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骨學周訊」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此文
●遠側橈尺關節(DRUJ)不穩可分為急性或慢性、單向(掌側或背側)或雙向,以及孤立的或者伴隨其他損傷。
●儘管有各种放射學上的標準,但是對臨床上有意義的不穩定標準,目前還意見不一致。通常,臨床上主要體徵是DRUJ被動推拉後出現前後移位,與對側相比差異明顯。
●儘管實際上橈骨是圍繞著穩定的尺骨旋轉的,但是按照慣例,DRUJ脫位或者不穩是按照尺骨頭相對橈骨遠端的位置來描述的。
●DRUJ是由尺骨頭和橈骨乙狀切跡關節面及其相關的支持組織組成。
●DRUJ不是一個很協調的關節。淺的乙狀切跡弧度半徑比尺骨頭半徑大50%以上。在中立位時,關節的接觸面最大。儘管乙狀切跡很淺,但是由於其背側和掌側纖維軟骨延伸部分的加強作用,也能對關節的穩定性起到重要作用(圖1A)。
●對DRUJ有穩定作用的軟組織有旋前方肌、尺側腕伸肌(ECU)及其腱鞘、骨間膜、DRUJ關節囊以及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FCC)等許多結構。多結構的損傷會引起關節的不穩定。
●掌側和背側橈尺韌帶是穩定DRUJ的主要結構。它們在與三角纖維軟骨盤、DRUJ關節囊和尺腕關節囊結合處增厚。
●由於每個橈尺韌帶都走向尺側,它在冠狀面上分為兩支。橈尺韌帶的深支或者近側支止點在尺骨隱窩,而淺支或遠側支止點在尺骨莖突基底和中部(圖1B)。
●完全旋前-旋後的活動度在正常人為150°~180°之間。正常的旋前旋後需要橈骨遠端在尺骨頭上的旋轉及掌側-背側移位結合才能完成。
●引起DRUJ 破裂的最常見原因是橈骨遠端骨折。
●橈骨遠端成角>20°或30°時,就會產生DRUJ不協調、TFCC扭曲、關節的運動力學改變。橈骨短縮>5~7mm會引起至少1個橈尺韌帶的斷裂。
●尺骨莖突尖部骨折通常不引起DRUJ不穩。尺骨莖突基底骨折會引起橈尺韌帶撕裂,繼而導致DRUJ不穩。
●大多數孤立的DRUJ脫位(不伴有骨折)是向背側的,它是由於腕關節背伸極度旋前引起,例如手伸展位跌倒或者前臂尺側直接受力引起。
●橈骨遠端骨折伴有DRUJ損傷如果延誤診斷和治療,預後不良。
●慢性不穩不會自行癒合。
●雖然還沒有證實DRUJ不穩和發展為有症狀的關節炎之間的關係,但是在反覆發作的脫位者中有關節退變存在。
●患者會主訴有手伸展位跌倒或者手的扭傷後出現腕關節尺側疼痛和腫脹。
●慢性不穩的患者在前臂旋轉時,腕部有彈響聲。
●當需要握拳用力旋轉時疼痛和無力加重,例如擰螺絲時。
●尺骨頭相對橈骨的被動掌背側移動增加,是DRUJ不穩的證據。
●當治療伴有DRUJ損傷的急性橈骨遠端骨折時,首先要將橈骨復位固定,再重新評估DRUJ,因為骨折的治療後通常DRUJ也穩定了。
●如果不伴有DRUJ關節炎,DRUJ不穩的患者通常腕關節運動範圍正常或者接近正常,包括屈曲、背伸、旋前和旋後。
●完整體檢應該包括以下幾個試驗:
●「琴鍵」徵,試驗時應與健側對比。陽性結果表明DRUJ不穩,作者報導的14例韌帶重建患者均有此徵。
●改良擠壓試驗:患側的尺骨頭進行性凹陷表明DRUJ不穩(「酒窩」徵)。若腕關節疼痛但無進行性凹陷,則表明 TFCC損傷。
●被動前臂旋轉試驗:伴發疼痛的咔噠聲表明嚴重的DRUJ不穩。這要與輕微的ECU半脫位相鑑別。
下期再續……
原文摘自《Wiesel骨科手術學(第三卷)》
主編:SamW.Wiesel(美);主譯:張長青
想和更多骨科專家進行交流嗎?
想了解更多專業資訊嗎?
長按並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添加骨科醫生微信群群主——小庫,添加時請務必備註:骨科醫生
骨科精英醫生1群歡迎您的加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醫庫微信端】,下載更多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