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老人摔倒,股骨頸骨折了,該怎麼辦?

2020-11-17 骨往筋來王醫生

這是一位68歲的女性患者,在兩個多月以前摔倒,發生了股骨頸骨折。當時據家屬說骨折的移位並不明顯,經過商量以後選擇了在家臥床保守治療。兩個多月過去了,本以為已經差不多該癒合了,結果拍片子一看,股骨頭完全移位,骨折長好無望了。

於是那最後家屬選擇了來做人工關節置換。

股骨頸骨折,是咱們中老年人群比較容易發生的一種骨折,而且後果相對嚴重,因為一旦發生了股骨頸骨折,如果不治療的話,患者可能面臨著至少三個月以上的臥床。至於能不能挺過來,會不會發生致命性的臥床併發症,如肺部感染,褥瘡,肺栓塞等,真的難以預料。

對於股骨頸骨折,我想給大家一下建議:

一、這些人群,我建議您做股頸骨折螺釘或鋼板內固定:

①年輕人,年齡<50歲的人群。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股骨頸這個位置,供應股骨頭的血供比較特殊,他非常的脆弱,非常容易在骨折的過程當中破壞這邊的血液供應,因此有一定比例的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在骨折之後,三年之內常常發生骨骨頭壞死,這本身也是股骨頭壞死的一個常見原因。

一旦發生股骨頭壞死,那這個患者可能面臨著第二次手術,做人工關節置換。但是人工關節又是由使用壽命的,平均15到20年,而年輕人呢?預期壽命較長。你在三四十歲就給他換了人工關節,那他以後到老了,假體失效了,需要再二次甚至三次做手術翻修假體,難度大,風險高,費用高。

所以對於年輕人,我們可以給他一次股骨頸自己癒合的機會,也就是說,闖一闖。用螺鈿或鋼板把骨折固定上,讓它自己長,說不定它長好了以後也沒有發生股骨頭壞死,那麼股骨頭還是自己的股骨頭不用換。萬一以後骨頭壞死,再置換也不晚,畢竟年輕人就算做兩次手術,風險也不高。

所以這是為了保住股骨頭而作的一部分風險方面的犧牲。

②或者年齡雖然超過50歲,但是股骨頸骨折基本沒有錯位,而且身體不錯,預計在躺床上躺三四個月沒問題。

這種情況呢,實際上也是闖一闖,闖什麼呢?股骨頸雖然骨折了,但是並沒有很明顯的錯位,也就是說,通往股骨頭的血供可能沒有被破壞,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換成了人工關節,有一點可惜。並且呢,病人身體還行,躺一躺也能耐受的了,那乾脆就給他打幾個釘子,讓它長一長,很大概率上自己就長好了,不用換關節了。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可能的風險,大家要知道,就是文章開頭,我放的那張X光片,這個病人的家屬說,他一開始移位也不明顯,是在家裡兩個多月躺的過程之中,又發生了骨折的移位,這種情況是醫生難以避免的。在家裡有時候躺著翻身,坐起吃飯等等就有可能導致骨折移位。在你選擇保守治療的那一刻,你就要理解、接受並承擔可能出現的再移位,再骨折的風險。

③第三類人呢?是年齡特別大的,身體情況非常非常的差,而且又不是很配合,很聽話。老年人往往有一個特點,要麼是老年痴呆,要麼是每天都特別煩躁,你不讓他翻身,他一定要到處翻,你不讓他亂動,他每天一直動。你想想,股骨頸是骨折的,他一翻身,一動它就會疼,老人一疼就生氣,一生氣,血壓就高。或者晚上疼得嗷嗷叫,睡不著覺,折騰自己,折騰家人。

那麼這種人我的身體不允許做關節置換,這樣風險稍大的手術。但他基本也不具備保守治療自己長好的可能性,因為他總是亂動。而她總是疼呢,家人也看不下去。怎麼辦呢?做個小切口,微創打三根釘子,把骨折端給釘起來。這樣他再活動翻身兒,就沒這麼疼了。

二、哪些人適合做關節置換?

