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正畸,但正畸醫生叫我先去顳下頜關節科?
正畸得好好的,突然有一天「嘴巴一張就響」?
很不幸,你可能被TMD盯上了...
TMD是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簡稱,發病症狀為張口或咀嚼時關節彈響、疼痛或有摩擦音等,發病率為50%左右,很多芽芽深受困擾,但其實輕度陽性體徵的TMD患者可以不用過分在意,而嚴重的就需要去找醫生治療了。
去年參加中國音樂公告牌節目錄製的王源就出現了這個問題,為此還上了熱搜。
那麼,正畸芽們關心的問題來了...
TMD與正畸的關係目前尚無定論,大多正畸醫生認為兩者沒有直接關係,正畸既不會導致TMD,也不能預防TMD。
但還有一部分醫生學者認為某些正畸方式可能導致TMD,如正畸過程中用「Ⅱ類牽引」(常見方法如使用橡膠圈讓上下牙列相互牽拉)對安氏Ⅱ類1分類(齙牙前凸)的芽芽進行治療。
RW矯治認為「Ⅱ類牽引」容易導致這部分芽芽下頜髁突在關節窩中移位,雖然下巴出來了、上下牙合貼緊了,但矯治完成之後,容易復發、出現雙重咬合,還有誘發TMD的風險。
關於這兩種觀點誰對誰錯,學術圈爭論到現在都有沒有定論,但作為想正畸的芽芽,可不想承擔學界尚無定論的風險,萬一出現TMD,那就真的要喊TMD了。
RW矯治理念是由美國正畸大師Dr. Roth[已故]與Dr. Williams 提出,認為正畸醫生不能不管顳下頜關節的健康問題,必須在滿足顳下頜關節健康穩定的基礎上調整咬合、排齊牙齒、改善面型。
芽們可能會問,不是每個專業的正畸醫生都會這樣做嗎?
還真不是,在實際診療過程中,因為時間、成本、意識等原因大多數的正畸醫生並不做全面的顳下頜關節與咬合的檢查。而初步的檢查還是會做的,如果芽芽有明顯的顳下頜關節問題,如彈響、疼痛等,那么正畸醫生會建議芽芽先去顳下頜關節科,看好後再正畸。
但沒有明顯症狀芽芽問題就來了,隱患可能藏在不易發現的顳下頜關節問題裡——如CR-CO位不一致。CR位可以簡單理解為髁突理應所在的位置區域,當髁突位於CR位時,整個關節受力最均勻,狀態也最穩定。
CO位可以簡單理解為正常咬合時下頜所處的位置,很多學者也把它等同於最大牙尖交錯位,即上下頜牙牙尖交錯,達到牙齒最廣泛、最緊密接觸的位置。
CR-CO位不一致意味著:
1、當CR位時,你的牙齒不能咬合,因為磨牙先接觸了,而前牙無法接觸;
2、當你要吃東西時,為了讓前牙也閉合(即達到CO位),肌肉會把髁突拽出合理區域。
而有這個問題的芽芽很多是不自知的,在初診時,一般正畸醫生也很難發現,因為長時間的CR-CO位不一致,早已把神經肌肉系統訓練得可以「出色地」完成一次錯誤的咬合。
所以手持石膏牙模(未上頜架)模擬牙齒咬合關係,從而制定正畸方案的正畸醫生就可能會犯錯了,因為此時的咬合是不正常的,是髁突在合理區域外的咬合,正畸過程中或結束後就可能出現TMD。
接受過RW矯治培訓並且踐行的正畸醫生,會運用RW矯治提供的一套科學檢查手段,對顳下頜關節和咬合進行全方位的診斷,比如顳頜關節位移的測量,咬合板動態診斷、拍關節CT、MR、以及牙模上頜架。
其中頜架就是替代手拿石膏牙模模擬咬合的解決方案,通過頜架可以避開神經肌肉誘導的習慣咬合,找到芽們真實的牙齒咬合關係(對正畸治療至關重要),並且發現芽芽的CR位CO位是否一致。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如果發現芽芽有顳下頜問題,RW矯治醫生會先進行顳下頜關節的治療,如戴6個月左右的牙合墊,在顳下頜關節穩定後再進行正畸治療,並在治療過程中會經常拍顳下頜關節的影像進行觀察。
所以,如果有TMD或不自知的顳下頜關節問題的芽們想正畸,找接受過RW培訓的專家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只有接受過RW培訓的正畸醫生才會非常關注顳下頜關節,通過其他途徑如RW講座、科研或閱讀也可獲得相關理念和知識。
所以在實際選擇醫生時,可適當擴大範圍,畢竟RW醫生非常少僅100位左右,矮芽也會持續更新這類醫生的名單(公眾號回復關鍵詞即可獲得當地RW醫生名單)。
本期就到這裡了,善於思考的芽芽一定有個疑問:「如果我有TMD並且需要正畸,那麼找一位RW正畸醫生好,還是找兩位顳下頜醫生+正畸醫生好呢?」
你怎麼認為呢?可以給矮芽留言,如果關注的芽芽多,矮芽會再出一篇文分析分析,咱們下期見~
矮芽「正畸前必讀」系列
參考文獻:
1、肖秀鳳, et al. "RW頜墊治療合併關節症狀正畸患者的初步研究." 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 16(2012).
2、吳斯媛[1], et al. "RW-splint在安氏Ⅱ類1分類錯頜畸形診斷設計中的應用." 口腔疾病防治 25(2017):457.
3、劉亞蕊, et al.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在不同年齡群體的調查研究." 口腔醫學研究 31.12(2015):1254-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