穴:耳部相應部位、神門、皮質下。
方法:常規消毒雙耳廓,在所取穴位上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日揉按兩次,每次3~5分鐘。5日一換。
3.隔姜灸
取穴:阿是穴為主穴。配穴可取列缺、陽溪、陽池、腕骨、合谷。
方法:取鮮姜切0.3毫米厚薄片,置於穴位上;捻制圓錐狀艾炷若干,置薑片上點燃,每次選2~3穴,每穴施灸5~7壯,每日1~2次,5次為1療程。
灸後可用消毒紗布敷蓋局部,防止感染。
若腱鞘嚴重狹窄,纖維變性明顯,針灸若干療程,效果不明顯者,可行手術松解。
(四)按摩調養法
本病早期採用推拿治療療效較好。病程長者,推拿治療療程較長,也易反覆。治療期間應減少腕指部活動,配合中藥浸洗,以促進局部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本文介紹的按摩方法,有止痛消腫,剝離粘連,撕裂狹窄,恢復滑動的作用。但取得療效的程度,與病理變化之輕重,術者手力的大小,次數之多少有一定關係。
1.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手法治療
(1)準備手法:按壓合谷、陽溪、陽穀、曲池、小海、天鼎、缺盆、中府、極泉穴。順序操作,用力宜均勻適當,每穴按壓半分鐘左右。
(2)治療手法:術者先以一指禪推法在患側橈骨莖突部周圍推動約3~5分鐘。
術者以右手食中二指夾持患者拇指近側節,用拇指及食指持握其他四指向下牽引。
在右手的牽引下,術者將患腕向尺側極度偏曲,左手拇指壓於橈骨莖突部之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腱鞘。拇指用力向掌側推按、擠壓,手腕同時向掌側屈曲,繼而背伸。隨後拇指在原處輕輕揉按。
在腕部塗以紅花油,從第一掌骨背側,行擦法,直至前臂,以熱力深透為度,然後再以搓、揉、抖拉上臂和腕部,結束治療。
2.拇長屈肌腱和指長屈肌腱的狹窄性腱鞘炎的手法治療(以拇指為例)
(1)準備手法:同1。
(2)治療手法:術者以左手握腕,右手拇、食指呈前後位捏住患指,做對抗牽引。
術者左手拇、食指用力捏住患指掌骨頭兩側,右手拇及食指呈前後位仍捏住患指近節遠端,兩手做對抗牽引,牽引時屈曲其掌指關節。
術者左手緊握整個患指,以右手拇指指前部在魚際部,即狹窄腱鞘的前側上下捋按,再做三點按壓,反覆3~4次。
在牽引下,右手拇指壓於狹窄部。術者左手緊握患指向外側旋轉,同時右手拇指用大力向內上方推擠其狹窄部。此動作必須兩手協調進行,右手拇指向外上推擠時力度要大。然後以右手拇指在患部輕輕揉按半分鐘結束手法。
(五)體育調養法
本病宜堅持進行手、腕部功能鍛鍊:
(1)腕背伸掌屈法:腕關節用力反覆做背伸、掌屈動作,左右各10次。
(2)合掌壓腕法:屈肘,前臂貼於胸前,指尖垂直向上,合掌擠壓雙腕。用力由緩而重,由重而緩,持續1分鐘左右。
(3)手指屈伸法:同時屈曲各指關節,呈握拳式,再突然用力同時伸直各指,呈掌式,反覆10次。
(4)手指分合法:手指伸直併攏。先用力做五指分開動作,再用力做五指併攏動作,反覆10次。
(六)藥物燻洗調養法
處方:桂枝12克,桑枝12克,幹地龍12克,土地狗12克,地鱉蟲6克,獨活12克,秦艽12克,紫藤枝12克,山麻黃12克,鉤藤12克,雞血藤12克。
本方功能活血榮筋,通絡止痛,溫經止痙,祛寒化邪,對傷筋關節澀滯、腫脹疼痛、筋絡攣縮等有較好療效。
用法:上藥共入盆中,加水煎煮至沸,患部在盆上以熱藥氣燻蒸若干分鐘,離火待溫度適宜時浸洗患部10~15分鐘。每日2次,每劑藥可使用2~3日。
(七)敷貼調養法
處方:生梔子10克,生石膏20克,桃仁9克,紅花9克,桂枝9克,土鱉蟲6克,蓖麻油適量。
用法:上藥研末調勻。用75%酒精浸溼,1小時後加蓖麻油調糊。敷於患部周圍,上覆塑料紙,外以膠布固定。隔日換藥1次。
類似文章
大拇指腱鞘炎到底是什麼病?中醫偏方都有什麼?
粉瘤、腱鞘囊腫效方
老中醫坐堂 外科病診治絕招09 化膿性腱鞘炎和化膿性滑囊炎
腱鞘炎三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