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記者 熊惠玲 通訊員 楊寧 黨欣春)寧陝縣城關鎮大寺溝村鍾應成王富蘭老兩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不等不靠,依託好政策,加上自己的努力,進行科學養豬,一步一步擺脫困境,日子越過越紅火。
鍾應成61歲,王富蘭56歲,一家4口人居住在海拔1500米的大山裡,屬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鍾應成57歲時,兩個女兒已出嫁,想到自己的年齡還不大、身體尚好,為了不給孩子添麻煩,老兩口下定決心,不靠子女養老,用勤勞實現老有所養。
2015年,老兩口通過考察了解到高海拔養豬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以前種植食用菌的收入,又從信用社貸款10萬元,他們在自家的老屋場上建起了簡易豬圈,購買了4頭母豬,開始了創業。
2016年,老兩口建起360多平方米的豬舍,購進了瘦肉型品種仔豬40頭和母豬6頭。養豬看起來簡單,養殖技術是關鍵,白天幹活沒時間,夫妻倆就利用晚上學習技術。沒多久,他們掌握了豬的疾病預防、治療、養殖等各項技術,成活率大大提高。王富蘭投資購買了拌料機,按照學習的養殖知識自己製作飼料,成功降低了養殖成本。老兩口在管理上也特別精心,每當母豬產崽的時候,他們一等就是10多個小時。
每天凌晨,鍾應成和妻子王富蘭兩人都要花上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給豬場裡的近百頭豬餵飼料,然後清洗豬圈。兩個人也不請工人,就靠他們自己埋頭苦幹。因為養豬,家裡的承包地被全部種上了玉米、土豆等,收穫來的糧食成了飼料。
目前,老兩口的養豬場已經實現了自繁自養。在他們的精心呵護下,豬肥仔壯,2016年母豬產仔100個,收入4萬元;2017年出售肉豬50頭,實現收入8萬;2018年母豬產仔200個,出售肉豬50頭,總收入16萬元。
「今年上半年,賣豬仔200個,收入12萬元,出售肉豬30頭,收入7萬元,當下圈裡還存欄肉豬100多頭,予計全年收入30萬元以上。」 王富蘭充滿信心地說。
在縣委編辦駐村工作隊的大力幫扶下,這對同甘共苦的夫婦越走越有信心,已經是大寺溝村響噹噹的養豬大戶,率先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編輯:熊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