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如果你家裡養貓,或許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母貓在生完小貓後,總會叼住小貓的後頸,提著它們走來走去,而那些原本活潑的小貓,總會在母貓叼住自己時,突然保持安靜,變得一動不動。於是某些「鏟屎官」也會運用類似的技巧,在小貓太過調皮時,捏住貓的後頸。然而這樣捏後頸的行為,卻也發生在一種特殊的場景下——貓的交配過程,即貓在交配時,公貓也會咬住母貓的後頸。
bug般的開關
為什麼捏住貓的後頸,它就會變溫順呢?這其實與一種行為抑制有關,2008年,就有科學家做過相關實驗,他們找來了31隻年齡不同的貓,並對它們的後頸採取了捏掐行為。結果顯示,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貓都產生了行為抑制反應,原本活潑的貓都變得一動不動。一般情況下,貓會出現軀體靜止、脊柱捲曲拱起、尾巴夾在兩腿之間等舉動,並且年齡越小的貓,溫順反應也更加明顯。
至於原因,科學家分析可能與母貓移動幼貓有關。因為在野外生存時,如果母貓察覺到潛在的危險,就會叼起小貓完成移動。如果在移動過程中,被叼著的小貓亂動或者亂叫,則容易引來天敵,只有小貓在溫順不動的情況下,才更方便母貓的移動。而母貓下口的位置,正是小貓的後頸處。或者也可以這樣認為,有許多活潑的小貓都被自然選擇無情地篩掉了,能活下來的小貓,都會擁有這個bug一樣的開關,久而久之,這個開關就隱藏在它們的本能裡。
同樣的位置,不同的意義
在貓的國度裡,母貓更加強壯,所以居於統治地位的是母貓,並非公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經常看到母貓在扑打公貓。公貓在交配時咬在母貓後頸的行為,與叼小貓後頸的行為也是有些許的差別,雖然這種行為看起來非常兇殘,但實際上這只是公貓為了保護自己不受母貓進一步攻擊而做出的自我保護。當然這種特別的保護方式也並非想要壓制住母貓,相反,這只是公貓無奈使用的手段。
不過這種在交配中咬住母貓後頸的行為,與在幼貓時期的叼後頸也有相關,因為在幼貓階段,它們會經常被母貓叼來叼去,所以「一旦被咬住後頸,就會立即靜止」的行為已經深入幼貓內心,成為了一種本能,即使幼貓長大以後也不會喪失這種反應。再加上交配過程中,母貓更容易暴躁,公貓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一直咬著母貓,只要公貓的牙齒不放,母貓可能一直保持幼貓時靜止的狀態。
其實不止是貓,很多哺乳類動物都存在類似的行為抑制,比如同屬貓科動物的獅子和老虎,就連松鼠和小浣熊也都是通過叼住幼崽的後頸來實現移動的。所以這種行為也屬於進化中的優勢本能,畢竟幼崽時期總是脆弱的,在天敵橫行的時代,幼崽只能牢牢跟在母親身邊才能生存下去。我們不知道哺乳類生物進化出這種本能用了多久,總之在那個時代,要想活命就必須乖乖地被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