①>50歲的中老年人,身體很好,預期壽命15年以上。股骨頸骨折,並且錯位明顯一些。對以後的生活質量要求較高,

這部分人群啊,有幾個問題。

你不給他開刀,讓它自己長,那骨折長歪了,至少以後就是長短腿,走路是瘸的,病人生活質量下降。所以他們有做手術,精確復位,良好癒合,回歸生活的迫切需求。

那你給這群人打釘子呢?三年之內,有一定的比例,發生股骨頭壞死。一個中老年人,你在幾年之內給他做兩次手術,無論是風險,還是對病人身體的打擊,都是很大的。

況且打完釘子還是需要臥床三個月,那麼中老年人由於長期臥床所可能產生的併發症風險,並沒有因為做手術而降低,僅僅是讓他在床上翻身活動,不疼了,骨折能在正確的位置長上。綜合評估,獲益較少。

所以啊,對於這部分人,大多數情況下,醫生是建議做人工關節置換。

換了關節的好處是,做完手術就可以下地,不需要長期臥床,家人照顧壓力小。以後仍然能夠回歸社會生活,基本不會出現走路跛行等情況。還避免了,因為再發生股骨頭壞死而進行二次手術的可能。

同時呢,這個年齡段的人活動量比年輕人要小,如果加以注意的話,人工關節加起來使用壽命可以滿足。

所以沒有特殊情況,我個人的建議是:符合這個條件的人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的最佳適應症。

②如果年齡特別大,身體情況也一般的老人呢?

這種情況其實非常多見,比如說病人七八十歲,比如說病人還有高血壓,糖尿病。那麼這時候家屬就要去評估了,如果你們認為他的預期壽命在15年以內,那麼可以不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而僅僅做人工股骨頭置換,也叫做半髖置換,就是僅僅股骨頭替換掉,而和股骨頭相對應的髖臼部分不置換。如下圖

最左邊是股骨頸骨折示意圖,中間是人工股骨頭置換,右邊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

那麼單換股骨頭的好處是什麼呢?

手術時間縮減了一半,出血和術中的風險減少了一半。這樣對老年人,尤其是身體條件一般的老年人來講,手術風險小。

那麼又有什麼不好呢?

一邊是假體,一邊是骨頭,在活動過程當中相互摩擦,以後出現假體鬆動,假體失效的可能性比全髖關節要大。換句話說,就是假體的使用壽命相對較短,只適合預期壽命在15年以內的,高齡的或者身體條件較差的老年人。

三、哪些人適合保守治療呢?

對於骨頸骨折,我個人是不建議保守治療的。

第一,在保守治療的過程當中,由於翻身或者挪動等原因,造成股骨頸骨折,再移位的風險較高。一旦完全移位,就意味著這裡可能再也癒合不上。那麼病人以後極大的可能面臨著長期臥床或者坐輪椅。大大降低了生活質量,增加了臥床相關併發症發生的風險。記住一句話,骨折本身不死人,死人的都是臥床相關的併發症。

第二,就算挺過了臥床這一關,很多病人也是瘸的,因為骨折是在不正確的位置長上,會出現下肢的長短腿。那麼也會降低這個病人的生活生存質量,並且長期的長短腿會出現代償性的脊柱,骨盆,膝關節,踝關節的問題。並且還有一部分人以後會出現股骨頭壞死,一旦出現股頭壞死,他將面臨長期的髖關節疼痛,要麼忍著,要麼還是要面臨手術。

第三,因為常年在醫院,見過太多人情冷暖。俗話說,床頭百日無孝子。一個臥床的老年人,吃喝拉撒都需要家人照顧。你幾天沒有照顧周全,他就可能長了褥瘡給你看看。一旦出現了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高燒不退,將面臨生命危險。那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要在一起開一個會,到底能不能平衡家庭矛盾和照顧老人之間的微妙關係?能不能給老人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懷,直至他能夠自理?

雖然說有以上三條理由,但是仍然有一些病人無可奈何,沒有選擇,只能保守治療。

比如:

①身體基礎情況太差,做手術就等於在懸崖邊上又推了他一把。也就說他根本無法耐受手術,那這個時候你就不能硬闖了,還不如再給老年人一點時間,給家人一些環顧四周盡孝的機會和共處時光。

②經濟條件太差。恕我直言,這個是別人沒有辦法幫助你的。除非您能申請到某些救助。這種情況在我們這種市級以上的醫院已經很少見,但是我相信在鄉鎮級別的醫院還是非常多的。愛莫能助,真的是能力有限,愛莫能助。

四、如果保守治療,該注意什麼呢?

