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J是由尺骨頭和橈骨乙狀切跡關節面及其相關的支持組織組成。
DRUJ不是一個很協調的關節。淺的乙狀切跡弧度半徑比尺骨頭半徑大50%以上。在中立位時,關節的接觸面最大。儘管乙狀切跡很淺,但是由於其背側和掌側纖維軟骨延伸部分的加強作用,也能對關節的穩定性起到重要作用(圖1A)。
對DRUJ有穩定作用的軟組織有旋前方肌、尺側腕伸肌(ECU)及其腱鞘、骨間膜、DRUJ關節囊以及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FCC)等許多結構。多結構的損傷會引起關節的不穩定。
掌側和背側橈尺韌帶是穩定DRUJ的主要結構。它們在與三角纖維軟骨盤、DRUJ關節囊和尺腕關節囊結合處增厚。
由於每個橈尺韌帶都走向尺側,它在冠狀面上分為兩支。橈尺韌帶的深支或者近側支止點在尺骨隱窩,而淺支或遠側支止點在尺骨莖突基底和中部(圖1B)。
完全旋前-旋後的活動度在正常人為150°~180°之間。正常的旋前旋後需要橈骨遠端在尺骨頭上的旋轉及掌側-背側移位結合才能完成。
患者會主訴有手伸展位跌倒或者手的扭傷後出現腕關節尺側疼痛和腫脹。
慢性不穩的患者在前臂旋轉時,腕部有彈響聲。
當需要握拳用力旋轉時疼痛和無力加重,例如擰螺絲時。
尺骨頭相對橈骨的被動掌背側移動增加,是DRUJ不穩的證據。
當治療伴有DRUJ損傷的急性橈骨遠端骨折時,首先要將橈骨復位固定,再重新評估DRUJ,因為骨折的治療後通常DRUJ也穩定了。
如果不伴有DRUJ關節炎,DRUJ不穩的患者通常腕關節運動範圍正常或者接近正常,包括屈曲、背伸、旋前和旋後。
完整體檢應該包括以下幾個試驗:
「琴鍵」徵,試驗時應與健側對比。陽性結果表明DRUJ不穩,作者報導的14例韌帶重建患者均有此徵。
改良擠壓試驗:患側的尺骨頭進行性凹陷表明DRUJ不穩(「酒窩」徵)。若腕關節疼痛但無進行性凹陷,則表明 TFCC損傷。
被動前臂旋轉試驗:伴發疼痛的咔噠聲表明嚴重的DRUJ不穩。這要與輕微的ECU半脫位相鑑別。
0°旋轉後前位X線攝片:肱骨外展90°,屈肘90°,前臂平放在平臺上。在這個位置攝片DRUJ不穩的徵象有:
尺骨莖突移位骨折
尺骨頭隱窩的裂紋骨折
DRUJ間隙增寬
與對側相比,尺骨正變異>5mm
真正側位片:要求手臂在患者一側,屈肘90°。真正的側位片對準確評估遠側尺橈關節的排列很重要。Mino等發現只要從中立位旋轉僅僅10°,.就不能從側位片上正確判斷DRUJ脫位。
在真正腕關節側位片上,月骨、舟骨近極和三角骨完全重疊,並且三角骨和豌豆骨之間沒有間隙。
要做雙側腕關節CT,前臂要保持在同一旋轉位置來對比正常和患側(圖2)。
在檢查時增加關節的應力,能幫助診斷輕微的不穩。
儘管報導在該類損傷中,其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定,但是MRI(增強或者不增強)仍可以用來檢測 TFCC損傷。MRI還可以用來代替CT檢查,來評估乙狀切跡的形狀和關節的穩定性。
ECU肌腱炎和鬆弛
尺側撞擊症候群
DRUJ關節炎
豆三角關節炎
月三角韌帶損傷
TFCC關節盤撕裂
對輕度的慢性不穩患者應用非激素類抗炎藥、限制前臂旋轉的支具以及前臂力量訓練很有用。
全身韌帶鬆弛,雙側DRUJ不穩患者的手術重建效果不可預知。對這類患者,在所有保守治療都無效才考慮手術治療。
遠側橈尺韌帶重建的指徵是慢性DRUJ不穩而又沒有足夠的組織來修復TFCC。
韌帶重建的目的是恢復DRUJ的穩定性,提供一個完全的無痛的前臂運動弧。
這種技術是通過接近解剖重建掌側和背側橈尺韌帶來產生穩定性。
如果存在腕骨排列異常,在韌帶重建的同時要恢復腕骨的序列以取得好的治療效果。
術前計劃
術者術前應仔細閱片,發現有無骨畸形及DRUJ關節面退變。對於有骨畸形或者關節炎的患者軟組織重建效果很差。
關節內橈尺韌帶重建需要乙狀切跡形狀良好才能成功。切跡很平或者外傷後無論哪個邊緣缺換,在韌帶重建的同時都要做乙狀切跡成形。
