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可使熱帶雨林變草原——雨林消失的自然原因

2020-12-14 中國天氣

【核心提示】毋庸置疑,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和濫砍濫伐對雨林造成了嚴重破壞,按常理推斷,而那些無人到過的,並且氣候沒有明顯惡化的熱帶雨林深處,應該不會受到這樣的影響,但一項研究結果表明,事實並非如此。研究證明,全球變暖使廣闊的亞馬遜雨林中最原始的部分也「不得安寧」。

無人到過的雨林深處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雨林結構示意圖

雨林結構實景。雨林樹種繁多,千姿百態,堪稱熱帶植物王國。林中高大的喬木挺拔高聳,樹冠緊密相連;其下長有矮小的灌木林,眾多的藤本植物密密地纏繞其間,結構十分複雜。

2004年6月11日在《自然》雜誌上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溫室氣體的增加,亞馬遜雨林最深處的樹種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專家認為,整個亞馬遜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將因此大幅降低。

從1980年起,巴拿馬熱帶研究所的科學家對巴西境內亞馬遜雨林18處從未受到人類活動直接破壞的樹種結構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研究,記錄了115個樹種生長狀況。結果表明,其中27個樹種在研究過程中數量顯著增加,而另外15個樹種數量不斷減少,這種數量變化的速度比估計的高14倍。

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報告說,數量增加的樹種均屬於本身生長速度快的高大喬木,而數量減少的都是矮小的灌木。

研究人員指出,此前有關熱帶雨林的研究都無法對這種現象作出解釋。他們分析,很可能是由於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多,加快了光合作用的速度,使得本身高大的喬木生長速度更快,搶奪了陽光和二氧化碳,從而造成矮小的灌木「營養不足」。

負責此項研究的熱帶生態學家比爾·勞倫斯說:「這種變化對熱帶雨林來說是根本性的。熱帶雨林以物種繁多著稱,如果最基本的樹種結構發生了變化,其他依賴樹木生存的物種結構也將改變。」

美國科學、經濟和環境中心的科學家託馬斯·洛夫喬伊指出,灌木數量的減少將威脅亞馬遜雨林的「整體健康」。亞馬遜雨林一直被認為是地球上遏制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一個重要「碳槽」,而新發現的這種變化,無疑將使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打折扣。

最新研究稱全球變暖曾導致遠古雨林毀滅

2008年9月,美國研究人員在伊利諾州一處煤礦發現一系列巨型遠古雨林化石,繼而認定先前全球氣候變暖毀滅了地球最早出現的雨林。

伊利諾州發現的化石來源於地球最早出現的熱帶雨林,距今大約3億年,包含多種現今已滅絕的植物物種。專家認為,3億年前的大地震導致這一地區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掩埋在泥裡。雨林中植物埋藏至地層下。後來隨巖石在上面堆積,逐漸形成雨林化石。

專家解釋說,這些雨林生長在地球氣候變暖時期。隨氣候變化,熱帶雨林植物生長發生變化,蕨類植物迅速取代石松植物。專家由此認定,氣候變化致熱帶雨林毀滅。

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協會今後5年將支持一項研究,進一步揭示遠古雨林毀滅過程和原因。 「化石展示地球首批雨林內生長的植物,」法爾孔朗說,「與(如今)亞馬孫雨林一樣,當時雨林長有茂盛植被。全球變暖使高聳的植物承受巨大壓力而滅絕。石松一夜之間為蕨類植物取代,表明氣候變暖導致雨林毀滅。」

研究人員相信,這批雨林3億年前因氣候變暖毀滅,可以預示亞馬孫雨林未來命運。

科學家已發現,亞馬孫雨林正逐漸消失。他們警告,雨林消退不僅加劇全球暖化,還令眾多只能生存在雨林內的生物面臨滅絕。

全球變暖可能將熱帶雨林變草原

一些科學家認為,氣候變暖可能導致植被發生變化,全球變暖可能顛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在本世紀末將亞馬遜雨林變為熱帶草原。2007年,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得氣象學家若澤·安東尼奧·馬朗戈(Jose Antonio Marengo)說,如果任由全球變暖發展,這一生態豐富地區的降雨會減少,同時氣溫會升高。