首先你要知道,從你選擇保守治療的這一刻開始,你必須要接受這個病人,可能永遠無法再下地走路,甚至無法自理的局面。

那麼家屬和病人這個時候首要的治療目標,就不僅僅是恢復自理和行走了,而要加上一條,儘可能的防止臥床相關的併發症發生。主要包括以下:

①肺部感染:這個是最常見,也是最可能的。因為躺倒了,活動少了,肺功能將會變得越來越差,有痰也咳不出來。所以說我建議,如果因為手術風險太大等原因選擇保守治療的人,既然手術已經無望了,就不要讓老年人總是躺著,就算忍著疼痛,每天也要讓他坐起來或者靠起來,在網上給他買一個帶管的氣球,每天練習吹氣球。一方面維持肺功能,一方面聽到他有痰的聲音,就要鼓勵他每天咳嗽把痰咳出來。

對於本身就有肺病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②褥瘡,壓瘡:提到褥瘡,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屁股上面骶尾部這裡。當然,這裡是最常見的。但是以下幾種情況也要注意,如果這個老年人有駝背,那麼他最有可能發生壓瘡的部位,就是他背駝得最厲害的部位。

除了後背兩側大腿根部兩邊,鼓起來的骨頭部位,醫學上叫大粗隆,這裡如果經常側著的話,也容易發生壓瘡。很多病人家屬會說我幹嘛要讓他側著啊?我讓他躺著不就行了嗎?當你後背和骶尾部出現壓瘡的時候,你就知道你為什麼讓他側著?平躺著下面壓,側著大粗隆這裡壓,簡直是捉襟見肘。

膝蓋的外側,踝關節的外側,足背的外側,腳後跟部,這些有骨頭突起的地方,都有可能發生壓瘡,因此都要做相應的軟墊處理,一點都不能馬虎和懈怠。

就是躺著時候的壓瘡風險。一旦老年人能夠坐輪椅了,兩邊的屁股下面,尤其是特別瘦的病人,也是容易發生壓瘡的位置,要注意。

所以就需要家屬定期翻身,病人一會兒這樣躺躺,一會那樣躺躺。每天都要多次的觀察這些好發壓瘡的部位,一旦發生皮膚發紅,甚至破損,要立刻採取措施,讓這個部位不再繼續受壓。

我老婆的奶奶因為腦梗,現在也在臥床,我嶽母和家人每天單單晚上就給她翻身四次,所以這麼長時間過去了,他的後背仍然沒有壓瘡。這其實就是一個照顧的活兒,當然有時候你再細心也防不勝防。

③尿路感染:因為臥床,所以病人要在床上大小便,那麼下面這裡就容易滋生細菌。如果是一個排尿正常的老年人,那就是家裡人每天悉心照料了。如果是一個大小便,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大便方面可以買一種專門的護理床,這個床在屁股那邊是有開口的,方便大便的排洩和收集。而小便方面,網上有一些集尿袋,集尿裝置。對於完全沒法控制小便的人,可能長期留著導尿管(一個月換一次)或者經皮膀胱造瘻,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很多人不要一聽插管啊,造瘻啊,就害怕就拒絕就恐懼。你去了解一下,你才知道,這可能才是你一直想要的終極解決辦法。

④血栓。這個真是有點防不勝防,因為躺倒了,血液循環不好,因為有骨折,身體處於高凝狀態,再加上老年病人,往往沒法配合做下肢肌肉的舒縮運動,所以這些人是血栓發生的高危人群。無論是下肢深靜脈血栓,腦梗,心梗,肺栓塞,都是非常可怕的,甚至是要命的。查一下什麼叫踝泵運動,一定要督促老年人每天做500到1000次。建議有條件的到醫院去購買抗凝的口服藥物,在臥床期間給老年人服用預防血栓的形成。

本來想發一條微頭條的,結果說著說著就說多了,心想那就寫一篇一兩千字的文章吧,結果寫著寫著又寫超了。真心的,希望大家好。

當你家的老年人發生股骨頸骨折的時候,當你面對醫生的病情交談而難以做取捨的時候,當你內心矛盾,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仔仔細細的看一下我的這篇文章,雖然我不能替你做出選擇,但是我相信,我可以幫你做對選擇。

最後給大家分享三個我自己家人和身邊人的例子吧!