醫生還要確定有無適合移植的肌腱。通常用掌長肌腱(PL)。可以替代的移植物有足部的趾長伸肌腱,或者更常用的尺側腕屈肌腱的一束。
可以用拇指和小指指尖相對時屈腕來辨別掌長肌腱。
體位
患者平臥位,患肢平放在擱手臺上。另外的體位是能方便地取移植的肌腱。
上臂上止血帶。
通過觸摸找出掌長肌腱。它是腕關節掌橫紋處最淺的組織之一,在橈側腕屈肌腱的尺側(技術圖1A)。
在近側腕掌側橫紋處於掌長肌腱上方作1cm橫切口(技術圖1B)。
用一個彎鉤牽拉肌腱保持張力並確認是掌長肌腱本身。
用血管鉗夾住肌腱,在血管鉗遠端切斷肌腱。
由遠側向近側沿著掌長肌腱插入一枚小的肌腱剝離器,來完成切取肌腱。
另外,可以用肌腱剝離器從同一切口切取尺側腕屈肌腱條。
在第5和第6伸肌間室,DRUJ上方作一5cm皮膚切口(技術圖2A)。
切開第5間室,牽開小指固有伸肌腱。
L形切開DRUJ關節囊,其中一個邊在乙狀切跡線上,另一個邊在近端和TFCC平行(技術圖2B)。ECU腱鞘標記了關節囊切開的尺側界限。
在這個入路中,不能損傷ECU腱鞘。
仔細的骨膜下剝離可掀起來自於乙狀切跡背側邊緣的軟組織幾毫米。
隧道應該既平行於乙狀切跡的關節面,也要平行於月骨窩的關節面。
術中透視可確定導針的位置,應用3.5mm空心鑽來建立隧道(技術圖3B)。
如果橈骨骨隧道的術前計劃準備充分,則很容易完成。但注意,在骨隧道完全建立前切忌置入或牽拉肌腱移植物。
將遠端橈尺關節囊切開的尺側部分提起暴露尺骨頭和尺骨頸,注意不要損傷ECU腱鞘。
尺骨骨隧道從尺側中央窩開始至尺骨頸側方ECU肌腱的掌側穿出(技術圖3A)。將腕關節屈曲前臂旋前,牽拉TFCC邊緣可暴露中央窩。逆行自中央窩開始至尺骨頸側方ECU肌腱的掌側置入導針,透視確定導針位置,如果腕關節屈曲不能很好地暴露,則可順行從尺骨頸至中央窩置入導針,該過程中要仔細保護TFCC和尺側腕骨(技術圖3C)。
標準鑽頭可用來擴大骨隧道以方便前面切取的移植肌腱通過。尺骨隧道必須可容納肌腱移植物通過。
第2個切口來監測橈骨掌側的骨隧道。
從近側掌橫紋處向近側作一3cm縱切口(技術圖4A),沿著尺側神經血管束和屈指肌腱分離直到橈骨掌側面。
引線器從背側向掌側穿過橈骨骨隧道,用它把移植肌腱的一端拉到橈骨背側(技術圖4B)。
用血管鉗從背側向掌側穿過尺骨頭。在尺骨頭遠端鈍性穿透DRUJ掌側關節囊。抓住移植肌腱的另一端穿過關節囊拉回來。
這時候,在背側切口可以看到肌腱的兩端。用縫線穿線器把肌腱的兩端從尺骨隱窩通過骨隧道穿出到尺骨頸(技術圖 4C)。
用一彎血管鉗引導肌腱從相反方向繞尺骨頸。肌腱的一端自ECU腱鞘深部穿過,另一端環繞尺骨頸掌側(技術圖4D、E)。
避免卡壓周圍任何血管神經組織。
前臂處於中立位,用手壓住遠端橈尺關節。
將移植肌腱的兩股拉緊,尺骨頸背側處半結固定。
在維持張力的狀態下,用3-0不可吸收縫線縫合半結(技術圖5)。
根據遠端橈尺關節的穩定程度用長臂支具將前臂固定於中立位或輕度旋前或旋後位。在術後的第1次訪視時,要將支具更換為長臂石膏,並且需固定3周。
在術後4周,患者要更換為短臂石膏,並再固定2周。
術後6周時,將石膏更換為可活動支具,並佩戴4周。
術後4個月,患者可進行更多的活動,但負重活動要在術後6個月時才可進行。
對於有乙狀切跡缺損的患者,如果缺損不能修復,則很容易再次復發不穩定。
大多數患者疼痛減輕,力量和穩定性有改善,基本接近正常關節的活動範圍。然而,完全的康復可能需要6~9個月。
關節僵硬
不穩定復發
持續疼痛
握力下降
感染
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
來源:骨學周訊
聲明:本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立即處理,以保障雙方利益。
為什麼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投稿郵箱:reporter@jiujiume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