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王家鈴 李文芳 記者 吳朝香
「原本以為自己這輩子都要在床上度過,沒想到這麼快就能站起來,我真是太開心了!」從一跤摔到癱瘓,到能獨立扶欄站立,再到能自己走上一兩步,這半個月來,王女士提到嗓子眼兒的心,終於落下了。
頸椎內埋著她不知道的「定時炸彈」
56歲的王女士是杭城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九月初的一天,灰濛濛的天空飄著細雨,王女士在騎電瓶車去市場採購的路上,不慎摔倒了。旁人看來只是臉上蹭破了皮,王女士本人卻震驚地發現自己的手一點都握不起來,兩條腿更是不聽使喚、無法動彈。
「我難道癱瘓了?!」
王女士馬上被家屬送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一家人滿是擔憂和焦慮。在浙大邵逸夫醫院,王女士接受了全面細緻的檢查。CT檢查沒有發現任何一處骨折,但依舊癱軟的下身讓王女士和家人的心情如同窗外的天,陰沉又未知。
雨天意外摔倒的人很多,為什麼癱瘓的厄運偏偏降臨到自己身上?
邵逸夫醫院骨科馬建軍副主任醫師向王女士解釋,她是因為被椎間盤「炸傷」了脊髓。通過頸椎磁共振可以看出,王女士的神經已經被前方的頸5/6椎間盤壓迫變形,同時發現頸椎的骨頭已經退化,形狀似「鳥嘴」,也就是俗話說的長了「骨刺」。
「這節突出的椎間盤就像體內潛伏的『定時炸彈』,一個輕微損傷就可能『引爆』,神經壓迫症狀立刻出現,導致患者癱瘓。「馬建軍醫師解釋說,王女士就是頸椎間盤突出和外傷導致的「脊髓損傷」。
在馬建軍醫師的仔細詢問下,王女士回憶起了之前不被自己重視的「小毛病」。原來,早在在這次外傷之前,她就經常感到雙手疼痛和麻木,但每次持續時間不長,過會兒就會自行好轉,王女士就沒多上心,也沒去醫院檢查。
上肢的疼痛和麻木感正是頸椎間盤突出的典型症狀之一。隨著年紀增長,椎間盤會發生退行性改變,其中頸椎的5/6和6/7椎間盤因為是頭頸活動的主要受力區域,退變速度快,易發生為慢性的頸椎間盤突出。
四五釐米的小切口,出血只有10毫升
在仔細評估患者後,馬建軍醫療團隊決定採用經典的頸椎前路手術來治療王女士的疾病。頸椎前路手術非常微創,通過4-5cm的小切口,就可在狹小的空間中完成所有重要的手術步驟,出血只有10毫升左右。
醫療團隊的劉剛博士向家屬進一步解釋道:「手術只是治療的第一步,因為神經的受損很多是不可逆的,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讓神經不再受擠壓,給予神經功能恢復的機會,恢復到何種程度更要看術後的康復鍛鍊。」
手術非常順利。王女士在甦醒後,立即在專業指導下接受了康復鍛鍊。每天,馬建軍醫師團隊和王女士丈夫一起督促和見證著王女士的功能鍛鍊。
術後一星期,王女士的手已經能慢慢活動了,腿也可以自主抬高了。現在,王女士已經能自己扶欄站立了。
眼看王女士一天天好轉,笑容重新回到了這一家人臉上。「真是太感謝你們邵逸夫骨科醫療團隊了,她受傷的那天,我們家裡人都嚇死了,以為她再也站不起來了。她現在這個樣子,我們心裡踏實多了!」
原來,王女士的父母由於身體不好,一直被家人勸著不要來醫院,還沒能來探望過她。
看著自己能夠逐漸站起來的雙腿,王女士充滿希望地說:「這個中秋,我還要走著去和父母團圓!「
新聞+
邵逸夫醫院骨科黃康茂博士提醒,以下是一些老百姓們容易忽視的頸椎病信號:(1)上肢及手部的疼痛和麻木感;(2)上肢及手部的皮膚感覺過敏,有觸電感;(3)感覺手動作遲鈍、協調性差,有無力感;(4)感覺走路不穩定,容易跌倒,有踩棉花感。當出現上述症狀時,應該到正規醫療機構就醫,找到產生症狀的根本原因,當出現癱瘓後再手術已屬於「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