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長眼裡噙著淚花:「你們幾個敢死隊員馬上就要組織衝鋒了,臨衝鋒之前還有什麼囑咐需要我代轉向你們家人交待的嗎?」衝鋒隊員:「沒……沒有,可是俺有個要求,能不能給俺一個土豆吃……」
這段對話應該是援朝戰爭時期的真實寫照,當時的士兵在極度嚴寒的天氣下,沒有棉衣,沒有後勤食物補給,甚至連腳上穿的一雙破草鞋都是奢侈品,「只想吃一個土豆」是多麼簡單的要求,然而也沒能得到滿足。即便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我軍還是堅持到最後,打贏了一次又一次攻堅戰。其實,在戰爭年代物資嚴重匱乏,很多時候就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成了奢侈的代名詞,那麼,為何二戰時候日軍明明吃的牛肉罐頭,卻還在說是豬食呢?要知道,罐頭這種高大上的食品對於我軍簡直就是美味佳饒。
當然,這個問題只能從日軍自身對夥食標準的高要求來討論,不能與我軍的夥食標準聯繫到一起。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逐漸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開始了「脫亞入歐」的進程,國內經濟迅速提升,並且靠著甲午中日戰爭又拿到巨額賠款以及戰略要地,進一步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在向終端帝國主義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新的廣泛不調和的矛盾,最終導致第一次大戰的爆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世界經濟危機,日本國內想通過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於是一場掠奪戰爭在緊鑼密鼓的謀劃著。
而在日本發動戰爭的初始階段,雖國內正在經歷危機,但軍隊的後勤補給仍舊可以得到充分滿足。據一名跟隨日軍第16師團第20聯隊在1937年到1939年來華的上等兵在自己的日記《東史郎日記》中記載,戰爭初期日本國內完全能夠滿足作戰部隊的食物供給,士兵們吃的牛肉罐頭也是正經的牛肉生產出的,甚至有一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牛肉。因為沒有充足的營養,士兵的戰鬥力勢必會下降,所以在戰爭初期,士兵的營養很均衡,大概計劃每一名士兵每天所需的食物清單在《東史郎日記》中有記載:米640克、麥200克、牛肉罐頭150克、鹹菜110克、泡菜40克、醬油20克、鹽12克、糖15克,甚至還為士兵提供茶3克或者咖啡之類的提神飲品。
但等到開始打起仗來以後,日軍高級將領發現「三個月結束」的小目標完成不了了,於是受限於交通運輸等諸多因素,一線士兵不可能吃到上述清單中的所有食物,那些資料上的數字只能是在後方或是在平日演習中才可能吃到的。並且,隨著戰線逐漸拉長,日軍的後勤補給也出現了嚴重問題,原本供給就不是很充足的牛肉罐頭,到了後來基本上已經和牛肉沒關係了,很多士兵拿到手的牛肉罐頭中也就是只有點牛血或者雜碎之類的帶有點牛肉味的東西,據日軍士兵回憶,戰爭中後期,人們吃的「牛肉罐頭」就像甘蔗渣一樣,食之無味,用當時日軍士兵的話講,甚至連豬食都不如。
其實,嚴格來講,在日本本土或者中國作戰的日軍的夥食,即便是他們聲稱的「豬食罐頭」也是非常不錯的,且不說我軍過草地吃樹皮,甚至很多戰士直到犧牲之前都沒吃過一次熱乎的飽飯,肚子之中都是棉絮。單說在東南亞,例如緬甸、印度、太平洋硫磺島等地作戰的日軍,其中在有著「絞肉機」稱號的硫磺島戰役期間,美軍將日軍打的喘氣的功夫都沒有,別說罐頭了,任何補給品基本都消耗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