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後,自動存入微信卡包,每人最多領取2張;自己不用的同時,還經以轉贈他人
在孩子們玩耍的時候,教室裡突然出現了一名穿著黑色衣服的男子,他手中拿著糖,走向一個小男孩後問:「叔叔有糖,你想不想吃呀!」 男孩點頭,男子便將手中的糖給了男孩,隨後對男孩說:「你還想不想吃,叔叔這裡還有!」 一句話引起了旁邊小朋友的注意,於是他們全部圍了過來,男子對他們說:「有沒有其他的小朋友也要吃糖,跟著叔叔一起去樓下玩吧!糖還有呢?」 看到孩子們排隊下樓,老師站出來後對孩子們說:「你們都認識這個叔叔嗎?」 聽到老師的話,有的孩子突然意識到不對,有的孩子很迷茫地說不認識,有的孩子很慌張地來到老師身邊,而有的孩子則吃著糖說認識。 這個實驗的結果令所有家長震驚不已:「我們天天告訴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怎麼還會是這樣的結果呢?」 現在這些不愁吃喝的孩子們,怎麼還會因為一顆糖果被誘騙呢? 如果說實驗還算是一個「偶然」,那下面這個新聞就讓人捏了一把冷汗:
原來小女孩和幾個同伴在路邊玩,突然一名中年婦女走過來,她看到小女孩後拿出準備好的玩具,給女孩看,隨後對女孩說:「前面還有。」
女孩便跟著婦女向前走,最終兩人一起坐上了一輛摩的。 萬幸摩的司機感覺到不對,在她們下車後立即報警,才將女孩找到,免除了一起悲劇。 利用孩子的天性和喜好,是人販子特別熱衷使用的套路,而大部分的孩子,都難逃人販子精心布局的誘惑陷阱。 幼兒園老師假裝有事要離開,並對孩子們說:「誰也不能走要等老師回來。」 後來進來一名陌生人,他拿著棒棒糖,對孩子們說:「跟著叔叔走有棒棒糖。」 隨後,所有孩子都跟著陌生男子出來,甚至怕自己走得慢糖就被別的小朋友吃光了。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禁果效應」,說的就是越是不讓做的事情,越好奇,越要去做。
所以對於有些孩子來說,在零食和玩具上,太過於控制,只會讓孩子內心有匱乏感,從而更加想要得到。
一旦有陌生人來騙,就很容易得手。
很多時候,並不是這類的孩子好騙,而是一開始我們的方式錯了,導致孩子產生了匱乏感,而容易上當。
可孩子年幼,正處於新鮮感旺盛、看到什麼喜歡的東西都想要、吃到任何好吃的零食都難以克制的時候,難道我們應該無條件滿足嗎? 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欲望,會助長讓孩子對物品的「價值感」認知匱乏,讓孩子養成浪費、不懂得珍惜的習慣。 另外,也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請求」時,也一定不要哄騙孩子。 不要用「下次再買好不好」、「下次媽媽就讓你吃」來糊弄孩子,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在這樣的反覆中,產生自我懷疑,甚至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不能滿足、不能「糊弄」、不能拒絕,那麼,當孩子提出「請求」時,該怎樣處理,才會不讓孩子有「匱乏感」? 孩子總是喜歡新玩具,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好買玩具的次數,比如「每周只能周六買玩具」,或者「每個月有200塊錢是用來買玩具的」,不同的孩子會在這種情況下作出不同的判斷,等孩子自己作出決策後,我們只需要尊重他們的想法就可以了。 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他想要的東西都會得到,只不過是需要按照正確的頻率。
最後,希望每一對父母,在孩子想要一樣東西時,能夠合理控制,既不一味滿足,也不一味「限制」,讓孩子從小不產生嚴重的匱乏心理,也懂得珍惜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