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興起,太上老君

2020-12-05 知識如雲

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在留下了洋洋灑灑五千言的道德經後,飄然而去,不知所終。公元前二百一十八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領一支龐大的船隊到海外修仙,數千人的船隊一去不復返。妄想長壽的始皇帝最終魂歸離山林中。近百年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任用眾多方式求長生,最後還是躺進了自己建造的茂林之中。所有這些活動都與一種宗教有關,這就是道教。

老子被尊為道教的創始人,秦皇漢武任用的方式,成為道教成員的前身。思想家老子如何成為這個教派的創始人,威風一世的秦皇漢武又為何如此痴迷不悟?這種土生土長的宗教,給普通百姓,給中國社會又帶來了新的思想浪潮。流行於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是外來宗教。

道教與之不同,它是植根於中國本土,發源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宗教。道教雖然產生於比佛教傳入時間還晚的東漢中期,但它醞釀與孕育的過程卻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商周時期我國巫術盛行,商代社會從朝廷到民間,無論是國家的大政方針,還是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無不以卜筮來判斷兇吉。而從事卜筮的巫祝則被認為是溝通神與人的代言人,具有崇高的地位。

到了周代,宮廷中的神權色彩逐漸削弱,巫祝的地位也有所下降。然而在民間,巫術的力量仍然左右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無助仍然受到人們的崇拜和尊重。這些巫祝及其巫術就稱為道士,即道教的最早起源。在先秦的典籍中保存著大量關於仙人。陰莖新藥的記載。例如後來被道家尊奉為南華真經的莊子,就有許多篇章刻畫了眾多的仙人,描繪了美好的仙境,為人們展現了一種脫離世俗的神仙境界。方仙道所謂方治不死的神奇方術,所謂先這長生不死的神仙。方仙道在理論上日漸成熟,現實中又深受統治者重視,即鼓吹的神仙之說更是受到統治者的垂青。

秦始皇時,他曾派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訪求神仙及不死之藥,後又陸續派遣方士盧生、侯公、石生等入海求仙藥,這就是使得神仙方術逐漸演變成道教的修煉方法。神仙方士也逐步演變為道士。戰國時期在神仙方士和陰陽五行流行的同時,傳說源於黃帝和老子的黃老之學也在流行。西漢初期,鑑於秦朝任用法家導致二世而亡的教訓,西漢統治者選擇了以清靜無為為主的黃老之學,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國策。

由於統治者的提倡,黃老之學的影響日益擴大,一些神仙方士為了迎合統治者的需要,也為了自身的發展,就把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相結合,使得黃老之學的宗教色彩日益濃厚。西海一朝最熱衷求神求仙的當屬漢武帝。當時尚書談論神怪奇方的術士多達萬人,漢武帝還多次派人尋求新藥,以求長生不老,均無結果。到東漢時光武帝的兒子楚王劉英在晚年更加推崇黃老之學,此後黃帝老子被進一步神秘化,最終形成了以尊奉老子為神明的黃老道,這是道教前身的另一隻即黃老道、黃老道,後來又與方仙道合流,逐步演化成道教。

道教的最終形成還有其政治原因。道教追求的目標是得道成仙,認為通過自身的修煉是可以做到延年益壽、長生不死的。東漢從何地開始,外戚和宦官輪流把持朝政,政治異常黑暗。我。豪強地主則憑藉權勢大肆兼併土地,大量農民被迫淪為依附豪強地主的佃農。或僱傭受到極為殘酷的剝削,欲以腐朽的統治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而此時地震、蝗蟲、水旱等自然災害接踵而至,加之瘟疫、疾病流行,最終使整個社會處於極度的動蕩之中。廣大勞動人民需要精神寄託,渴望擺脫這種深重的生活災難。而統治階級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也企圖擺脫這種嚴重的社會危機,尋求長生,永享富貴。

他們都急需藉助一種外力來改變現實。於是已經具有宗教雛形,並在一定範圍內廣為流傳的道教脫穎而出,被上層統治者和下層勞動人民所接受。所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道教的產生也是一種客觀的社會需要。早期的道教分為太平道和五鬥米道兩大派別。早在西漢成帝時期,方使肝中可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宣揚仙人赤精子下凡,傳授太平之道,主張壽命,這對於尊奉儒學為正統的西漢統治者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不久便被處死。

