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蜉蝣的壽命,你可能會長嘆一口氣,惋惜道:「朝生暮死,典型的英年早逝啊。」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真的知道關於蜉蝣的生物知識,只是憑藉著廣為人知的詩句主觀給蜉蝣貼上了短壽的標籤,蜉蝣真的像詩裡寫的那麼短命嗎?
不如我們先看看古人詩裡怎麼寫的吧,比如《淮南子》裡「鶴壽千歲,以極其遊;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仙鶴的千年壽命,用來盡情遨遊;蜉蝣早上出生,傍晚就死了,但也得到了它的快樂,雖然它的生命,只有早晚之間短短的一天,最多也不過三天罷了。
這句話就讓蜉蝣朝生暮死的寓意深刻地刻在了讀者的腦海裡。蘇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於一粟。」更是直接把人生比作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這樣的反覆的強調以至於我們一想到蜉蝣就和人生短暫之類相連。
文學上把蜉蝣當作短壽的象徵,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蜉蝣可以說是上壽命最短的昆蟲了。它從變為成蟲時(出生之時)起,活不到一天的時間,一般幾個小時就死亡了。不過成蟲交配後,把卵產在水中,幼蟲在水中卻要經過1-3年的時間才能變成亞成蟲,亞成蟲爬出水面脫皮後才變成蜉蝣成蟲。
稚蟲充分成長後,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邊石塊或植物莖上,日落後羽化為亞成蟲。亞成蟲與成蟲相似,已具發達的翅,出水後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經24小時左右蛻皮為成蟲。
這種在個體發育中出現成蟲體態後繼續蛻皮的現象在有翅昆蟲中為蜉蝣目所僅有。這種變態類型特稱為原變態。成蟲不食,壽命短,一般只活幾小時至數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說法。蜉蝣短命的原因,主要是它的嘴巴已經退化,不能吃東西。
在古代,《本草綱目》的著者李時珍對蜉蝣的看法最切實。因為他除了引述前人一貫陳說之後,突然附加了一筆:
或曰,蜉水蟲也,狀似蠶蛾,朝生暮死。
也就是說,蜉蝣的形狀雖與蠶蛾仍有若干距離,但蠶蛾似蝴蝶,蝴蝶和蜻蜓到底是相近的東西,
而且知道它是水蟲。 蜉蝣的生活史非常有趣,古人說它不飲不食,朝生暮死。這已經將它說的大長命了。
事實上是,蜉蝣的生命僅有幾小時。然而在這幾小時內,要經過兩次蛻殼,練習飛行, 戀愛,交尾,產卵,非常忙碌。生命過程雖短,卻十分充實。
面對這樣曇花一現的生命,我們大可不必發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看看曠達疏朗的蘇軾如何想的。
東坡先生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帘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你們說是不是呢?
參考資料:《本草綱目》、《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