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廿四氣詩 夏至五月中》
唐代:元稹(zhěn)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
龍潛淥水穴,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
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一般在公曆/陽曆6月21~22日交節。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敲黑板·必考知識點: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
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這期間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裡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二十四節氣更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節氣小知識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夏至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
夏至風俗:祭神祀祖,夏至時值農作物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
夏至食俗:
1、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麵等。
2、 冬至餛飩,夏至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因夏至新麥登場,夏至面也有嘗鮮之意。
夏至歌謠:一九至二九,扇子勿離手;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頂曬個透;五九四十五,乘涼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涼絲絲;七九六十三,夾被替被單;八九七十二,蓋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準備過冬衣。——夏九九歌
夏至諺語:
夏至東風搖,麥子水裡撈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冬至始打霜,夏至幹長江
冬至江南風短,夏至天氣旱
夏至東風搖,麥子坐水牢
初頭夏至十頭割,十頭夏至兩頭割,兩頭夏至騎拉著割
夏至狗無處走
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
芒種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時管時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裡鋤一遍,賽過水澆園
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夏至後初暑登連天觀》
宋代:楊萬裡
登臺長早下臺遲,移遍胡床無處移。
不是清涼罷揮扇,自緣手倦歇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