東漢順帝時,恭崇向朝廷獻上太平清領書,又稱太平經。這是我國最早的道教經典。太平經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宣揚散財救窮,自食其力。東漢末年,這部書落到了信奉黃老道的張角手中。張角。就以此書為經典,創立了太平道,並自稱大賢良師。

他在各地傳教,手持結帳,教病人叩頭思過,因符水以治病。廣大人民群眾饑寒交迫、生活痛苦,並把太平島作為精神寄託加以信奉。張角傳教十多年,足跡遍布黃河兩岸,信徒有數十萬之多。與此同時,道教的另一支派五鬥米道也在活動著,其創始人為張陵。張陵,又叫張道陵。江蘇豐縣人,入過太學,通達五經。漢明帝時任巴郡江州,即今重慶嶺,順帝時客居四川,繼而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無名山學道,建立道團,奉老子為教主,尊其為太上老君。張陵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依據太平經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出自太上老君口授,張陵向群眾傳道,受到人都要出五鬥米,因此該校被稱為五鬥米道。

後來張陵尊為天師及子孫也世代習用天師的尊號。所以五鬥米道後來也叫天師道。張明死後,其子張衡繼續在這一帶傳教。張衡死後,其子張魯有繼之。太平道和五鬥米道這兩個早期的道教派別,最初主要是在下層群眾中流行,他們都受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的影響。早期的道教反映了勞動群眾的願望和思想要求具有樸素的平等觀念和反對地主階級剝削的思想,因此深受農民群眾的擁護,並為農民起義所利用。

公元一八四年,太平道發動黃巾軍起義。張角按軍事編制把三十萬教徒分成三十六方,並設置統領進行指揮。黃巾軍起義雖然在歷時九個多月後宣告失敗,但其餘波卻延續了十多年,沉重打擊了東漢政府,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其間,張魯自號師君,率五鬥米道與太平道相呼應,在漢中。即今陝西省西南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維持統治近三十年。

隨著黃巾軍起義的失敗,太平道被視為非法團體,遭到統治者的殘酷鎮壓,最終解體。張魯政權於公元二百一十五年被曹操所滅。曹操對道教採取鎮壓與利用、限制和改造相結合的手段,把一些盜圖方式集中在自己的統治中心,防止他們在進行傳教活動。但是五鬥米道並沒有因此。中羅而是隨著張魯的東遷,更廣泛地流傳到江東一帶。在五鬥米道和太平道兩大道教派別相繼創立和發展的同時,還有一部分黃老道和方仙道的方式仍然堅持獨立活動。

他們隱居山林,隔離塵世,繼續參悟修道、養生、煉丹等方術,並有一些著述傳世,如假託為劉向所著流行於東漢的列仙傳概述,收集了自三皇五帝時代至漢代的七十位神仙,對每位神仙的事跡都作了簡述,並附有贊。其中不少故事為後世道教徒和文人墨客、阡陌百姓廣為傳誦和引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意外單為主的金丹派,道經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魏伯陽,他留下了道教史上第一部煉丹著作周易參同契,該書被後代道士奉為萬古丹經王。

魏伯陽是一位不求名利而潛心修道的隱士。他所倡導的理論思想,最後發展成了道教的丹鼎派。道教思想主要源於道家思想和方式所鼓吹的神仙思想和方術,此外還吸收了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術,以及陰陽五行,甚為神學等思想。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道教曾一度受到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致使其民本思想逐漸減弱,轉而主張修身養性,於是修道成仙的思想變成了道教的主旨。這又恰恰迎合了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道教最終受到統治階級的喜歡與推崇,並發展成為我國盛行的主要宗教之一。

#老子#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要結束了,非常感謝小夥伴閱讀本文,中國地大物博,已經誕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想看到更多有趣的內容就關注一下小編吧,點關注不迷路!小編不定時給粉絲髮福利!