他說:「我們要應對兩種情形:最壞的和比較樂觀的情形。」他說:「最壞的情況是,在2100年氣溫將升高5-8度,降雨減少15-20%。這將使亞馬遜雨林變為熱帶草原。」馬朗戈說,最壞的情形是假設是不對氣候變化採取任何行動後產生的情況。

樂觀的情形是假設政府採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馬朗戈說,這種情況下,亞馬遜地區的氣溫將會升高3-5攝氏度,降雨減少5-15%。他說:「如果控制汙染排放並減少森林砍伐,氣溫在2100年時會升高5攝氏度。這種情況下,雨林不會全部消失。」

馬朗戈的研究於兩年前開始將持續到2010年。該研究斥資37.3萬美元,是由世界銀行和英國政府出資支持的,意在預測氣候變化在未來100年對巴西的影響。歐洲政府不斷的資助巴西亞馬遜雨林地區有關環境和生態保護的研究。

馬朗戈說,他相信最壞的那種情形不會發生。但他同時也表示,這是需要工業國家共同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才能達到的。他說,巴西要儘自己的責任,減少亞馬遜地區的森林砍伐。通過燃燒的方式破壞森林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科學家稱,這種方式每年可以產生3.7億噸溫室氣體排放,約佔世界總排放量的5%。

溫帶森林也將受到全球變暖影響

不僅僅是熱帶雨林,其它氣候帶的植被也會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

根據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在繼續變暖的21世紀,森林是最容易受到損害的生態系統,將有相當多的樹種面臨不適應的氣候條件。北半球的樹木本來就不夠茁壯,因而一些地區的森林將在暖幹氣候條件下更容易枯萎。這是由於在全球變暖引起的氣候快變條件下,大多數樹種難以找到氣候適宜的地點,即物種的生境。生境是物種生存和繁殖的環境條件。不同的樹木在某些地點重新發現適宜他們特點的氣候生境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穩定氣候。

據我國科學家分析,當降水增加10%時,如溫度升高1?C,我國天山以北的草原和稀樹灌木草原的面積將增加,塔克拉瑪幹沙漠面積將減少,和田河畔的荒漠河岸胡楊疏林將消失,柴達木盆地的大片戈壁、鹽殼及風蝕沙地將有50%發展為荒漠植被,青海湖周圍的草甸和沼澤北延到祁連山下、西伸到柴達木盆地邊緣;當溫度升高、降水增加時,西北地區的草原和稀樹灌木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澤的面積將有所擴大,部分沙漠被荒漠植被代替。而當溫度升高、降水減少時,西北地區的草原和稀樹灌木草原、草甸和沼澤面積縮小,荒漠植將被取而代之,荒漠化嚴重,農業生產受到威脅在平均溫度增加2℃,降水增加20%的假設條件下,我國西部森林地帶將有所變幹,而草原和荒漠地帶稍變溼,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帶的乾旱將變得較為嚴重,各植被的熱帶量將北移。寒溫性針葉林地帶轉變成溫帶區域,溫帶、暖溫帶的南部變為暖溼帶與亞熱帶,亞熱帶除北部地區外,都變成熱帶。溫帶草原地帶南部積溫帶東部荒漠地帶變為暖溫帶,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帶也都變為上一級熱帶量。

如果平均溫度增加4℃,降水增加20%,各植被地帶都將比現在變得乾熱,森林地帶乾旱程度增加,但仍能滿足森林的水分要求,草原地帶將變得乾熱,西部草原將變為荒漠區,荒漠地帶沙漠化加劇。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帶的乾旱程度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沙漠化趨勢加強。各植被熱帶量有所北移。

預計至2030年,我國主要用材樹種興安落葉松適宜分布區的南界將北移約0.1?2.7個緯度,北界、東界和西界的變化不大。至2030年,適宜面積約減少9%左右。林區內,小興安嶺中部適宜區將縮小約10%,大興安嶺西北部地區的適宜範圍將增加。

