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的人擁有死亡,年輕的人擁有愛情,愛情可以擁有很多次,死亡卻只有一次。
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和幻想統統都融入了《百年孤獨》中,生命與鬥爭是當中那個最激勵人心的。"因此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魔幻現實的寫作手法,在3年後,馬爾克斯選擇了放棄,進而模仿起了歐洲「豔情」小說的寫作方式,給我們留下了一本"愛情百科全書"、《霍亂時期的愛情》,經久不衰。
在大家看來,「愛情」是什麼?
越是用所謂"愛情"去充實這個故事,就越感到寂寞,甚至感到有一種死亡在迫近的黑暗,最終那種似身處鬧市突然停下的極致孤獨開始襲擊我們的內心。
於是,標題裡的"霍亂時期"成為現實殘酷的黑暗混亂世情下共有的"愛情"寫照,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去看待《霍亂時期的愛情》的故事,或許會帶給你我一些不一樣的感受。
馬爾克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極端的愛與欲,是人世間的常態
1955年,哥倫比亞內戰正在爆發,馬爾克斯被迫輟學,丟了飯碗,被趕出了國家。
當時馬爾克斯被困在了歐洲,在窘迫的環境中,匆匆出版了個人第一部長篇小說,批判當時的文化歧視的《枯枝敗葉》,從此,馬爾克斯走上文學創作之路。
此後多年,經過直面欺壓的反抗與趨於"責任感使命"的思考之後,將自己的處女座升華,完成了《百年孤獨》,同時,也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此後的幾年中,金錢,榮譽和愛,都在馬爾克斯這個「準老人」一一實現。
當年的雄心抱負在幸福中漸漸走向平靜。
經歷多年的思想沉澱,即使看似"平凡",但被"歐洲豔情小說"包裹的故事裡,披著"愛情"的外衣下,是看清世界繁雜後的考量。
所以,在《霍亂時期的愛情》裡,看似充滿魔幻而充斥著階級和現實衝突的阿里薩和費爾米娜的"初戀"故事,成為馬爾克斯獨特的紀念父母愛情的"協奏曲"。
看似因為幻想而逐漸破滅的愛情,實則暗示的是階級難以跨越的殘酷現實,以及潛藏在人性中冰冷理性而"可能"不自知的利己抉擇。
很多朦朧的浪漫,即使被美化了,甚至讓人浮想聯翩。
但是,奈何「高處不勝寒」當快要看到結果的時候,被轉入了下一幕。
突然"發覺自己上了一個天大的當"而打斷了,於是冷漠的6個字:"不必了,忘掉吧。"結束了阿里薩的夢與幸福。
夢想敗給了現實,階級障礙依舊不能跨越,何況,愛情這個最後的砝碼都沒有了。
此後的故事,與其說是"百科愛情"展覽圖,不如說是馬爾克斯試圖去描繪這個充滿著黑暗和混亂的社會。
更像是一場人生救贖:
"死亡讓我感到的唯一痛苦,便是不能為愛而死。 "
人生沒有什麼公平,或許生在戰亂的年代本身就是一種悲哀,本身就是命運的不公。
但是,社會再複雜,愛情或許是混亂的社會中最能救贖人心的。
「愛情」或許是苦痛現實的人們一劑甜甜的"解藥",雖不能徹底解決現實的痛苦,但可以得到繼續堅持下去的勇氣。
正如:
"主角"阿里薩對費爾米納至死不休的"執著之愛";烏爾比諾夫妻之間平淡中透著親情光輝的世俗之愛;阿莫烏爾的生死之戀;……這些看似極端的愛與欲,千般的愛情模樣,其實在被馬爾克斯放在這樣一個"霍亂"時期的社會裡的時候,就成了人世間的常態了。
很顯然,在那個朝不保夕的年代中,或許唯有這千般極端的"所有愛情"的一一呈現,才是對抗或許下一刻降臨的死亡的"唯一"方法。
在愛情中,有多少無情,又有多少的吝嗇,女人,委身於敢作敢為的男子漢,正是這樣的男子漢,才能給予女人安全感。讓她們正視生活。
將她們放在一個歐洲式"豔情小說"裡,就可憐地成為主線"真正"愛情對立面的必然犧牲品。
"愛情的墳墓"就是如此,平淡乏味的日常,以及雞毛蒜皮般的小事,睡懶覺懶得動、浴室放不放肥皂和養狗還是養鳥等小事,被摧殘地慘不忍睹。
在那段漫長的歲月裡,戰爭和霍亂始終是所有人都躲不掉的噩夢。在這種時代的大背景之下,馬爾克斯寫下愛情與死亡,將自己的觀點:「沒有比為愛情而死更光榮的事情了」寫在了書中。
如書名一樣,這是一場發生在瘟疫時期的偉大愛情。
「霍亂」代表著恐怖和死亡,愛情代表著幸福和愉悅的美好,這兩個極端的詞語是怎麼寫到了一起的?
也許馬爾克斯想要表達,愛情的甜蜜可以像霍亂一樣來勢洶洶,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難,但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安穩度過。
死亡在《霍亂時期的愛情》裡經常見到。
到了小說的結尾,阿里薩和費爾明娜以愛情的形式來結束生命。老年的阿里薩與費爾明娜,遠離了性的誘惑,越過了世俗的偏見,乘著遊輪一起向遠方航行,直面任何時候的死亡,讓一段跨世紀之愛變得更加有韻味。
在這五十多年悲歡離合的愛情大戲中,阿里薩和費爾明娜經歷了那麼久的分離,但是,從頭到尾心意相通。
「霍亂」就好比愛情中的相思,有危險的同時也有機遇。故事很美,愛情很美,真正美好的,是我們的生命。
相信很多人對於愛情和生活都有不同的理解,讓我們讀一讀《霍亂時期的愛情》,看清生活的常態,明白愛情的意義,進而在生活中找到自我。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產品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