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臨床表現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患者通常會出現大腿或小腿腫脹(71%)或痙攣或拉傷不適感(53%),這些症狀和體徵可能會隨著行走而惡化(10%)。其他症狀和體徵包括發熱、紅腫、可觸及的索條和明顯的靜脈側支。
三、診斷
在懷疑DVT且既往無VTE病史的患者中DVT的患病率低於20%,因此需要制定一種診斷策略,包括檢查前評價患病概率,然後進行D-二聚體檢測和影像學檢查(圖1;方框)。
1.檢查前評價患病概率
檢查前評價患病概率是DVT門診診斷的第一步。Wells-DVT評分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臨床決策規則。它為10個變量賦值,得出的總分在-2到9分之間,得分>=3分提示患DVT的可能性很高。然而,在最低Wells評分(−2分)的患者中,DVT的患病率約為5%,這表明僅用Wells評分不能排除DVT。
在住院患者中,臨床決策規則表現較差。在1135例住院患者的隊列研究中,Wells評分對DVT風險預測的準確率較低(曲線下面積=0.60)。因此,疑似DVT的住院病人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
2.D-二聚體
因為臨床決策規則本身並不能排除DVT的存在,因此它們應該與D-二聚體檢測一起使用,適當的時候進行影像學檢查。高敏感D-二聚體檢測的陰性預測值高,特異性低,其陰性預測值隨DVT患病率的增加而降低。對於高概率的患者,D-二聚體小於500ng/mL的陰性預測值為92%。因此,在未進行檢查前評價患病率的情況下,D-二聚體不能用來排除DVT。另一方面,正常的D-二聚體水平(即D-二聚體<500 ng/mL)聯合較低患病概率(即Wells-DVT評分 1)基本上能夠排除VTE。對於D-二聚體小於500 ng/mL且患病概率較低的懷疑DVT患者,應終止影像學檢查和治療(多達29% [95% CI,20% - 40%]),其中隨後被診斷為VTE的患者不足1%。這種策略在癌症患者中不太可靠。在癌症患者中,Wells試驗的低概率得分聯合D-二聚體檢測陰性者僅佔9%,但DVT的概率為2.2%(95%CI,0.5%-8.6%)。臨床醫生可以考慮直接對懷疑DVT的癌症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
D-二聚體水平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所以其對老年患者DVT診斷的特異性降低。年齡調整D-二聚體的閾值,定義為患者年齡乘以10 ng/mL(纖維蛋白原當量單位),已被建議用於50歲以上的患者。在一項納入了2554例懷疑DVT患者的個體數據薈萃分析中,與標準的D-二聚體策略相比,年齡調整D-二聚體策略的特異性提高了9.5%(95% CI,1.0%-18.0%)(年齡調整D-二聚體策略的特異性為54.7%[95% CI,40.7%-68.9%] vs 標準D-二聚體策略為45.2%[95%CI,39.6%-50.9%])。
This algorithm has not been validated in clinical trials but represents a synthesis of evidence-based approaches to DVT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Age-adjusted D-dimer threshold, calculated as the patient’s age multiplied by 10 ng/mL for patients older than 50 years with suspect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b.Low-risk patients: younger than 50 years, no cancer or pri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taking contraceptive or replacement hormonal therapy, and secondary to surgery or immobilization when complete mobilization is achieved.
3.懷疑 DVT 患者的影像學檢查
在初級醫療機構和門診,根據臨床決策規則和年齡調整D-二聚體檢測陽性懷疑DVT患者應進行診斷性影像學檢查。靜脈超聲是一線的影像學檢查項目(圖2)。DVT患者的超聲檢查發現包括靜脈不可壓縮、血栓的直接徵象伴靜脈擴張、頻譜和彩色都卜勒血流異常。超聲異常情況通常分為急性DVT、慢性血栓的急性發作、慢性血栓後改變或不確定。急性血栓的特徵是可變形,位於中心和靜脈擴張。可以看到鬆散附著或漂浮的邊緣,但不太常見。在更慢性的血栓中,管腔內的血栓堅硬,在傳感器施加壓力的情況下不變形。表面不規則,可見鈣化或高回聲聲影。慢性血栓栓子可回縮,並產生薄的網狀物(thin webs)或較厚的扁平帶(thicker flat bands),稱為粘連。靜脈壁的慢性血栓栓塞物或閉塞靜脈再通,可導致規則或不規則的靜脈壁增厚。當存在靜脈疤痕時,靜脈直徑可能正常或減小。
靜脈加壓超聲可通過僅檢查膕靜脈和股總靜脈(2點檢查)或包括小腿靜脈(全腿檢查)的成像來進行。一項納入了40項研究共21250名患者的薈萃分析(平均年齡範圍,29-72歲;男性,0%-68%;癌症患病率範圍,0%-28.9%)顯示3個月隨訪時的VTE發生率較低(除1項研究隨訪6個月),且以下三種檢查方法的失敗率沒有顯著性差異:單次2-點加壓超聲陰性(1.4%[95%CI,0.83%-2.5%]),一次2-點加壓超聲陰性5-10天後第二次2-點檢查陰性(1.9%[95%CI,1.4%-2.5%]),或單次全腿加壓超聲陰性(1.0%[95%CI,0.6%-1.6%])。連續2點法需要在5到7天內重複超聲檢查。然而,根據臨床情況,包括明顯的症狀,需要對遠端孤立性DVT進行治療時,那麼單次全腿靜脈超聲檢查是首選。
當評估疑似急性下肢DVT患者時,其他成像方式包括CT成像、MR成像和靜脈造影。以下情況可以採用這些技術:當靜脈超聲檢查在技術上不充分或模稜兩可時,;當體徵、症狀或頻譜都卜勒波形異常提示髂腔靜脈(iliocaval)DVT時;或儘管超聲檢查結果為陰性,但仍高度懷疑時。當DVT影響盆腔靜脈時應該警惕模稜兩可的超聲結果,盆腔靜脈位於腹股溝韌帶的上方,超聲檢查可能可能無法可靠地觀察到。雖然低於腹股溝韌帶,正常情況下靜脈節段也是可以被壓迫的。但由於髂靜脈閉塞,靜脈流速和時相變化可能隨著呼吸而減弱,造成模稜兩可的結果。當懷疑妊娠相關DVT時,靜脈超聲檢查是主要的診斷手段。
4.評價May-Thurner症候群
May-Thurner症候群是由於右髂總動脈和椎骨之間的左髂總靜脈受壓引起的,導致靜脈淤血和發生DVT(圖2)。May-Thurner症候群佔所有DVTs的2%至5%,通常發生在術後或圍產期的年輕女性。需要計算機斷層或磁共振靜脈造影診斷May-Thurner症候群。
5.下肢淺表性血栓性靜脈炎
當腿或足部淺表靜脈血栓形成(通常為曲張)時會發生下肢淺表性血栓性靜脈炎。症狀和體徵包括局部疼痛和觸痛、瘙癢和皮膚紅斑。與安慰劑相比,每天一次皮下注射2.5毫克磺達肝素持續45天,顯著降低症狀性深部 VTE 的風險(5.9% vs 0.9%;絕對差異為-5%;P<0.001),症狀緩解更快,且不會增加大出血的風險。低分子量肝素(LMWH)和非甾體類抗炎藥是替代方案,但有關預防症狀性VTE的數據尚不確定。
(待續...)
文獻出處:
JAMA. 2020 Nov 3;324(17):1765-1776. doi: 10.1001/jama.2020.17272.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