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陸和臺灣的連結點,不同歷史時期皆有軍民自大陸遷居澎湖,也因此留下全然不同的村居生活遺蹟。早期福建移民在澎湖生活,形成閩南風格鮮明的古厝聚落;國民黨遷臺時,則讓澎湖這個戰略要地有了全臺最早的眷村。古厝裡的阿公阿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宗親關係為連結的聚落在這裡代代傳承。而用於安置軍眷的眷村則複雜得多,大陸南北各省、軍銜官階各異的外省人混居於此,潘安邦和張雨生更從這裡邁出藝術生涯的第一步。
失落的眷村:潘安邦和張雨生曾是鄰居
來到澎湖的遊客,絕大多數都會到金龍頭眷村來走走看看,這裡擁有全臺灣最早的眷村。只是,由篤行十村和旁邊的莒光新村構成的金龍頭眷村,30年前就已人去樓空。逼仄的小院裡只剩下藤蔓纏繞,矮牆上修修補補的痕跡訴說著主人從匆匆過客到紮根於此的心境,不同格局的房子則暗示著主人的官階和地位。
在金龍頭眷村裡,如今還能傳來依稀人聲的院子,只有兩位已故歌手張雨生和潘安邦的舊居。過世近17年的張雨生在這裡的一個小院子裡,度過了他的童年。舊居牆上的展示板,為遊客重現了這位天才歌手幼年的生活片段。從張雨生故事館出來,往前走幾十米,就是另一位臺灣歌手潘安邦的「地盤」。《外婆的澎湖灣》唱遍華人世界,而那吹過無數人耳朵的晚風,曾從這所眷村裡輕拂而過。從潘安邦舊居的後院望出去,是一片碧藍海域,或許這裡,就是最初的「外婆的澎湖灣」。只是事易時移,金龍頭眷村早已失落在歷史的風煙中,這片軍艦往來的海灣,按規劃很快也將建起嶄新的郵輪碼頭。
在另一頭的莒光新村,「眷村特色小吃」正在如火如荼地啟動中,意在網羅大陸十三省小吃的小吃街,業者都是眷村二代或外籍新娘。在一家名為桂花香冰鎮涼麵的店鋪裡,導報記者看到老闆娘李桂芳正在忙碌著,她父親是廣西人,十幾歲來到澎湖,連她的名字都用「桂」字來寄託思鄉之情。李桂芳說,桂林米粉是廣西的特色小吃,所以她在開麵店的時候,也保留了桂林米粉獨有的酸辣口味,而冰鎮的創意也是來自廣西家鄉的一道涼麵,這些手藝都是背井離鄉的眷村人在家鄉味道基礎上的再創作。
精緻的二嵌:重現閩南先民的古厝生活
位於澎湖西嶼的二崁古厝聚落,興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近年來經過整體翻修後,成了小資們最愛的清新古厝生活體驗區。二崁跟澎湖的漁村生活不同,這裡的人以經營藥材行、布行為主,經商需要有條件也要有學問,懂得記帳,所以這裡也充滿文化氣息。此外,二崁還是一個單姓聚落,排外性很高,女性只能嫁出去或招贅,維持宗族的完整性,即使被招贅,子孫也要改姓陳。
來二嵌,需要靜下心來研究這裡的建築風貌。其中一幢被列入臺灣三級古蹟的陳家古厝最具特色,它起建於清朝,落成於民國初年,是前後共三進的五落平房大厝,第一進外牆以玄武巖為建材,門上、牆上的雕花、鐫刻與裝飾顯示傳統的閩式院落風格。陳宅內還保留大量舊式農家的生活器具、櫥櫃、床鋪和爐灶等,穿行其中,讓你瞬間穿越到了舊時的古厝生活。此外,這裡還有特別的咕咾石(珊瑚殘骸)建築。據了解,以前在澎湖最有錢的人用磚瓦蓋房子,第二等有錢的人用石頭,最窮的人才用咕咾石,咕咾石的優點是透風性好,因此不容易聚集溼氣,反而有利健康。
在二嵌,導報記者還發現了有趣的二崁褒歌,它屬於民間口頭文學「韻文歌謠」,就是人們常說的「四句聯仔」,唱起來朗朗上口獨有韻味,還頗具教育意義。在街角的飲料攤上,一位正在烤魷魚串的陳老伯告訴導報記者,他一直都在二嵌生活,知道祖先是從金門遷徙而來,如今這裡成為觀光地,大部分人都搬走了,但也有人選擇開個小攤,繼續守護著這個古厝聚落。(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 楊思萍/文 吳曉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