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在留下了洋洋灑灑五千言的道德經後,飄然而去,不知所終。公元前二百一十八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領一支龐大的船隊到海外修仙,數千人的船隊一去不復返。妄想長壽的始皇帝最終魂歸離山林中。近百年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任用眾多方式求長生,最後還是躺進了自己建造的茂林之中。所有這些活動都與一種宗教有關,這就是道教。
老子被尊為道教的創始人,秦皇漢武任用的方式,成為道教成員的前身。思想家老子如何成為這個教派的創始人,威風一世的秦皇漢武又為何如此痴迷不悟?這種土生土長的宗教,給普通百姓,給中國社會又帶來了新的思想浪潮。流行於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是外來宗教。
道教與之不同,它是植根於中國本土,發源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宗教。道教雖然產生於比佛教傳入時間還晚的東漢中期,但它醞釀與孕育的過程卻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商周時期我國巫術盛行,商代社會從朝廷到民間,無論是國家的大政方針,還是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無不以卜筮來判斷兇吉。而從事卜筮的巫祝則被認為是溝通神與人的代言人,具有崇高的地位。
到了周代,宮廷中的神權色彩逐漸削弱,巫祝的地位也有所下降。然而在民間,巫術的力量仍然左右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無助仍然受到人們的崇拜和尊重。這些巫祝及其巫術就稱為道士,即道教的最早起源。在先秦的典籍中保存著大量關於仙人。陰莖新藥的記載。例如後來被道家尊奉為南華真經的莊子,就有許多篇章刻畫了眾多的仙人,描繪了美好的仙境,為人們展現了一種脫離世俗的神仙境界。方仙道所謂方治不死的神奇方術,所謂先這長生不死的神仙。方仙道在理論上日漸成熟,現實中又深受統治者重視,即鼓吹的神仙之說更是受到統治者的垂青。
秦始皇時,他曾派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訪求神仙及不死之藥,後又陸續派遣方士盧生、侯公、石生等入海求仙藥,這就是使得神仙方術逐漸演變成道教的修煉方法。神仙方士也逐步演變為道士。戰國時期在神仙方士和陰陽五行流行的同時,傳說源於黃帝和老子的黃老之學也在流行。西漢初期,鑑於秦朝任用法家導致二世而亡的教訓,西漢統治者選擇了以清靜無為為主的黃老之學,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國策。
由於統治者的提倡,黃老之學的影響日益擴大,一些神仙方士為了迎合統治者的需要,也為了自身的發展,就把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相結合,使得黃老之學的宗教色彩日益濃厚。西海一朝最熱衷求神求仙的當屬漢武帝。當時尚書談論神怪奇方的術士多達萬人,漢武帝還多次派人尋求新藥,以求長生不老,均無結果。到東漢時光武帝的兒子楚王劉英在晚年更加推崇黃老之學,此後黃帝老子被進一步神秘化,最終形成了以尊奉老子為神明的黃老道,這是道教前身的另一隻即黃老道、黃老道,後來又與方仙道合流,逐步演化成道教。
道教的最終形成還有其政治原因。道教追求的目標是得道成仙,認為通過自身的修煉是可以做到延年益壽、長生不死的。東漢從何地開始,外戚和宦官輪流把持朝政,政治異常黑暗。我。豪強地主則憑藉權勢大肆兼併土地,大量農民被迫淪為依附豪強地主的佃農。或僱傭受到極為殘酷的剝削,欲以腐朽的統治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而此時地震、蝗蟲、水旱等自然災害接踵而至,加之瘟疫、疾病流行,最終使整個社會處於極度的動蕩之中。廣大勞動人民需要精神寄託,渴望擺脫這種深重的生活災難。而統治階級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也企圖擺脫這種嚴重的社會危機,尋求長生,永享富貴。
他們都急需藉助一種外力來改變現實。於是已經具有宗教雛形,並在一定範圍內廣為流傳的道教脫穎而出,被上層統治者和下層勞動人民所接受。所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道教的產生也是一種客觀的社會需要。早期的道教分為太平道和五鬥米道兩大派別。早在西漢成帝時期,方使肝中可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宣揚仙人赤精子下凡,傳授太平之道,主張壽命,這對於尊奉儒學為正統的西漢統治者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不久便被處死。