1,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外婆大概60歲出頭,有糖尿病,摔倒了,股骨頸骨折。也許是當時醫療條件的限制(我們當地那時候還沒有關節置換這個說法,我爸是醫生,他當時都不知道還可以換關節),也許是因為畏懼糖尿病的併發症。選擇了臥床,保守治療。

三個月之後,她可以逐漸下地了。有一次我媽到屋外去洗晾衣服,沒想到我姥姥自己扶著仗去倒尿盆,結果不小心又摔倒,還是原來的部位又發生了骨折。

這一次他她人家沒有這麼幸運,在第二次的臥床過程當中,因為肺部感染去世了。那時我還小,大概還沒上小學。我只想說,如果放到現在,我相信我有能力挽回我外婆的生命。

2,2015年年底,我的奶奶股骨頸骨折。當時她是77歲高齡,由於老年痴呆,不能說話,不能配合,不認識任何人,也無法自理。在她骨折之後,全家人都等著我一個孫子輩兒的拍板,要不要手術,因為我是骨科醫生。由於我父親也是醫生,我們只討論了幾分鐘,就決定一定要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否則奶奶可能面臨不好的結局。

除了老年痴呆之外,我奶奶有高血壓,輕度的肺心病,雖然有老慢支,但是當時是夏天。

我們判斷我奶奶的心肺腦的功能,還是可以闖的,但是讓我沒想到的是,他一直在吃利血平降壓,這種降壓藥必須停藥一周以上才能麻醉。所以硬生生的讓我奶奶又在床上躺了一個禮拜,好在後來手術一切順利。術後第三天就在我爸爸和我小姑的攙扶下,開始下地走路了。我爸真的是每天都帶著她走來走去,奶奶也特別爭氣,沒有出現任何併發症,恢復的也非常的快。幾年過去了,雖然現在老人家已經沒法自己走路(老年痴呆進展的原因),但是不至於長期臥床,每天還能在保姆和家人幫助下坐在陽臺上曬曬太陽,或者坐在輪椅上吃飯。我覺著毫不誇張的說,是人工關節置換這項技術,讓我奶奶得以延續生命。

3,我同學的奶奶。有一天下班後,我正在外面和別人吃飯。我們醫院腫瘤科的一個女醫生,他也是我的高中同學,和我現在的同事,給我打電話說他奶奶股骨頸骨折了。等會兒她告訴我,她奶奶以前有腦梗,長期行動不方便,身體基礎情況不是很好,問我能不能做手術?

我把手術風險和利弊告訴了她,一小時之後,她打電話告訴我,家人決定闖一闖。

手術之前,面對這樣的老年人,我們確實也是戰戰兢兢,給家屬詳細交代了各種可能性,並且給病人做了詳細的全面評估之後,我們給他她實施了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從切皮到縫好40分鐘。手術結束之後,前三天老年人一天比一天好,我們查房的時候,老年人看到我們都是笑盈盈的。

結果就在術後的第四天下午,她突然發生了大面積腦梗。經過搶救,無力回天。

這個病人也是我工作多年以來,唯一一例,我們自己醫療組術後發生死亡的病例。我的同學沒有怪我,但是我自己的內心是非常慚愧的,見到她和他老公(也是我們醫院同事)心裡都會非常不好意思。可是我們學醫的人都清楚,有些情況是你無論怎麼預防,也難以避免得。

