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畫的評估作用 關於繪畫如何用於心理評估和治癒的問題,我們先要了解兒童心理症狀的種類、病因及特點。在美國的心理診斷標準中,兒童的心理問題除了一般常見的焦慮、抑鬱、強迫和性變態外,還包括精神發育遲緩、嬰幼兒自閉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品行障礙、抽動症、學習障礙等。兒童的心理困擾常常表現為情緒與行為的問題,這是因為他們難以使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困擾的原因是什麼?關於兒童心理問題的病理,當代心理學普遍傾向於認同生理、社會和心理相互影響的系統觀點。
也就是說,兒童產生心理問題既有生理、社會文化及家庭教育的因素,也有三者交互影響的作用。其中,有些心理問題受遺傳或生理影響較大,如精神發育遲緩、自閉和注意缺陷;有些與後天教育和經歷密切相關,如攻擊、品行障礙、夜驚、咬指甲、恐懼等。 關於兒童的行為症狀,行為治療的相關病理假設兒童的行為是受到不恰當的強化、過強的外部刺激或錯誤的觀察模仿所引發的。相對於行為治療,古典精神分析則認為兒童的行為或情緒問題有更深的根源。
兒童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兒童人格中的自我、本我及超我出現衝突,或者是意識與無意識的不平衡狀態所引發的。 無論是哪種障礙及原因,兒童心理症狀的顯著特點是他們難以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內心體驗。基於此,繪畫成為兒童表達內心世界的語言,而通過繪畫來認識兒童的心理世界就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繪畫投射在心理評估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巴克(Buck)使用房樹人繪畫技術來評估兒童的智力發展;而瑪考文(Machover)基於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論,通過畫人測驗來評估兒童的心理衝突、防禦機制、神經症及病理學特點;考皮茨(Koppitz)則基於沙利文的人際關係理論及兒童繪畫階段理論來分析兒童的自我概念。 在臨床實踐中,當我們通過繪畫測評而給出孩子是自閉症、多動或輕度抑鬱的結論時,這並不能對這個孩子或家庭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相反,這種「標籤效應」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此外,利用兒童畫作為心理評估的工具,治療師們多會採用精神分析理論進行解讀。
然而,精神分析式(包括古典、客體與自體三大取向)的解讀卻容易從「病態」的角度去理解兒童的作品。即便是同一張畫,讓不同流派的分析師進行解讀,往往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在房樹人測驗中,有些理論認為樹幹的疤痕便意味著創傷;畫人有牙齒便是有攻擊性,甚至說人帶著領帶就代表性慾旺盛。我們認為,意象往往具有很多層面的意義,不能進行查字典翻譯式的野蠻分析。比如說,領帶可能象徵著人格面具,而人格面具又同時具有適應社會意義與損害表達真實自我的情況;可能是早年家境不如意的自卑超越;可能象徵著某個理想化的自體客體;也有可能是某種情結。
所以,不同的視角得出不同的結論,這讓繪畫評估的信效度受到質疑。築物和交通工具。可以說,每一幅兒童繪畫作品,都是其心靈成長的印跡。這既反映兒童所處年齡階段的一般規律,又投射其個人性格特點。 圖1-1 兒童繪畫的發展順序 兒童繪畫的心理發展,讓心理學家充滿了好奇。美國心理學家凱洛格(kelllogg)根據2~6歲兒童的繪畫特點將心理發展區分為四個階段,並發現了曼陀羅結構在兒童畫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學家羅恩菲德(Lowenfeld)根據2~13歲兒童的繪畫特點將心理發展區分為六個階段,成為兒童繪畫教育的經典;羅澤(Rozee,2010)則用一張圖畫形象地描繪出兒童繪畫的發展順序。
那麼,兒童繪畫背後的心理動力是什麼呢?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繪畫是兒童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及好奇的方式。同時,繪畫也顯示出兒童的思維發展特點。其中,繪畫經歷了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所說的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及形式運算四個階段。可以說,兒童通過繪畫表達了他們對世界的直觀認識,也表達了他們此時此刻的所感所思。
按照精神分析學說的看法,與成人的邏輯思維不同,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加之詞彙匱乏,他們難以用語言來準確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為緩解這些困擾和創傷所帶來的焦慮,兒童會自發通過繪畫來表達。可以說,繪畫是表達潛意識世界的象徵語言。 心理分析則傾向於認為繪畫背後的動力來自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原型具有動力、意象及情感三個成分。因此,兒童繪畫在原型動力的推動下通過意象來表達情感,而原型的動力往往與本能相關。 既然兒童畫體現了兒童的認知及情感特點,且具有年齡階段特徵,那麼,兒童繪畫是否可以用於心理病理的評估和治癒呢?如果可以,具有什麼優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