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便便」的形象都是臭臭的、髒髒的,讓人避之不及。殊不知,便便可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我們每天都在通過新陳代謝維持生命,排便則是新陳代謝至關重要的一步,站在醫學的角度,通過大便還可以進行很多的檢測去預測一個人是否健康。
關注便便,你就能對你的身體多一些了解。那究竟什麼樣的便便才算完美?今天,我們就從便便的頻率、顏色和顏色三個維度來分析。
好像在大家印象當中,一天一次便便才是正常的。特別是如果每天固定在早晨排便,就會感覺整個人都通暢了,簡直不要太舒爽。相反地,如果一天當中多次便便或一天當中沒有便便,很多人就會心裡難受,覺得自己出了問題。
但其實便便的頻率並沒有那麼重要,不同的食物、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腸道菌群等等因素,都會讓便便頻率產生波動,因此並沒有一個嚴苛的排便頻率標準。只要你能接受這種頻率,不因排便頻率和排便過程而不適就好了。
便便顏色的變化與疾病的關係十分密切,如果顏色變了,可能就是在暗示你身體出問題了,一定要提高警惕,必要時還得去醫院檢查。引起糞便顏色改變的潛在疾病有:肛裂、膽囊疾病、乳糜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憩室病、癌症、痔瘡、腸道出血等等。很難將每一種疾病對應一種大便顏色,卻有一些特徵,可以作為指導:
白色或灰白色:提示膽道梗阻,有膽結石、膽道腫瘤或胰頭癌的可能。此外,灰白色便還可見於鋇餐造影後,這並非疾病所致生理性糞便。
白色油脂狀:量多,並有惡臭,常見於胰源性腹瀉或吸收不良症候群。
白色粘液狀:提示可能是慢性腸炎、腸息肉和腫瘤。
黑色的便便:和吃豬血、鉍劑藥物和補鐵藥物有關係,或下消化道的出血量比較大。
布裡斯託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是一種為了醫學上的需求而設計的分類法,它將人類的大便分為七型。正常的大便性狀應該是處於 3~5 之間,長得像香蕉或是香腸。當然,偶爾出現其他形狀的大便也是允許的。可是大便形狀一直不正常,那就可能真的是身體也不正常了。
1.調整飲食
每餐吃些粗糧:粗糧富含膳食纖維和較多的B族維生素,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維持和促進腸道蠕動,有利排便。
大口喝水:如果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其所含水分被大量吸收,就會使大便很難排出。
2.改變心態
好心態有利於改善腸胃功能。美國腸道學專家坎侖曾給出一個簡單的方法——大笑,大笑時可震動肚皮,對腸子有按摩作用,能助消化、促排便。
3.常做舒緩運動
便秘的人運動要緩,不能過於劇烈。因為,運動量大時出汗較多,若不能及時補充水分,反而會加重便秘。建議多做散步、慢跑、瑜伽等舒緩一些的運動。
4.養成排便習慣
網傳「早晨起床後和飯後兩小時排便可以延長壽命」,雖說是有依據的,但並不科學。腸道消化吸收時間的區間為24-48小時,兩次排便的時間間隔通常是1-2天,根據個人習慣低到兩三天一次,多到一天兩三次,只要滿足四不箴言:不稀、不幹、不硬、不費力,都屬於正常範圍。
如果調整了生活習慣,依然沒什麼效果,可以考慮使用醫療手段幫助排便。不過選擇通便藥物、儀器可千萬不要自己亂來,強烈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當然,正常情況下只要帶著一顆虔誠的心去拉,不玩手機、不走神,大多數時候,便便還是坨好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