相關焦點

  • 道教裡的供奉的太上老君,和影視劇中的太上老君是一個人嗎
    但是人們都把影視劇中的太上老君認作是道德天尊了。道德天尊其實是太上道祖,也叫太上老君。曾經以老子的化身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太少老君是公認的道教始祖,大道的主宰,萬教的根源。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是老君的誕辰,也是國際道教節日。
  • 道教:農曆二月十五日,恭賀道祖太上老君聖誕!
    農曆二月十五,是道教道祖太上老君的聖誕之日。東漢中葉,張道陵天師創立的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要依託,奉《道德經》為聖經,尊太上老君為道祖,並且結合了原始的鬼神崇拜發展而來。太上老君的神話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出現老君的神仙形象。
  •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是道教第一尊神嗎?
    就像佛教寺院多有大雄寶殿一樣,道教宮觀中也大多有三清大殿,因為三清是道教天界中最高的神,所以道觀中多有三清殿。三清又是指哪三清呢?答曰:玉清、上清、太清。道教傳說天有三十六重,其中玉清境為天的最高位,即三十六重天;上清境為三十五重天,居第二位;太清境為三十四重天,居第三位。三清境中都住著什麼神呢?
  • 道教三清尊神為何以元始天尊為首而不是太上老君
    對於道教三清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估計大家就對道祖太上老君印象更深刻,其他兩位就不了解了,但其實在道教文化中三清尊神是以元始天尊為首。試問到底誰是道祖?為何三清要以元始天尊為首而不是太上老君呢?
  • 太上老君是道教祖師,為何還要向玉帝俯首稱臣?
    我一直在想,能讓王母娘娘求的神仙,不會是慈眉善目的太上老君吧?太上老君作為「三清」之一,他是道教公認的始祖,也稱「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隨世立教,歷劫之師,開闢天地,分判陰陽,劫劫分身下世,開化人天,事竟則隱。」道教認為太上老君是萬物之所尊,「在聖為眾聖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地為萬國帝王之師,在法界為無上法王,在教為萬教之祖。」
  • 神仙信仰 | 太上老君與三清道祖,道教信仰的最高神是哪位
    而在很多道教弟子的信仰中確實是以「太上老君」為道教最高神,也尊稱為「太上道祖」。可道教中正規的三清的排序卻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清寶誥》裡每天在念:太上老君,道德天尊。這裡看到太上老君不僅不是三清之首,而且還排在三清的最後面。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在討論之初,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道」。   道教的根本信仰,就是「道」。道是什麼?
  • 太上老君究竟是誰?道教究竟是什麼樣的宗教?
    道文化的發端至少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傳說成為道教文化重要的節點。我們道教使用的道歷便是從黃帝紀元開始的,比如今年用道歷講的話,是4714年。所以,我們也常將黃帝奉為始祖,而黃帝問道的廣成子也被認為道祖太上老君的化身。不僅如此,老子也被認為道祖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
  • 在小說中,元始天尊地位為何高於太上老君?他倆誰是道教始祖?
    因為在車遲國,由於有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三位道教大神的出現,導致整個的車遲國開始「敬道滅僧」!雖然說,在這裡有一個小疑問,那就是作為道教的太白金星,為何不幫助這三位大仙,反而幫助唐僧師徒的事情。但是這個小疑問,很快就被另外一個大疑問給比下去了!這個大疑問就是,在小說《西遊記》當中,元始天尊地位為何高於太上老君?他倆誰是道教始祖?
  • 道教至高尊神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八十一章明道德,百千萬億鎮玄都
    道教至高尊神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稱「太清道德天尊」「無量度人降生天尊」「開皇末劫天尊」等,居玉幾下三皇洞神太極宮,即大赤天宮。
  • 道教三十六重天,北鬥九星!太上老君可能住在鬥數之主紫微星上!
    除了大羅天以外,其它五重大天底下也細分成了若干小天,具體的數量已經包含在每重大天的名稱當中了,道教諸神也被安放在這三十六重天當中。太上老君居住的三十三重天屬於三清天,即道教最高的三清居住的空間。三清地位從上到下依次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正是太上老君,從最底層算起,太上老君居住的太清天正好就是第三十三層。
  • 溯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最終是如何成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