相關焦點

  • 家裡老人摔倒,股骨頸骨折了,該怎麼辦?
    股骨頸骨折,是咱們中老年人群比較容易發生的一種骨折,而且後果相對嚴重,因為一旦發生了股骨頸骨折,如果不治療的話,患者可能面臨著至少三個月以上的臥床。至於能不能挺過來,會不會發生致命性的臥床併發症,如肺部感染,褥瘡,肺栓塞等,真的難以預料。
  • 老人為何易股骨頸骨折
    家人趕緊把他送到醫院,檢查發現雙側髖關節沒有壓痛,左側大腿屈曲時疼痛,拍片證實為左側股骨頸骨折。其實,這樣的病例在老年人中很常見,也有人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那麼,為什麼老年人愛發生股骨頸骨折呢?骨質疏鬆人體骨組織是一個代謝旺盛的器官,骨的新生和改建活動在持續不斷地進行。
  • 老人摔倒易骨折 掌握這些很重要
    河青新聞網訊 滄州93歲的黃老太太一次不小心摔倒,到醫院檢查,發現了股骨頸骨折,由於老人已經93歲高齡,又有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最後,滄州市中心醫院用微創手術給老人解決了骨折的困擾。滄州市中心醫院骨一科主任程才提醒,股骨頸骨折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直接影響老人的生命,所以老年人一定要預防骨質疏鬆,日常生活要防止跌倒。
  • 冬季老人易摔倒,這該怎麼辦
    冬季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隨著年紀增長,老人骨質疏鬆的風險逐步增加。 哪三大部位最容易骨折 在老年人摔倒時,三大部位最容易發生骨折,分別是腰椎壓縮性骨折、髖部(股骨頸或轉子間
  • 96歲老人摔跤股骨頸骨折 醫生30分鐘做手術置換左髖關節
    △醫生正在為老人進行手術。近日,一名96歲老婆婆行走時不小心摔倒,結果導致髖關節骨折。3月14日下午,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骨科關節病區專家僅用30分鐘,便採用目前最前沿的微創術式,為嚴重骨質疏鬆的高齡老人精準完成了左髖關節置換手術。新橋醫院骨科關節病區副主任醫師張瑗教授表示,隨著我國老齡化的來臨,因骨質疏鬆,年紀大摔倒受傷導致股骨頸骨折的越來越多,一旦骨折一定要引起重視,60歲以上老年人需定期做骨密度測試。
  • 股骨頸骨折應該怎麼治療
    股骨頸骨折是指由於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導致股骨頭以下,股骨頸基底部以上發生的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骨折之一。 股骨頸骨折佔成人全身骨折的3.6%,最常見的人群是老年患者,多由跌倒等輕微扭轉暴力引起,年輕人僅佔股骨頸骨折患者的3%,常由較大暴力引起。
  • 92歲老人摔倒骨折 醫生衝破高齡手術「禁區」讓他重新下地行走
    ,被診斷為右側股骨頸骨折。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後死亡率高達50%,也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臨床中,老年人髖部骨折保守治療,一年後的生存率大概是50%。也就是說,骨折一年後,有一半老人都會離開。等待孫大伯的會是這樣的命運嗎?一方面,孫大伯家人不忍看著原本還健健康康、思維清晰的父親以後只能躺在病床上度過餘生。
  • 老人股骨頸骨折,日照市中心醫院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
    三位老人,82歲,76歲,77歲,在幾天時間裡先後不小心摔倒造成股骨頸骨折需要手術。日照市中心醫院關節外科術前謹慎評估,術後積極功能鍛鍊,謹防併發症,三位老人相繼康復出院。她兒子介紹,前一段時間老人自己幹活不注意滑倒,「當時就站不起來了,非常疼。」劉奶奶的兒子說。後來被送到日照市中心醫院檢查發現,是左腿股骨頸骨折。「必須進行手術,人工股骨頭置換,沒有別的選擇。」劉奶奶的主治醫師,關節外科醫生徐傑說。
  • 大慶百歲老人右股骨頸骨折 成功置換人工股骨頭
    大慶網訊(大慶日報記者 沈豔茹)近日,我市一名百歲老人右股骨頸骨折,油田總醫院醫護人員緊急施救,為其成功置換人工股骨頭。老人目前痊癒,行走如初。10月3日,油田總醫院骨科23病區收治了一位特殊的患者:100歲的胡奶奶在家裡不慎摔倒後,失去了自主站立及行走的能力。醫院檢查結果顯示,胡奶奶為「右股骨頸骨折」。「這麼高齡的老人發生骨折,如果臥床就再也起不來了,躺個半個月左右,褥瘡、血栓等各種併發症都有可能發生,最終可能失去生存的機會。」
  • 這種骨折堪稱「人生最後一次打擊」!老人摔倒,子女要多留意
    但是長期臥床,對周大爺來說,併發症的風險比較高,股骨頸骨折保守治療不癒合和股骨頭壞死的風險就擺在面前,醫生建議做手術。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即髖部骨折,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打擊」,對於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很多股骨頸骨折都是在站立或者起身的時候,不小心摔倒所致,而主要人群就是老人
  • 股骨頸骨折(八):高齡股骨頸骨折要不要做手術?