生長在我國長白山、完達山和小興安嶺地區的珍貴用材樹種紅松,大約氣溫每增加1℃,最適分布區下限上升100~150米,上限上升150~200米,南界向北退縮1~2個緯度,使紅松適生面積迅速減小。然而50?N以北地區在氣溫增加1~2℃時將變得有利於紅松生長,西界略有向西擴張;但當溫度升高3℃時,西界迅速東移至45?N以南,整個東北適宜紅松穩定生長的區域就僅僅局限於長白山的部分山地。

油松是我國特有的針葉樹種。氣候變化後,整個油松極限分布區將出現不十分明顯的北移,低海拔區域的油松所受的影響較大。當前氣候條件下分布較連續的山區,將變成破碎的島狀分布。在東北區海拔高約180~1260米,以及西南區570~1000米處,油松分布可能消失。到2030年適宜油松分布的面積將減少90%。

杉木是我國特有的重要用材樹種。主要分布於南嶺山地和雪峰山區,預計到2030年杉木的極限分布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西界將明顯東移約0.2~2.3個經度,北界將南移約0.1~0.9個緯度,南界將北移約0.1~0.5個緯度,東界變化不大,適宜杉木生長的面積減少約2%。其中,杉木中心分布區將明顯收縮,約減少8%的面積。

馬尾松是我國南部森林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用材樹種,在南方各省區的森林蓄積量中馬尾松約佔一半。預計到2030年,極限分布範圍北界將南移約0.3~1.6個緯度,南界北移約0.2~3.4個緯度,西界東移約0.7~1.1個經度,東界變化不大,其中長江以南地區變化較大。適宜面積約減少9%。中心分布區將明顯收縮,約減少13%。

珙桐為我國特有的珍貴樹種,受第四紀冰川影響而瀕於絕跡,僅在我國四川、重慶、湖北、貴州、雲南等省(自治區、直轄市)尚有倖存,預計到2030年分布區東界約西移0.2~1.3個經度,北界僅東段南移0.2~0.7個緯度,西界北段變化不大,僅中南段東移約0.3~1.9個經度,南界變化不大。雲南境內的珙桐變化較大,其北界約南移0.1~1.4個緯度;西部將呈星散狀分布。氣候變化後適宜分布面積約減少20%。

禿杉在四川、重慶、湖北、貴州、雲南、西藏等省(自治區、直轄市),呈間斷分布。預計到2030年,適宜禿杉分布的面積將有大幅度減少,減少的面積約為當前氣候條件下適宜面積的57%。

總之,全球變暖將對我國植被的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面積、結構及生產力等產生很大影響。氣候變化將改變植被的組成、結構及生物量,使森林的分布格局發生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據研究,到2030年,除雲南松和紅松分布面積有所增加(12%和3%)外,其他物種的面積均有所減少,減少幅度為2%~57%。

推薦閱讀

地球失去「肺」會怎樣?