東漢順帝時,恭崇向朝廷獻上太平清領書,又稱太平經。這是我國最早的道教經典。太平經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宣揚散財救窮,自食其力。東漢末年,這部書落到了信奉黃老道的張角手中。張角。就以此書為經典,創立了太平道,並自稱大賢良師。
他在各地傳教,手持結帳,教病人叩頭思過,因符水以治病。廣大人民群眾饑寒交迫、生活痛苦,並把太平島作為精神寄託加以信奉。張角傳教十多年,足跡遍布黃河兩岸,信徒有數十萬之多。與此同時,道教的另一支派五鬥米道也在活動著,其創始人為張陵。張陵,又叫張道陵。江蘇豐縣人,入過太學,通達五經。漢明帝時任巴郡江州,即今重慶嶺,順帝時客居四川,繼而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無名山學道,建立道團,奉老子為教主,尊其為太上老君。張陵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依據太平經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出自太上老君口授,張陵向群眾傳道,受到人都要出五鬥米,因此該校被稱為五鬥米道。
後來張陵尊為天師及子孫也世代習用天師的尊號。所以五鬥米道後來也叫天師道。張明死後,其子張衡繼續在這一帶傳教。張衡死後,其子張魯有繼之。太平道和五鬥米道這兩個早期的道教派別,最初主要是在下層群眾中流行,他們都受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的影響。早期的道教反映了勞動群眾的願望和思想要求具有樸素的平等觀念和反對地主階級剝削的思想,因此深受農民群眾的擁護,並為農民起義所利用。
公元一八四年,太平道發動黃巾軍起義。張角按軍事編制把三十萬教徒分成三十六方,並設置統領進行指揮。黃巾軍起義雖然在歷時九個多月後宣告失敗,但其餘波卻延續了十多年,沉重打擊了東漢政府,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其間,張魯自號師君,率五鬥米道與太平道相呼應,在漢中。即今陝西省西南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維持統治近三十年。
隨著黃巾軍起義的失敗,太平道被視為非法團體,遭到統治者的殘酷鎮壓,最終解體。張魯政權於公元二百一十五年被曹操所滅。曹操對道教採取鎮壓與利用、限制和改造相結合的手段,把一些盜圖方式集中在自己的統治中心,防止他們在進行傳教活動。但是五鬥米道並沒有因此。中羅而是隨著張魯的東遷,更廣泛地流傳到江東一帶。在五鬥米道和太平道兩大道教派別相繼創立和發展的同時,還有一部分黃老道和方仙道的方式仍然堅持獨立活動。
他們隱居山林,隔離塵世,繼續參悟修道、養生、煉丹等方術,並有一些著述傳世,如假託為劉向所著流行於東漢的列仙傳概述,收集了自三皇五帝時代至漢代的七十位神仙,對每位神仙的事跡都作了簡述,並附有贊。其中不少故事為後世道教徒和文人墨客、阡陌百姓廣為傳誦和引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意外單為主的金丹派,道經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魏伯陽,他留下了道教史上第一部煉丹著作周易參同契,該書被後代道士奉為萬古丹經王。
魏伯陽是一位不求名利而潛心修道的隱士。他所倡導的理論思想,最後發展成了道教的丹鼎派。道教思想主要源於道家思想和方式所鼓吹的神仙思想和方術,此外還吸收了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術,以及陰陽五行,甚為神學等思想。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道教曾一度受到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致使其民本思想逐漸減弱,轉而主張修身養性,於是修道成仙的思想變成了道教的主旨。這又恰恰迎合了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道教最終受到統治階級的喜歡與推崇,並發展成為我國盛行的主要宗教之一。
#老子#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要結束了,非常感謝小夥伴閱讀本文,中國地大物博,已經誕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想看到更多有趣的內容就關注一下小編吧,點關注不迷路!小編不定時給粉絲髮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