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筷子吃飯,穩穩噹噹地行走,恢復了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毛女士(化名)別提多開心了。
大概一個月前,她跌了一跤,並不重,脖子有輕微外傷,但這一跤,差點要了她的性命:自從摔過之後,胸悶、脖子疼、走路沒人扶著就摔跤、吃飯也要有人喂。
到寧大附屬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把她和家人都嚇懵了:先天性頸椎齒狀突畸形繼發骨節顯著脫位,通俗點說就是,第1節和第2節頸椎的「軸」在娘胎裡就沒有連好,脊髓受到壓迫,而壓迫部位挨著呼吸和心跳的神經中樞,如果再稍有磕碰,就有生命危險,必須手術治療。
而這場手術,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針尖上跳舞」。
摔了一跤飯都不會吃了
原來是頸椎的「軸」斷了
毛女士今年50多歲,寧波人,有糖尿病等常見病,但治療得當,並無大礙,但沒想到,一個多月前不小心摔了一跤,改變了她的生活。
那天她走路時不小心跌倒了,脖子被碰了一下,明明摔的不重,但隨後表現的症狀把家人嚇壞了:胸悶、四肢麻木無力、脖子疼、走路沒人扶著就摔跤、吃飯也要有人餵……
毛女士感覺,自己完全控制不了肢體,踩在地上腿就軟,像踩棉花;頭也總是搖搖晃晃。
是不是傷到什麼神經了?家人帶她到寧大附屬醫院檢查,最終,被確診為高位頸脊髓病。這是一種罕見病,並不是摔出來的,而是先天性頸椎齒狀突畸形導致的。
寧大附屬醫院脊柱外一科盧斌主任醫師說,毛女士的第1節和第2節頸椎齒狀突不連續,屬於先天發育的問題。
他形象地解釋,人的第1節頸椎是環形椎,第2節相當於「軸」,環形椎可以繞著它旋轉,但毛女士頸椎的這根「軸」是斷開的,更危險的是,頸椎不穩定,斷口處的脊髓會受到壓迫,而這個壓迫部位,剛好挨著掌控呼吸和心跳的神經中樞,一個不正確的體位都可能導致神經受損從而喪命。
手術難度太高
醫生說是「在針尖上跳舞」
毛女士得的這種病,比較少見,早期因活動量小常是不發病的,但年紀越來越大,身體自我修復功能變差,神經受到過多的刺激,會出現脊髓受壓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頭頸部疼痛、項肌無力不能支撐頭部、四肢癱瘓、行走不穩、手指笨拙,嚴重者四肢痙攣性癱瘓,呼吸困難或呼吸麻痺甚至突然死亡。
治療這病的唯一方法就是手術,特別是毛女士的情況,不手術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但醫生們仔細為她檢查後發現,這場手術,可謂超高難度,簡直是在「針尖上跳舞」。
手術的危險警鐘在麻醉後氣管插管時就敲響了。通常情況下,為了氣管插管順利,需要患者脖子後仰,否則容易插進食道,但毛女士的脖子是萬萬仰伸不得的。怎麼辦?醫護人員搬來喉鏡為她做了插管。
這場手術必須全麻,麻醉後肌肉放鬆,氣管插管後,毛女士仰臥在手術臺上,但手術是需要她俯臥,翻身成了關鍵的一步。
6個醫護人員打起精神,開始了關鍵一步:配合。扶身子的,託脖子的,固定頭部的,盧斌說,以前手術時也做過類似的配合,大家有默契,穩定住頭頸部的180度翻身很成功,手術第一關順利通過。
3毫米粗骨頭上打進4毫米螺釘
手術完成後醫生渾身酸痛
手術正式開始。
這場手術需要在毛女士的第1節頸椎和第2節頸椎各打進兩枚螺釘,主刀的是脊柱外一科主任蔣國強主任醫師。
可毛女士骨骼發育得又細又硬,只有3毫米左右,可螺釘的螺帽直徑都有4毫米。
打釘前,先要在骨頭上打個洞,再將洞擴大,最後擰入螺釘。打釘部位的內側是脊髓,下面是枕大神經和脆弱易破的靜脈叢,上方和外側是頸椎動脈,稍微滑一下,手術可能就會失敗,導致患者大出血或者死亡。
手術醫生微皺著眉,眼睛一眨不眨,連站姿都半天不換一下,好像全身只有手臂和手在連續穩健地活動,幾十分鐘後,第1節頸椎的螺釘順利打進。接下來,是第2節頸椎打釘,毛女士的椎動脈位置較高,釘子完全打入,動脈可能會被戳破,打入一半,卻怕不牢固,又怕手術效果不理想。
按照術前設計的方案,蔣主任沒有採用傳統的打釘方式,把從側方固定,改為後方固定,螺釘被打在了椎板上。
兩個多小時,螺釘植入完畢,順利復位。手術雖然「步步驚心」,但沒有任何意外發生,這時,幾位醫護人員長長地呼了一口氣,這才發現,手術時間並不太長,但個個渾身酸痛;手術室裡並不太熱,但每個人早已汗流浹背了。
醫護人員高興的是,手術後,毛女士走路立馬正常了,前幾天CT複查,每一枚螺釘部位都和術前計劃精密吻合,她身體恢復得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