相關焦點

  • 亞馬遜雨林如果消失了會怎樣?這個真實的情況,恐怕會讓你恐懼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亞馬遜雨林如果消失了會怎樣?這個真實的情況,恐怕會讓你恐懼我們知道,地球最大的熱帶雨林就叫亞馬遜雨林,它在大南美的足球王國巴西境內。剛開始,研究人員用以前有關熱帶雨林的研究的理論試圖解釋這種怪現象,但是總不能自圓其說,也就是說解釋不通。到底是什麼原因,會出現這種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呢?
  • 壓死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最後一根稻草,50年內森林變草原
    前段時間,有科學家表示:作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如今正迎來生死攸關的臨界點時期。而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大約在50年內,亞馬遜熱帶雨林就正式從地球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將是植被稀疏的乾旱草原。而造成這一切後果的,仍然是人類源源不斷的索取。
  • 去年我國造林706.7萬公頃,澳洲樹林卻在變化,亞馬遜雨林也退化
    在此之前,我們就分享過亞馬遜雨林最終逼近臨界點的消息。大家也知道,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裡的亞馬遜雨林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肺」。不過從1970年以來,有將近20%的熱帶雨林消失了。科學家新的研究表明,這個亞馬遜雨林可能會在未來半個世紀內由熱帶雨林變成乾旱的大草原。
  • 如果亞馬孫雨林燒光了,世界會怎樣?許多地方或永無四季交替
    新華社 圖亞馬孫熱帶雨林正在經歷著生態危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數據,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面積是印度的兩倍,是世界現存最大的熱帶雨林。它擁有的物種種類佔世界全部物種種類的10%以上,釋放的氧氣佔到地球總氧氣的20%,對調節全球氣溫有著重要作用。
  • 亞馬遜雨林正遭大火,珍稀動植物難逃厄運,你對它了解多少
    亞馬遜是全球最大、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是地球之肺。然而,亞馬遜雨林正遭遇大火侵襲,而且燃燒了整整三周。漫天大火,席捲著這片純淨的熱帶雨林,無數野生動物,難逃厄運;無數珍稀植物,被大火燒成灰。
  • 一生不可錯過的美景:因氣候變暖正在消失,再不去可能就見不到了
    殊不知有很多美景並不等人,因氣候等原因,有許多美景正在消失,再不去可能就見不到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4處堪稱一生不可錯過的美景。1. 真正的地貌陳列館——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位於歐洲的中南部,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這裡有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萊茵河、多瑙河等許多大河的源頭都在這裡。
  • 中國最美熱帶雨林,比非誠勿擾裡的還美,沐浴自然海南雨林攻略
    樂玩君本次海南旅行首站就是「中國最美雨林」之一的海南呀諾達雨林文化旅遊區。景區是中國唯一地處北緯18度的真正熱帶雨林,是海南島五大熱帶雨林精品的濃縮,最具觀賞價值的熱帶雨林資源博覽館,堪稱中國鑽石級雨林景區。
  • 熱帶雨林正失去吸碳能力,歐洲冬季氣溫比標準值高3.4℃
    看起來,氣候變暖、氣溫上升確實是一個趨勢了,如何緩解氣候變暖的趨勢,確實是值得我們深思。從氣候變暖的主要根源來看,主要的原因在於大氣中含有大量的溫室氣體,形成了一個溫室效應,最後讓大氣層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起到保溫的「棉被」。
  • 因全球氣候變暖,中國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沙漠正急速消失?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歷史時期的沙漠變遷,關於我國土地的沙漠化問題,長期以來,人們存在一些誤解,比如,我們有的時候會認為地球不應該存在沙漠,所有的沙漠都應該種上樹;我國有些地方的沙漠之所以正在消失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治理沙漠就是植樹造林等等。
  • 亞馬遜雨林出現火龍捲,或是氣候大變的警告
    前一段時間,位於南半球南美洲的亞馬遜熱帶雨林爆發了異常嚴重的火災,一度引發了全球各國人們的廣泛關注。儘管9月份亞馬遜雨林的火災似乎關注度下降,但實際上亞馬遜雨林等地火災仍然相當嚴重。比如2019年9月9日,衛星在南美洲的巴西熱帶雨林地區、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等地仍然注意到了大量的的火災煙霧,這表明多地的火災其實還在進行中。而近日,社交媒體上更是傳出的一段驚人的熱帶雨林「火龍捲」視頻再度,不少網友大呼「好可怕」。
  • 全球十大最美的熱帶雨林
    1、亞馬遜熱帶雨林亞馬孫熱帶雨林 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盆地,佔地700萬平方公裡。雨林橫越了8個國家:巴西(佔森林60%面積)、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玻利維亞、蓋亞那及蘇利南,佔據了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
