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哭也要講究限度,一言不合就開哭的孩子,不僅會惹得父母心煩,如果孩子上幼兒園前,還有這個毛病,那麼將來的幼兒園生活就很讓人擔憂!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心急,這3方面做得好,孩子就不再是「愛哭鬼」。
孩子為什麼一言不合就愛哭?
一、缺乏自信
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爾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學識和專業技術只佔事業成功的15%,良好的心理素質則佔了85%。」自信是學習與進步的基石,是孩子面對困難與挫折的一種底氣,喪失這種心理素質,孩子會緊張焦慮,情緒會由內而外地低迷,所以會經常喜歡哭鬧。
而造成孩子沒有自信的一大原因,就是父母造成的。有些孩子受盡萬般寵愛,從小就沒受過委屈吃過苦,一旦有了困難,家長會第一時間衝上去解決。有的孩子則從小受著家長「打壓」式的教育,總認為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對孩子進行碾壓的方式去教育,而這些行為看似是為了孩子著想,其實背後隱藏了很多隱患。因為當孩子獨自面對和解決難題時,失去依仗的他們會變得懦弱膽小,心理極易自卑、否定自己,從而導致情緒崩潰。
二、缺乏安全感
奧地利精神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嬰兒出生後,如果能持續受到來自父母或其他人的關心愛護,嬰兒就能產生最初的安全感,並且產生對世界的信任和依賴。嬰兒獲得安全感能建立自尊,並且產生融入社會的心理,不會被情緒所支配,遇到難題也不會崩潰大哭,這對形成健康人格有很大影響。
安全感要從小培養,面對孩子時,家長應保持和善的心態。因為孩子心態敏感,能感知他人帶來的正負面情緒,如果家長陪伴孩子時有消極情緒,孩子心理會緊張焦慮,不易產生安全感。3歲以下的孩子,家長應儘量減少分離時刻。因為孩子心智發育不成熟,不懂分離的含義,家長的離開極易讓孩子害怕,會產生自己被拋棄的錯覺,所以要減少分離,增加陪伴時間,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孩子一言不合就愛哭,這三方面做得好,孩子不再當「愛哭鬼」
一、對敏感的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鼓勵
關注孩子心理需求,給其溫暖和快樂。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餓了也不會說,身體不舒服更不會去表達,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與舉動,如果他哭鬧不止,看看尿不溼是否該換了,若不是這個原因,嘗試給孩子塞奶瓶到嘴裡,如果他餓了,就會噙著奶嘴不放,這個時候給他餵奶就滿足了他的需求,及時解決了問題。
及時肯定和鼓勵孩子,幫助他建立自信心。敏感的孩子往往在乎別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如果能在孩子完成一個任務時,直接地表示「寶寶,你的動手能力好強,完成得太優秀了,媽媽為你驕傲!」孩子會把這種肯定和鼓勵的情緒轉化為自信心,進而逐步增強對自我掌控的能力。
二、給孩子更多的愛和擁抱
用更多的耐心去對待孩子的消極情緒。孩子哭鬧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長不要只關注孩子哭的「果」,從而忽視孩子鬧的「因」,給孩子更多的耐心,溫柔冷靜地和孩子溝通,找出哭鬧的原因,幫助孩子解決,才是明智家長的舉動。
每天給孩子一個擁抱。有愛才有依靠和幸福感,每天下班回來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想你啦寶貝,有沒有想爸爸媽媽呀?」讓孩子能直觀地感知愛,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被愛的孩子往往不喜歡哭鬧,因為他們很幸福。
三、從小對孩子進行情商培養
孩子沒有成年人的心智,根本不會懂如何去管理情緒,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去認識情緒,告訴他「開心」是在什麼樣的情緒,「哭泣」是什麼情緒。讓他明白情緒是豐富多彩的,自己不該用哭鬧來代替所有的情緒,不開心的時候可以表達出來,我不開心。
當孩子了解情緒以後,父母可以用繪本引導孩子去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壓抑"孩子改變不了消極的情緒,反而使這種消極情緒堆積下來。繪本以豐富多彩的圖畫與語言相結合,不僅能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還能通過繪本來感知人物的不同情緒,教會孩子如何愛、如何排解消極情緒。
這種方式能讓孩子處在情境中,更容易起到釋放情緒與學習管理情緒的效果,而情緒管理能力的提高,也能增加孩子的情商,做一個惹人喜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