    道教自創立之日起,即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尊奉老子為始祖。張道陵草創五鬥米道時,也自雲其經典為老子親授,同時還自作《老子想爾注》。在《老子想爾注》中,張道陵繼承發揮了王阜的「道即老子」的思想。該書認為「道」就是「一」,「一」本在天地之外,可以自由進入天地之中,亦往來於人身中。「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 太上老君是老子,老子不是太上老君,老君不屬三清
    太上老君是老子,老子卻不是太上老君,老子是道德天尊,而太上老君原本不屬於三清。這個標題極拗口繁雜,若對中國道教,尤其是道教神仙譜系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正文內容。首先,本文僅從道教神仙譜系發展衍化的過程,來說明「太上老君是老子,老子卻不是太上老君」等內容。
  • 道教神仙裡有三位是太上老君的徒弟,其中一位是全真派第一代祖師
    太上老君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神仙,民間傳說和許多影視作品中都有出現,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太上老君位列三清,是道教最重要的尊神之一。三清天尊分別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這三位至高神由先天之炁化生而來,代表了大道的本源。
  • 道教的老子和太上老君不是同一個人,很多人都弄錯了,他才是
    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
  • 揭秘道教:原來神仙也有等級,你知道太上老君是幾等仙嗎?
    道教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神仙的數量非常龐大,既有像三清天尊、玉皇大帝這樣的先天尊神,也有呂洞賓、鍾離權等等後天得道的仙真,同時道教還吸納了民間的俗神信仰如灶神、門神等。此外還有許多凡人因為功德無量被祀奉成神,如三國猛將關羽,由於其義薄雲天、忠肝義膽,死後被民間追奉為武聖,道教也將他奉為關聖帝君,成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隨著歷史的發展,道教吸收和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神仙,這就造成了神仙的構成愈加繁雜和混亂。對此,道教的神仙體系進行了多次的革新。
  • 老子一氣化三清,那三清裡的太上老君是誰?
    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西遊記裡也稱為太上道祖。按照道教的說法,原為春秋時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但老子本身並不是宗教家,也沒有創立宗教,只是因為他的《道德經》正合道教宗旨、老子出生年代早且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如著名的「紫氣東來」故事)。
  • 梵天、釋迦摩尼、太上老君,東方三大宗教神祗哪個更厲害?
    但是在東方,人們大多信仰的是多神教,比如發源於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及發源於中國的道教等。今天爆炸君就給大家講一講東方三大宗教的神祗:梵天、釋迦摩尼和太上老君,看看他們仨,誰的神通更厲害?梵天首先是印度教的梵天。梵天亦稱造書天、婆羅賀摩天、淨天,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創造之神,與毗溼奴、溼婆並稱三主神。
  • 宗教,文人雅集南北交融,佛教的東來,道教的興起
    大家好,我是小編徐豔英,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宗教、文人雅集和南北交融,佛教的東來與道教的興起。佛教在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在一兩百年間就傳播到了相當廣的地區,這一事實改變了以後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史的進程。中國自古以來就崇拜天地日月山川百神,其中許多成為道教的尊神,道教的玉皇大帝就是由原來的天帝變過來的。(二)戰國至秦漢的神仙方術,使得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成為道教的核心信仰。(三)老莊和其他道家哲學被道教借用、發揮,成了它們的理論包裝。
  • 老子是太上老君第十八次世化身,太上老君還化身誰了
    老子曰:吾是太上老君所化之身。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太上者「無始」也,萬物之先,元氣的先祖;老君者「道之身」也,元氣的祖宗,無極的主宰,萬教的祖宗,天地的父母。常常分身下降諸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老子老君常常並提。老君下凡,世號老子,度人無數,屢世為王者之師,傳授的《道德經》雖僅五千字,但包含了天地、宇宙、人身的大智慧。
  • 太上老君?老子?三清?傻傻分不清楚!
    就拿我們最為熟知的道教最高上神——三清來說,很多人就經常把三清和老子以及太上老君搞混,認為他們都是一個人,那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下面來分析一下。三清三清是道教的至高上神,即再沒有任何神靈可以凌越在三清之上,因為他們就是世界的創物主,也是「道」的具體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