  • 起初,沒有人在意亞馬遜雨林這場大火,直到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網友們紛紛發出山火肆虐、動物慘死的照片,警告「地球之肺」正在燃燒,呼籲全球的救援。眾所周知,亞馬遜是全球最大的熱帶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綠色心臟」,佔世界雨林總面積的一半,生產著大氣層20%的氧氣,擁有全球物種的10%,在調節全球氣候方面扮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還可以儲存人類產生的約100年的碳排放量,對減緩全球變暖速度至關重要。
  • 亞馬遜熱帶雨林消失面積堪比6個浙江省,巴西為何對此無動於衷
    亞馬遜熱帶雨林俯瞰圖亞馬遜熱帶雨林是地球上倖存的古老雨林,面積達到了550萬平方公裡,是我國的一半還多。發現雨林樹木在不完全燃燒時,會產生巨量的一氧化碳,它又隨著西風帶信風帶擴散到全球。一氧化碳可是個著名的有毒氣體,它在大氣中的比例增加,會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很顯然這不是好事。雨林中生活著多種原始動物和珍稀植物,光是已經被了解的物種就超過了10萬,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新物種,它們都是雨林的原住民。
  • 世界七大自然奇觀,正在慢慢消失,消失前一定要看看!
    隨著全球變暖的跡象比以往更加明顯,世界上的許多奇蹟都受到威脅,無論是人為還是自然現象,遊覽世界奇蹟都是大多數人的遺願。然而,隨著全球變暖和過度旅遊的增加,這些奇蹟很快就會消失。3.亞馬遜雨林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是最新的自然奇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亞馬遜森林不僅能讓你拓寬你的文化視野,體驗完全偏遠的地方,品嘗各種未知的食物和自然療法,還能給你提供最好的生物多樣性課程,因為雨林是地球上10%已知動植物物種的家園。可悲的是,雨林正因森林砍伐而受到威脅。
  • 科學家稱全球氣候危機走向「不可逆臨界點」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11月28日報導,科學家警告稱,如果氣候危機繼續以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地球將走向一個「全球臨界點」。他們呼籲採取緊急行動,以避免「對文明的生存威脅」。這群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評論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地球環境系統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而我們現在正處於「地球緊急狀態」。這篇評論的作者說,全球臨界點是一個閾值,即地球系統超越了不可逆轉的臨界點,比如亞馬遜雨林的消失,冰川加速融化,永久凍土融化。這樣的崩潰可能導致「熱室」效應,使地球上的某些地區人類無法居住。
  • 亞馬孫森林大火為全球變暖火上澆油
    大火吞噬「地球之肺」亞馬孫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它橫跨8個國家,覆蓋了南美40%的面積,而且它佔據了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佔全球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和「綠色心臟」,它貢獻了地球大氣中20%的氧氣,對全球變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雨林要變成「乾旱灌木叢」?氣候,人類等問題或在觸發臨界點
    我們只要說「熱帶雨林」,大家可能就不會陌生了吧,雨林作為「地球之肺」的一部分,可以說支撐了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基礎,因為它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但是根據《自然》雜誌最新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們擔心氣候變化,森林砍伐和大火等問題可能導致世界上最大的雨林枯竭,從而讓整個熱帶雨林地區的「巨變」。
  • 從地球上消失之前,必看的10大世界自然奇觀
    全球變暖繼續對冰川造成影響,自1900年以來,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33攝氏度,這聽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足以影響公園生態系統。如果繼續照此速度,冰川不久就會消失。南美洲亞馬遜雨林亞馬遜雨林位於南美洲亞馬遜盆地,佔地550萬平方公裡,相當美國48個州的大小。這片生機盎然的雨林佔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
  • 亞洲開發銀行:東南亞更易受全球變暖影響
    他還表示,到本世紀末,全球氣候變化每年造成的損失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6% 。報告表示,如果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應對全球變暖,到2100年上述四個亞洲國家平均氣溫將比1990年上升約4.8℃。全球變暖會導致降雨量減少,引發嚴重乾旱和更多的森林火災;還會使熱帶風暴威力更大;氣候變化還造成海平面上升,成千上萬人被迫遷徙,約2500平方公裡紅樹林遭到破壞。
  • 亞馬遜熱帶雨林驚現原始人,被察覺異響後神秘消失,這說明什麼?
    既然亞馬遜雨林中的確存在原始部落,為何又被頻繁的搬上螢屏呢?其實這與亞馬遜森林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有著直接關係。我們都知道,森林很重要的一個作用之一就是調節氣候,同時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相當於地球上天然的「氧氣庫」、「基因庫」、「碳貯庫」、「蓄水庫」以及「能源庫」,對於維繫全球生態平衡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肺」,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