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方向需要解決!
一、大人方向
遇到不如意,總想吼他!其實每個人的不如意實際上跟孩子沒什麼關係,是我們的情緒需要一個出口,而孩子往往就成了我們情緒的垃圾筒,實際這對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
我們說什麼事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想解決我們自己的吼叫問題,首先需要明白是什麼因素引發了我們總想吼?
實際上引發父母吼叫的原因有多種,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是什麼因素引發了你的想吼。
1、 外在環境帶來的情緒壓力
比如這次的新冠疫情,疫情發展的不穩定性曾讓我們變得焦慮,讓我們的安全感得不到滿足,每一個人的情緒壓力會增大。當一個人他的內在安全感穩定感不能被滿足時,她對親子衝突的忍受程度也會降低,就更容易發脾氣。而且如果留意的話,孩子在父母和環境的影響下,孩子的情緒會變得更加敏感,他也會努力地捕捉你給出的每一個信號,解讀你的每一個表情,可能會表現出煩躁不安,出現哭泣或者攻擊行為。
2、 人際關係的矛盾比如婆媳關係,夫妻關係,也是容易遷怒到孩子的,這是大人要警覺的。
比如孩子媽媽對孩子爸爸很憤怒,覺得你怎麼這麼懶呀,只會上班,在家呆得時間短,就是在家時也經常什麼都不幹,就知道玩兒手機,也不知道幫忙做事,當媽媽沒有辦法去和老公表達或者不想跟他吵時的時候,會遷怒到孩子身上,可能孩子就成為了發洩的對象。
3、 小時候被吼叫的爸媽,現在,也更容易吼叫孩子。
4、 父母內在對孩子對自己都是有一個較高的期望
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有好的習慣,應該聽話,應該到點就睡覺等等,父母出現這麼多的應該,成為了家長內在的觀念,所以,當孩子的表現不能達到父母期待的時候,父母難免就會感到很失望和挫敗。同時,父母對自己也是有一個理想化的想像的,認為自己是可以管好孩子的,所以,當孩子不能聽話,不能夠達成我們期待的目標的時候,我們又沒有合適的方法來讓孩子跟我們合作,這個時候,父母的那個羞愧感,那種挫敗感就出來了,那麼智慧腦就關閉了。批評想吼叫的情緒就會隨之而來。
5、 父母和孩子的氣質差異較大
比如孩子和大人在活動量、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規律性、接近或者是迴避性、適應性、敏感度以及反應的強度等各方面是不是差異較大,我們可以注意觀察孩子,大多數時間孩子的情緒狀態,以及孩子是否容易被聲音或者人分散注意力,還有孩子的堅持度等,再思考自己的情緒模式,自己的各方面氣質特點是否能與孩子很好地適應。
如果媽媽和孩子的氣質和孩子適應得不好,就會出現一些衝突,比如說媽媽不愛動又敏感,而孩子,他喜歡在屋子裡跑來跑去的,還願意招惹媽媽,如果這個時候媽媽剛好需要安靜,這樣的舉動,就很容易惹媽媽發火了。
再比如說,媽媽的適應性很強,而孩子卻需要緩慢的過程,才能適應各種變化,那麼,媽媽就常常會因為失去耐心而大聲的吼叫。
以上是關於引發父母吼叫的幾個因素。
通過以上幾個引發想吼叫的因素,我相信你能對自己有更好的認識。
有了認識,就是做出改變和調整。
首先要學會處理自己的焦慮情緒。
從覺察自己的情緒到理解接納這些情緒,我們可以尋求一些情感支持,或者找到讓自己放鬆的方法,比如冥想、自我關懷、活動自己的身體、聽一聽振奮的音樂和改善情緒的作品,或者笑一場吃點東西喝點茶等都是可以的。
當真的被激怒的時候,要學會迅速調整自己的情緒
先自問並進行深呼吸,比如數4個數,有意識地深呼吸,接著暫時離開,先讓自己冷靜,同時繼續深呼吸,之後就是明確孩子真正的需要,給到他,比如孩子是需要一個鼓勵或者一個擁抱,是要玩耍,還是要自主權?
其次,就是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傾聽理解孩子,如果能做到同理心,往往會達到神奇的效果。
二、孩子方向
孩子方向,你要先明白孩子寶寶哭鬧的真正原因。
首先,16個月的嬰兒睡眠時間一般在十到十二個小時左右。
白天大概睡兩到三個小時,晚上睡九到十個小時左右。
有的寶寶喜歡玩鬧,白天睡覺的時間就會比較少一些,這也是正常的情況。
寶寶具體睡多長時間還是要看孩子自己的,家長儘量按照孩子自己的睡眠時間讓孩子睡覺,不要打擾孩子的生物鐘。
其次,16個月的寶寶已經一歲多了,這個時候寶寶都比較鬧騰。
所以寶寶就會出現玩累了就睡覺的情況。家長最好不要在白天的時候讓孩子玩的太累了,不然孩子容易在白天睡很久,然後晚上睡不著。這樣累的就是家長自己了。
最後,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睡眠規律,家長不要強求自己孩子的睡眠時間一定要和標準的時間一樣。這樣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睡眠規律,從而導致孩子出現無規律睡眠,難以入睡的情況。
關於飲食,我很能同理你的著急。
嬰幼兒時期是人體發育的一個高峰期,體內的器官組織發育逐漸會變得完善起來,當然,若想正常發育或者發育快些的話,平時飲食上的營養補充自然是少不了的,一歲多的孩子正是需要營養的時候,有的孩子不喜歡吃飯,讓許多父母很著急。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所以希望孩子多吃點東西,還有一些營養的補充如維生素、蛋白質、膳食纖維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等能夠促進發育,為了讓孩子的身高比同齡人長得高一些,智力發育也比較好一些,父母都會給予孩子最好的飲食。
但要明白,營養一般都在家常便飯裡面,所以好好引導孩子吃飯是非常必要的。
16個月寶寶不好好吃飯,也要從多方面分析原因,比如
1、飯菜是否經常變換花樣?不同的菜可以做出不同的形狀出來,這樣能夠增加孩子的食慾,孩子的飯量也會增加,當然烹調方式也要做出改變,總之美味是必要的。
2、餵孩子吃飯的時候是否經常採用打罵吼叫的態度進行?打罵吼叫的態度會大大影響食慾,讓孩子內心產生一些恐懼感,之後會更加抗拒吃飯,因此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吃飯的氛圍。
這個喂,要想方設法讓孩子自己吃,比如多用設問的方式跟孩子溝通,我看寶寶能不能自己把這光滑的好吃的葫蘆片放進嘴裡等,多跟孩子用「自己」兩個字,培養孩子的自我掌控感。做父母的要懂一個度,要從孩子的要求中去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如果他此時就需要你先餵他一口,之後你加一句鼓勵,他自己就能吃,而家長卻偏偏一口也不喂,這孩子怎麼能好好吃飯呢!
3、除了補充適當的營養之外, 做孩子平時愛吃的食物,蔬菜適當地吃一些不要強求孩子,也不要太刻板,否則會讓孩子太過壓抑。總之,在吃飯這件事情上,父母應該更多地耐心講道理,慢慢地引導孩子,而不是吼叫,吼叫是最不能起到作用的教育方式。
4、最後,孩子不愛吃飯鬧騰睡覺的原因,還要注意孩子是不是缺鋅缺鈣或者缺其他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