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愷區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工作人員在噴藥防蚊滅蚊。 本報記者鄭 娜 攝
廣東省登革熱疫情近日呈暴髮式增長。10月7日晚,在廣州打工的惠東20歲小夥小彭被蚊子叮咬後出現發燒症狀,昨日被送到市中心人民醫院就診,並被確診為登革熱病例,成為該院今年收治的第6例登革熱病例。
省衛計委網站顯示,10月9日,全省報告新增登革熱病例1412例。截至10月10日零時,今年全省共有20個地級市累計報告登革熱病例27593例。其中惠州8例。今秋的蚊子為何如此兇猛?我市在防控登革熱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市民日常應如何防蚊?記者昨日走訪了相關部門。
【高發原因】
高溫多雨伊蚊孳生致登革熱「火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該病廣泛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具有傳播迅速、發病率高和人群普遍易感等特點。
夏秋季節高溫多雨,蚊蟲容易孳生,是登革熱的高發季節。每年7~11月為廣東省登革熱高發期。我省登革熱疫情為何來勢洶洶?省有關專家分析,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導致氣溫升高,降雨間斷出現,溫度和溼度都非常適合伊蚊生長。同時,雨水導致環境中的積水增多,給蚊子孳生提供了最佳場所,「不良的衛生習慣也給蚊子孳生提供了溫床。把可樂罐隨手扔在路邊,罐裡的殘汁在10天後便能孳生出百餘只蚊子。花盆託盤、廢棄輪胎、餐館魚缸等都可能成為蚊子孳生的地方。」
【防控舉措】
開展環境綜合治理防蚊滅蚊
據介紹,我市市、縣(區)疾控中心按要求對轄區開展蚊媒密度日常監測和疫點監測,近30個監測點近期的監測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監測點的布雷圖指數介於3.0~20.0之間,即在中度風險以下,個別監測點風險較度,布雷圖指數超過20。
據悉,目前預防登革熱的唯一辦法是防止被伊蚊叮咬傳染,預防措施的重點在於防蚊滅蚊。
目前,我省登革熱疫情仍處於上升期,我市存在輸入性登革熱病例的風險,也不排除本地感染病例的發生。
市疾控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現階段我市的防控策略是:及時發現病例,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治療,及時隔離控制輸入性疫情;以加強蚊媒監測,開展環境綜合治理,防蚊滅蚊,清除蚊媒孳生地為主要防控手段,把蚊媒密度控制在一個低風險區域。
在疫情應急處置方面,市疾控中心制定了《惠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登革熱疫情應急處置方案》,對防控工作進行了周密部署。「目前中心已成立應對登革熱的領導小組和各專業技術小組,在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置、消殺藥械、實驗室檢測等方面均已做好了應急技術準備和保障。」市疾控中心負責人說。
【如何防蚊】
伊蚊叮咬是登革熱的唯一傳播途徑,減少伊蚊數量或避免被伊蚊叮咬是預防控制登革熱傳播的關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措施即可預防感染登革熱。
(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種可積水的容器,讓蚊子無處藏身。
(2)種養水生植物應每隔3~5天換水洗瓶、清洗根須。登革熱流行期間最好不要種養水生植物。保持花盆託盤不積水。
(3)及時清除溝渠、天台等積水,填塞竹節、樹洞,對於長期無法清除的積水,可以投放殺滅蚊蟲的藥劑。
(4)家庭可裝蚊帳、紗門、紗窗等;適時使用蚊香、電子驅蚊器、電蚊拍、防蚊燈等裝備,還可以用殺蟲噴霧劑對房間實施滅蚊處理。
(5)到登革熱流行區旅行時宜穿長袖衫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噴塗 蚊蟲驅避藥物;避免在草叢等蚊蟲較多的地方停留過久;旅遊選擇有空調或有蚊帳、防蚊紗窗的賓館入住;旅行結束後半個月內如出現發熱,應儘早就醫治療,並向醫生說明旅行史。(張 斐 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