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逢周末有些家庭的戶外活動不再局限於公園遊玩,許多家長喜歡帶著孩子到鄉野山間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然而,近段時間來到野外郊遊被毒蟲叮咬的事件卻時有發生,希望家長引起警惕。
11月26日,家住龍文區的12歲男孩小林在與父母到平和野外露營時手臂被不知名小蟲咬了一口。第二天,小林發現手臂上有一個紅色的小點,有點疼,還有點瘙癢,起初小林的父母以為是普通蚊蟲叮咬,塗點藥就沒事了。沒承想,幾天後家長發現孩子手臂上小紅點周邊的皮膚開始潰爛,還伴隨著輕微的滲血和滲液。小林被父母緊急送往市醫院急診科,經過醫生的治療後,小林的手臂傷口才慢慢恢復,目前已沒有大礙。
11月28日,蘇小青帶著老婆孩子到雲霄縣下河鄉遊玩。當時爬上山後小孩坐在一棵樹下休息,不一會兒突然感覺身上痒痒的,他說好像看到一隻螞蟻在身上爬,但具體是不是,並不清楚。起初家長並不在意,過了約15分鐘,開始覺得渾身瘙癢,四處抓撓,很快,四肢紅腫,癢得受不了。之後,又感覺四肢開始無力,並伴隨著一陣陣頭暈。家長立即將小孩送醫院治療。經過抽血檢驗,被確診為是毒蟲叮咬所致。
對此,漳州市第三醫院普外科邱暉醫生建議,市民萬一被毒蟲叮咬,最好能留下毒蟲的屍體,以便醫生確認病情。「不論在野外還是家裡,發現傷口後都要趕緊用清水衝洗,如果清水衝洗無效,可以用醋或碘伏衝洗,如果還不行,就要趕緊送醫治療。」
防範小貼士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即使到了冬季依然有不少的蚊蟲,尤其是野外,蚊蟲等節肢動物活動頻繁。漳州市第三醫院普外科邱暉醫生為大家羅列了幾種常見的蚊蟲:蚊子、蟎蟲、蜂和螞蟻,一旦被毒蟲叮咬後該如何應對:
蚊子:常見的蚊子叮咬,皮膚一般會出現紅斑、丘疹、咬痕甚至是小水泡,引起瘙癢,比較好處理,一般噴塗花露水、清涼油等即可。
蟎蟲:常見於雜草、稻穀、竹蓆草蓆間。與蟎蟲接觸的皮膚,會出現風團、丘疹、中央有咬痕、瘀點或小水泡,一般也只需塗止癢的藥物便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是塵蟎,如在毛毯、床墊、竹蓆中都可能蘊藏,如果發現蟎蟲,需要用52℃以上的開水燙一燙,單純的日照不足以殺死蟎蟲。
蜂類:最常見的是黃蜂和蜜蜂,雄蜂一般不咬人、無毒,而雌蜂有毒,會咬人。被蜂類叮咬後,蜂會釋放毒汁,輕則引起風團、瘀點,出現全身過敏反應,重則引起頭痛、畏冷、發熱、頭暈、噁心、嘔吐、胸悶等症狀,更為嚴重的會出現腦水腫、昏迷、肺水腫、休克等症狀。被蜂類叮咬後,應立即拔掉毒針,輕微的話,可塗抹外洗氨水、糖皮質激素軟膏、肥皂水等鹼性溶液,如有疼痛感,可口服止痛藥。若症狀嚴重,需立即就醫。
螞蟻:大部分螞蟻不傷人,只有兵蟻、火蟻會蜇人,如果人為打擾到螞蟻群,容易遭到成群性的攻擊。螞蟻蜇傷人,與蜂類叮咬的症狀相似。
因此,醫生提醒廣大家長,帶小孩到野外郊遊活動時,最好做好防護措施,務必要穿長袖衣服,必要時還要佩戴防護面罩、帽子等來保護自己,以免被毒蟲叮咬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本報記者方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