    高齡股骨頸骨折要不要做手術?許多醫生團隊對高齡病人心存畏懼,但高齡與超高齡決不是直接的手術禁忌證,同樣年齡的病人,其活躍狀態千差萬別,因此,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是病人的活躍年齡,而不是其生理年齡。而且,真實情況是,90歲以上的老人之所以能夠如此長壽,其總體的器官功能狀態以及家庭的氣氛和支持往往都很好。
  • 疫情期間老人居家謹防摔倒 這種骨折一半的老人扛不過
    春節至今,湖南省人民醫院兒童骨科就收治了近20名在家骨折的孩子。那麼,居家的中老年人能否免遭意外傷害呢?2月24日至26日,湖南省人民醫院骨關節與運動醫學科收治了3名髖部骨折的老年人,她們都是在家遭遇了「人生最後一次骨折」——髖部骨折。
  •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一定要做手術嗎?
    因此,有人稱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是人生最後一次骨折!我們平時常見的是,老年人一下趴倒在地上,手著地後出現橈骨遠端的骨折,或者側身摔倒在地上出現髖部骨折,尤其是股骨頸骨折。股骨頸骨折股骨頸骨折一旦發生以後,老人馬上就喪失了活動能力,只能躺在床上
  • 股骨頸骨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該怎樣診治?
    股骨頸骨折經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發病率與人的年齡和壽命成正比,即隨著人的年齡的增加,發病率也會隨之增高,同時由於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趨勢,股骨頸骨折也成為一項嚴重且困擾的社會問題。股骨頸位於股骨頭下方,下至股骨頸基底部。
  • 股骨頸骨折(八):高齡股骨頸骨折要不要做手術?
    高齡股骨頸骨折要不要做手術?許多醫生團隊對高齡病人心存畏懼,但高齡與超高齡決不是直接的手術禁忌證,同樣年齡的病人,其活躍狀態千差萬別,因此,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是病人的活躍年齡,而不是其生理年齡。而且,真實情況是,90歲以上的老人之所以能夠如此長壽,其總體的器官功能狀態以及家庭的氣氛和支持往往都很好。對於高齡與超高齡的股骨頸骨折病人,手術指證的掌握仍然應該著眼於病人傷前的總體活動能力狀態,以及各種內科合併疾病的可控程度。另外,了解摔倒的原因非常重要,特別要重視因頭暈而摔倒的病人,需要排除腦梗的可能性。長期臥床的病人也有可能從床上摔下而致骨折,這種病人通常就沒有手術的機會了。
  • 92歲股骨頸骨折老人術後第五天重新站起來了
    2020年8月20日,周口市中醫院骨二科兩位股骨頸骨折的耄耋老人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分別於術後第2天、第5天重新站起來了。」,在家中不慎跌倒,出現左髖部疼痛,因為年事已高,當地醫院拍片診斷為「左側股骨頸骨折」建議保守治療,1周後疼痛加重,同時刺激心臟,出現胸悶、難受,呈端坐位,不願進食,已經不年輕的兒女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通過親戚找到我院骨二科主任吳清君主任諮詢,得到的結論為「可以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緩解疼痛」,老人住院後診斷為「左側股骨頸骨折(頭下型)、冠心病合併心衰」。
  •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老年股骨頸骨折的首選
    近日,廣安醫院外科為一名77歲的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成功實施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現已康復出院。       患者幾天前因在家中不慎扭傷,在當地醫院查體顯示「右股骨頸骨折」,建議手術治療,於是家人將其送到廣安醫院外科就診。經入院診斷明確:.右側股骨頸骨折。
  • 老人要當心「一屁股坐到地上」引起股骨頸骨折,死亡率高達50%
    很多人對骨折的印象就是很痛,需要打石膏,一百天可以恢復。然而,有一種骨折,對於有些老年人來說甚至意味著死亡,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這種骨折就是股骨頸骨折。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據調查,老年人的股骨頸骨折後死亡率高達50%。
  • 98歲老人股骨頸骨折 手術後重新站了起來
    西安市城南一名98歲的老太太,不慎摔倒嚴重骨折,在醫護團隊的精心手術和呵護下,成功地站了起來。  高齡老人像易碎「玻璃人」  「我能康復,是生命的奇蹟,此刻,懷著激動感恩的心,表達對醫護人員的感激之情……」這是在西安交大一附院骨科病區,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寫的感謝信。
  • 80歲老人上廁所摔倒,大胯骨折,全家懵了:手術還是保守治療?
    上周收了一個老年病人,80多歲,夜裡自己起床上廁所,一下沒站穩摔倒了,當時就起不來了。趕緊叫來了老伴兒,給子女打電話,叫救護車,送到了我們醫院。一拍片子,得,股骨頸骨折。這是骨科再常見不過的一種老年性骨折了,可以說只要是骨科醫生,每個月都要碰見幾例,對於專門搞關節外科的醫生或者創傷骨科的醫生來說,那更是司空見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